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台东辅选经验,为何让留英“政治传播”硕士大呼“过去都白学了”?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MbLAk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换日线 crossing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转眼 2018 已经进入尾声,11 月 24 日台湾地方大选的喧嚣也逐渐平静,看着各方学者
专家从民调、开票结果等分析与评论,尝试解释今年选举结果的成因、脉络,也想从第一
线(也是第一次)选战参与者的经验,提供另外一个面向的观察。
2018 年地方大选的结果,跌破不少人的眼镜,执政党没有预料会出现这么严峻的挑战,
在野党或许也没预期选战结果对他们会如此有利。本篇文章重点,并不是要分析造成选举
结果的因素,而是想分享经过海外媒体政治学术训练的笔者,与台湾在地选举文化碰撞之
下所产生的心得,并提供现场第一手、突破同温层的观察。
什么是“政治传播”?“竞选活动”真的有用吗?
2016 年,我取得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政治与传播硕士学位──什么是“政治传播”?用最
简单一句话解释就是“赢得选战”。
政治传播学发源于美国,是一门结合传统政治理论、民调机制、媒体研究与商业行销概念
等发展而成的学科。政治传播的应用范围广泛,从选战攻防、候选人品牌、选民研究、民
意调查,到法案游说、讨论媒体与民主关系、政府政策沟通等,是民主社会重要的沟通桥
梁。
在美国和英国,政治传播顾问、政治公关,是非常专业的领域,也已发展出成熟的产业。
台湾虽然也有政治顾问公司,但产业规模相对美国来得小;台湾候选人的竞选团队,大部
分还是以政党工作人员、助理、家人、一般公关公司为组成。
犹记得在所上印象最深刻、跟选举最相关的课程,也是政治传播学的核心问题:“竞选活
动(Political Campaign)真的有用吗?”
在选战期间,在路上看到的旗子、候选人发的面纸、文宣、竞选广告、网络直播、造势活
动、座谈会等,都是竞选活动的一环。候选人当然希望运用各种媒介、方式增加曝光度与
知名度,争取选民的支持。
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将竞选活动的效果最大化──每一篇文宣都有人看、每场造势活动都
可以扩大支持群众,选民看完广告都会想要支持自己阵营,将选民支持转换成实际选票,
在选战中脱颖而出。
在英国,已经有政治顾问公司能精算出“每多投入 1 英镑能产生多少效益”,并转换成
选票。然而,从很多选举的结果,我们也能发现,虽然有较多资源的候选人胜选机率较大
,但还是有案例显示,选战开销跟选举结果不一定成正比。
事实是,学术研究显示(研究一、研究二),竞选活动只有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才比较有
效果,选举文宣、活动能影响选民的程度相当有限。选举并没有必胜方程式,每次选举都
需要依照大环境、候选人等因素,找到最适合的配方,才能提升胜选机率。
一切理论的基础:选民是理性的──真的吗?
上述说明,看似合情合理,然而,这些理论的基础是“选民是理性的”──也正是基于对
这个前提的信任,当这样的论述被现实情况打脸时,才会让人如此震惊。
举例而言,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年,适逢英国公投表决脱欧、美国总统大选由川普胜出──
还记得当初学校老师与专家都认为,在民主发展相对成熟英国、美国,选民的理性思辩与
政策讨论,将战胜假消息与恐惧,但最后结果显示,我们似乎高估了“理性”的力量。
彼时,我的智利同学甚至质疑:“这样的选举结果,是不是表示我们这一年都白学了?”
一句话,道出了当年所上大家的担忧与无奈(同样的一句话,也可以对应到我的台东辅选
经验。)──毕竟,我们在学校学的重点在于思辨、理性论述,如何有系统、有架构地争
取选民的支持,以赢得选战。然而这两场选举却似乎告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当前的所学
与认知,探讨如何面对新的选举型态与论述,以冀真正了解选民、认识民意。
台东的选战模式,如何“独树一格”
接下来,就让我分享在台东第一线参与选举的观察。从伦敦到台东,学术到实务,这场为
期半年的选战历练,让我亲身经历、体会了台湾的民主制度与选战文化,是一场与过往所
学有所出入的震撼教育。除了大开眼界,更体认到学术理论的训练,缺乏实地运用调整,
再好的理论也可能沦为空谈。
我在台东的工作包山包海,从基本的选民服务、接待来宾,到负责文宣与政策撰写、记者
会规划、主持、社群媒体小编,再到协助经营地方组织、拜访民众发送文宣、陪同候选人
参加丰年祭、担任随行、驾驶等──可以说选战的各个面向,都有实际的接触与参与。
台东的选战模式,完全打破我对选举的认知与想像:举例来说,一般选战习惯的文宣风格
、形式,在台东可能不为大众所接受。设计精美的文宣与用词精确的文稿,往往比不上未
经过多设计、版面相对传统的竞选传单与长辈图。
尤其是“长辈图”风格的文宣,在长者、地方乡亲间的传播能力不容小觑。无论内容正确
与否,简单的大图搭配简短论述,透过乡亲间口耳相传,较易获得的关注与信任,比起结
构严谨的论述稿,有着超乎预期的成效(由于长辈较多,设计时字体都一定会刻意放大)
。
新闻稿撰写、社群经营与文案写作的逻辑思维也相当不同。新闻稿、社群平台文案的写作
方式较为传统,地方民众似乎不介意阅读较长的文案。
文宣品方面,地方民众喜欢实用性高的物品,除了基本的面纸、笔、便条纸,还有深受妇
女喜爱的菜瓜布、棉花棒等。在都会区候选人可能会推出主视觉图像,但在非都会区,文
宣品上最常出现的就是候选人的头像,配上简单的口号例如:坚持、负责、承担等,别具
一格。
学术理论,忽略了“人”的“感性面”
地方组织经营方面,都市化相对低的地区,由于人际关系相对紧密,选举文化、选民互动
模式跟都会地区不甚相同:举例而言,蓝绿所代表的方向、意识形态并非影响选民的主要
因素。国民党支持者可能因为民进党候选人频繁的问候,而改投比较有接触、感情的候选
人。朋友圈中,长期的民进党支持者也可能因为同学代表国民党参选,而投给熟悉的同学
。
理性投票模式,在都市化较低的地方并不适用。此外,跑红白帖仍是接触选民的主要方式
,而日常选民服务也是重要工作环节,小至超收停车费、大到土地纠纷,各种选民服务案
件无奇不有。听在地服务很长时间的前辈说,选民服务就算是结缘,服务得好,选民满意
,票也就争取到了。
以这些经验,反思政治传播学,会发现学术理论中,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的面向:“人”
和“感情”。选举最常要处理与面对就是“人”的问题,政策完备、候选人条件优异,在
选民心中反倒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处理“奇檬子”的手腕,联系选民情感的艺术,或许才
是胜选关键。
即便“认知失调”,仍要再接再厉
简单回顾我在台东半年的选战历程,大概可以从刚到台东的自我怀疑,想说为什么本来习
惯、认知的选战方式,在实际运用时跟想像的几乎不同,演变到开始适应环境、理解地方
选战逻辑,试着用当地辅选人员的角度出发,结合在地经验与学术训练,最终地方团队也
乐意尝试新的做法,让候选人首度尝试以直播方式跟选民互动。
如此辅选经验,让我有机会突破同温层,从第一线看到台湾民主发展与选举文化。今年选
举结果对我的冲击,就如同台东经验,完全重塑我对选举概念的认知。
或许,我们高估理性、低估台湾相对保守的势力。当初投入政治工作,是希望能贡献专业
所学,让台湾政治、民主发展能更加茁壮,纵使一些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换个角度看,台
湾还是个相对年轻的民主国家,1996 年才首次举行总统大选,民主价值、公民社会还有
很大成长空间。
如同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中提到的:“若非再接
再厉地追求在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无法达成。”身为珍惜民主、自由等价值
的政治工作者,看到目前台湾社会的选择与方向,或许会感到困惑不解,但我们依然需要
往前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努力与改变。
4.附注、心得、想法︰
祖国的费拉表示洋人那套没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