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月时是这样押的。
其中柯跟韩我还算自己有点信心。
作为没有自有民调或其他私人资料来源观察者,
通常看选举双方‘做了什么’是最准的。
=>>先说韩,
谈论今年的县市长选举必须要先谈论韩的效应,
因为包括韩国瑜本人在内,
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六个月之前能估到这么庞大的效应。
王金平帮忙规划三山还很保守挑了小场地,
动员能坐满八成,一开始的规划也很传统。
这是很早就决定的计画,但这也表示连王都错估。
我虽然八月有注意到韩国瑜的忠实义勇军,
但大概在九月下旬发现民进党开始认真打韩国瑜,
我才开始觉得高雄的盘有翻转可能,
理由很简单:一般大幅优势领先者不会认真去打对手,
例如黄伟哲一直都没有主动攻击高思博,
虽然票数难看,但很明显他们知道领先稳定。
当领先者开始更动策略时,就表示差距已经够小了。
韩后续的操作之前有解释一些,
这边只谈几个结论方便后面的讨论,
韩国瑜效应是第一个全年龄向网红式政治人物。
这与之前几个网红式政治人物不同,
感谢中华电信499以及韩国瑜团队很聚焦的塑造方式,
不花俏的呈现韩国瑜作为一个候选人的优点:
说话易懂,态度真切,不容易招致恶感。
结果韩国瑜的庶民语言可以触及到的
网络群众超越一般认为的年轻选民。
事实上,他去找馆长是‘开拓’新客源的,
表示他的团队很清楚韩全年龄向的特质,
不热衷政治的年轻选民反而对他是新客源。
另外一个重要结论,韩国瑜设定议题很准又快,
很多年轻论者不能理解为何传统投票倾向很难扭转,
现实是,一般选民平时不见得关心政治,
会把政治或高层理念放在其他议题前面的人,
多半是不用烦恼生活其他问题的人们。
一般人可能只是某某政绩政见
与个人切身相关才会关注思考。
而这些又需要透过对候选人个人的好恶滤镜,
才会真正动摇原有的投票倾向。
韩国瑜面对一个传统投票倾向对他不利的区域,
他所采取的策略就是去点出对那些
可能被放在政治理念之前的概念的思考,
例如亲情(北漂)、生计(又老又穷),
让选民有机会去重新排序议题的重要性,
才有机会松动传统的投票倾向。
而在上述战略设定之外,
他调整策略跟议题又很快,
例如最后几次造势开始强调爱与包容,
高雄市旗等等,这些都是发现声势强大后,
对手阵营支持者反而开始固化的策略调整。
其迈只能一直跟在屁股后面。
=>>卢就有点像是:‘当时盘差不多,
如果韩国瑜真的打起来应该卢会沾光。’
但我真的没想到可以差这么多。
我很有兴趣想看林的民调变化,
林原本就有人格不讨喜的缺陷,
但这些缺陷要能够放大,
必须要有媒体传播上的优势,
我很好奇是否后来韩流起来让林佳龙的缺点
更有效的被传播?
抑或是123秃子汉子燕子广告洒下去真的效果好?
还是林很早就跟其迈一样在后面辛苦追赶了?
=>>柯在十月时确实是优势盘,
但后来他选的辛苦还是暴露出他作为一个
连任的市长候选人过度单薄的问题。
柯文哲这个政治品牌有几个结构性问题:
第一:柯本人最大的优点在于他不太政治化,
但很多旁人却要硬要套上一组新的政治理想在他身上。
他对于大的政治判断常常屈就于人情世故,
导致于很多柯粉相信的白色,
对于非粉只是外面一层淡淡的水彩。
他个人的摇摆不定,导致他开拓新客源的困难。
诚如之前所说,要扭转长期投票倾向很难,
用所谓的新政治理念来直接叫人更换比起
用其他议题排到政治倾向前面更加困难。
第二:柯是个正常人,这在‘传统政治脏脏’的假设下当然成立,
但到了真正要开拓新客源时,这样的论述不容易有强效,
更不要说对于前面第一点所谓白色有所怀疑的人群,
‘柯还不是对某某颜色好,他根本也是传统政治的一部分’。
此外,民众对于‘正常人’的向往
是因为DPP太不正常而增强的,
这么一来,柯自己对DPP一直释出善意
只会削弱他当正常人的效果,
当产生了另外一个与DPP在对立面的正常人,
柯的定位就弱了。
柯文哲运气好这样的人没有在台北市选。
而更糟糕的是,这个‘正常人’印象太强,
连带的会对柯粉一直信仰的‘柯政绩史上最强’
产生削弱,事实上长期关注台北市发展的市民,
也许会同意柯文哲是个‘正常’的市长,
但真要比过去几任强多少?这不是网络柯粉说了算。
台北市本来就是监督最强的地方,
历任市长都是一时之选,
当柯高声说的‘弊案’成不了弊案的时候,
他注定当不了什么史上最强。
即便有这样的结构性问题,因为对手不强,
我本来是对柯的选情乐观。
但韩国瑜效应暴露出柯的另外一个弱点:
柯文哲很依赖‘网络->传统媒体->网络’的正向循环,
而柯也很清楚他还不是全年龄向网红,
一日幕僚是少数他能够打出年轻族群的作品,
但也是要靠年轻人主动转发或者传媒跟进才有开拓效果。
韩国瑜刚好在柯原本设定要开始宣传的时段
占住整个媒体注意力,导致柯文哲宣传循环打不出去,
有人说柯文哲选举幕僚不懂政治不够会设定议题,
这个评论我认为是事后诸葛,
柯团队之前累积的材料是有设定议题的痕迹,
但新一波宣传循环根本打不动的时候,
之前的材料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可以说柯原本设定的宣传时间太短太有自信,
但一样,根本没人预料到韩国瑜效应会这么强。
最后就是结构问题一导致一些政治议题
依旧能在对手弱弱的情况下移动选票板块,
结构问题二导致除了一些政绩上确实受惠的台北市民,
那些网络上大力称赞的政绩不容易实际转化成
坚定的非政治理念选票因素。
只能说,还好丁丁真的不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