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题
呱吉竞选网站和政见都出来了
网址:
http://froggychiu.com/politics
政见内容:
竞选政见#1——关于台北市
#FROGGY #TAIPEICITY #BLOG #POLITICS #ELECTION
我的竞选主张是“未来城市”。我们要一起在这个271.8平方公里的盆地,建立一个有未
来的都市。一个死亡数字比出生数字还要高的都市是不会有未来的,一个充满污染问题的
都市也不会有未来,一个青年无法安身立命的都市也不会有未来,一个没有文化产业的都
市更不可能向未来迈开大步。
我们不能用幸褔当作安慰剂,欺骗自己过得还不错。
我们也不能只靠狂热的偏见和狭隘的观念去寻求认同、赢得朋友。
我们更不能只因为某些政策仿佛符合自己的利益就一味相信而轻忽未来的代价。
在未来的三个月里,我会陆续针对已经或尚未提出的:居住、交通、社区与环境保护、文
化与内容创造等议题,与松山信义区选民、台北市市民、以及各界的专家,以影片的形式
深入对谈,并提出能改善这个都市的现在、进而能拥有未来的政见。
竞选政见#2——关于地方服务
#选服透明化 #阳光扫除阴影
公开透明的地方服务。一个议员提供的地方服务,不应该是利益交换、私相授受的工具,
它应该要是台北市民的SOS(Supervised Open Service,受监督的公开服务)。关于地方
服务,我们都听过太多根本与公共利益无关的请托,有的甚至危及我们社会法治的基础,
从“销罚单”、“乔病床”到“安排子女学区”,以及让议员根本分身乏术的跑摊、红白帖
,因为受到人情压力和旧政治的绑架,专心问政仿佛不再是一个民意代表的首要之务。
在我当选之后,我将会整合现有的Facebook粉丝专页、Instagram、[email protected]官方帐号,以及
传统电话、服务据点等不同管道,建立公开的地方服务追踪系统,每周在官方网站上,将
各资料去识别化并隐私处理后,公布所有接获服务的内容以及处理状况。
我要让大家知道,如果请托不能够完全透明,就一定代表着有着不能为人所道的原因。
每位台北市民,都将可以在这样的公开平台中,监督我的服务资源,都将以有需要、公益
作为第一优先,也让不合理的私人请托彻底终结,汰除议员“乔事情”的旧政治文化!
竞选政见#3——关于内容创作
#辅导内容创作 #打造共生空间 #新产业启动
启动松山信义区的内容能量。
目前全世界有10个Youtube Space,位在纽约、巴黎、里约等大都会之内,负责教育与连
结网络上的影音创作者,提供创作资源,打造优质的次世代娱乐内容。
韩国虽然没有Youtube Space,但是也有政府推动的同性质机构,专责加速各种有潜力的
内容创作者。松信区具有台湾经贸辐辏的优势,许多国际品牌与跨国企业都落脚在此处。
我要结合台北市、Google、以及其他影音内容企业,共推能够为台湾创作者加速的内容生
产空间。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可以邀请外国明星或表演者的大型表演场地,而是能够推动本地创作
者生产高品质内容的环境。
让内容生产者更加贴近台北市与松山信义区,并透过内容创作者的影像与文字,转变为地
方的商业能量,启动台湾下一个世代新媒体产业的优势,进而在文化与观光上创造更大的
价值。
竞选政见#4——关于群众参与
#全民参与 #真实政治实境秀 #直播一刀未剪 #现实比小说离奇
扩展公民参与的台北市政。
台北市有很多公共政策需要市民的共识,但是政令宣导无法引起民众的兴趣,媒体两极化
的讨论无法让市民理解政策的意义。
而且有多少事情,是台面上现在的政治人物,不想让你知道的?
秘密和故事永远说不完的巨蛋、像是艺术学院戏剧系考试的的市政质询,到候选人对松山
机场、捷运民生线的含糊表态,或甚至翻脸不认当年公宅主张的民意代表,都只是让我们
不断远离政治这臭不可闻的沼泽。
台北市的大小事,应该让所有市民看得到,也要能感受得到。我们会定期制播台北市政的
实境节目,在公开透明之外,也以我们的专业确保节目的流畅与可看性,让应当被注意的
公众议题可以被更多的市民所理解,甚至产生兴趣。我们会和市民一起讨论焦点议题的解
决方案,让公共政策不再只有政党政治的斗争,而是来自每个公民的声音。
不论是一个好的政策,或是一个争议的公共事务,除了传统媒体之外,我们需要更新、更
大众、更亲民的传播方式,而我正娴熟于科技、媒体、与说故事的能力,我们希望透过这
几种力量,把所有需要与值得讨论的议题拉近到每个市民的兴趣雷达之上。
让我们的政治实境节目披露我们共同的未来城市!
竞选政见#5——社会好政
#支持社会住宅 #打造有机社区 #社宅回馈邻里 #全面活化区域
社会住宅是未来城市的起点。
稳定的工作机会、长期居所、以及合理的工时,是让年轻世代拥有余裕去追逐梦想或者生
育下一代的基础,而社会住宅政策正是据此让台北市迈向未来的关键。
社会住宅并不是惩罚谁或是让哪个地方地价下跌,而是我们对下一代负责的方式。
只要有合理的监督、引导、与设计,社会住宅可以变成活化社区的中心。
我主张:
一、持续扩增社会住宅
二、追踪与改善现有社会住宅的缺失
三、以停车与开放空间等设计回馈邻里
四、将社会住宅打造为可自给自足的社区,同时提供内部工作机会与服务邻里的机能
位在松山信义的社会住宅,有已经完工的健康社宅、正在兴建的广慈博爱,以及规划中的
三兴段与六张犁。这些社宅在兴建时受到附近居民担忧的是:影响房价与治安变差。
根据政府公告的综合地价及实价交易的相关资料,公宅周遭的地价并不会因此下跌;而警
政署的统计也显示,区域治安也不会因为公宅的出现就变糟。
不过,作为居住在松山四十多年的居民,我能够理解附近居民的担忧;我也认为,这些确
实是要解决、或说是有待沟通的问题。不过,以台湾已落成的公宅来看,周边的店家受惠
于人口移入所带来的商机;而只租不卖的社宅,反而带动了原有住户租约到期后,进而购
屋周边二手屋的需求,让二手屋市场充满商机。
社会住宅是让打拼的年轻人与暂时买不起房的市民,可以有个遮风避雨过日子的梦想,这
个梦想,正在做到、可以做到、也能做得更好。
我认为,社会住宅的动工可以同时结合社区周边环境的改造:我主张社宅本身应该要提供
更多享优惠的停车空间及开放空间回馈周遭居民;同时,也可以趁著动工时节,一并增加
周边社区的公园和绿地。
同时,对于已完工的社宅,近来时有传出漏水、设施损坏不全的状况;我也主张,应该对
于正在进行及已完工的社宅,实施基础工程的后续追踪,此外,柯市府承诺的智慧住宅、
智慧电表及绿能推动,其进度也应该受到公开、完整且透明的持续追踪,以确保社宅住户
权益。
除了回馈周遭邻里与社宅的后续追踪,我认为社会住宅最重要的是要摆脱长久受到的污名
。社会住宅其实可以成为活化社区的中心。参考台北的玖楼及台中的共好社宅的社会设计
理念:租屋处可以成为人与人互动、增加生活乐趣之所在;社宅本身应作为自给自足之社
区有机体,除了顶楼设计的绿能及菜园,里面的住户应该有一定比例的人就是为这个社宅
和周边住户服务,无论是水电维修、托育幼教、老人看护、社区医疗、日用品采买等等。
除了社宅作为社区自给自足的一环、提供服务以外,社宅也应该融入更多人际互惠的环节
。社宅应该可以结合、提供社区大学教育、社区居民娱乐等的培养,举办老人关怀、共餐
、各式教育班,这些都是可以借由引导社宅的居民组织、社宅的居住制度设计,让社宅内
部、社宅与原有社区之间,产生良性互动,促成人与人之间互惠的可能。
我认为,唯有将社会住宅视为整个区域改造的启动点,并持续追踪、护养其基础工程,并
将社宅当作活化社区、供给社区、与社区一同共荣的有机体,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住宅的效
益及责任,也才能使新迁入与原居住的居民共存,落实居住正义、又能同时带动区域翻新
,共创未来城市。
竞选政见#6——交通好政
#道路解严 #改善停车 #未来交通
打造一个新的台北交通模式。
我对台北与松信区的交通政策方向为舒缓现有汽机车使用者的痛苦,同时提高市民采用大
众运输工具的诱因,进而迈向更具环保与未来性的道路。
在交通问题上,我非常关注机车族的权益。在台北市,有近115万台仍在使用的机车,其
中,将近八成的机车族拿来通勤(学)与购物。这些机车族中,有63%的人会同时兼用大
众运输系统;超过一半的家户都有自用小客车。换言之,机车之于我们的市民,并非现在
就可以用大众运输或自用车替代的交通工具。
市政府与社会大众应该要撇除机车是收入较低、或年轻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印象,事实上
,机车文化已经与台湾人共存许久,由于过往政府扶持本土机车工业、台湾的巷弄及气候
、油价的低开销、行驶及维修的便利性等诸多因素,机车的高使用率与科技依赖性并无法
透过政府来强制消灭。
也因此,在这层认知上,与其强力禁止,不如试着去改变对机车族的限制,并引导松信区
、乃至整个台北市的交通与环保一同变革,是我兹兹念念的愿景。加上原有对于交通的信
念,因此,我的交通主张,分成道路解严、停车问题改善,与绿交通三个部分。
一、道路解严
在桃园,试办废除机车两段式左转,回归“左转靠左、右转靠右”的路口,车祸率明显下
降30至40%。废除机车两段式左转,并非强制所有机车都要遵行,慢速车仍然可以两段式
左转,但在上下班时段,这个措施可以缓解待转区“爆满”以及挤压行人过马路空间的状
况。我主张应该要废除强制两段式左转,而是执行“车速分流、依转向分道”,塑造对机
车族更友善的道路空间。同时,在上下班时段的基隆路、光复路段等地方,明显车流量大
,如果在特定时段、特定通勤路段执行禁行机车道开放,应该有助于车流的通过,缓解塞
车的可能。
长远来说,我认为应该要在部分路段扩大或整修人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与自行车道的
不足,是市民较少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因素之一,我们时常看见汽机车与自行车同时并行
于马路上、险象环生的状况。在特定路段,扩大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如新生南路),可以
有助于行人及自行车族的便利性,也可以促进人们使用自行车的意愿。
二、停车问题改善
当前法规明文规范中,仅有《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定》制定出各类建筑物应按楼地
板面积换算一定数量之机车停车位,但中央现行法规中却无建筑物机车停车空间详细规划
设置,且机车停车位无利可图、机车停车升降机也无任何管制规范,都造成机车停车格不
足及机车违停乱象。也因此,我主张:设置台北专属的、或修改当前的机车停车格设置奖
励规范;鼓励、奖励划设机车停车格,并制定公版规划格式。
另外,机车的车种大小,也是造成机车停车格不足的原因之一,若提高汽机车的停车格,
则应该要回归使用者付费,增加收费停车格路段、并考虑按机车大小分别收费。除此之外
,待机车停车格明显增长后,也应该要严格执行骑楼违停稽查、加强取缔违规,还给行人
及自行车行的空间。
有人或许有疑惑:为何停车问题只关注机车族呢?原因是,仅有16.7%台北市汽车使用者
,于住处外停于路边停车位及划设车位之路边上;于公司外,没有长期租用或公司提供者
(需自行寻找车位)也仅约有24%;但是在台北市,机车族约有75%都必须于公司或住家外
寻找停车位,远高于全国平均的47%。加诸以台北市土地有限,也因此长久未被照顾的机
车族是我优先考虑的。
但是,并不代表我不重视汽车族的权益。我也主张,应该要扩大新建住商大楼、商办大楼
的汽车停车空间、并调降公有停车场、停车格汽车停车收费,或许在台北市已经没有办法
在现有空间中挤出多的汽车停车格,但可以给予汽车族较少的停车花费,降低用路人共同
的负担。
三、推动绿交通
虽然我主张减少对汽机车族的负担,但是不代表我的态度是鼓励大家多加使用自用交通工
具。然而,大众运输工具的普及、廉价及班次频率的增加,一直以来都是民众愿意改使用
大众运输工具的原因,我们的交通应该更具有未来性,一起负起地球公民的责任。
1、持续推动民生汐止线
我自己是住在民生社区的居民,有许多邻居表明他们受到噪音及施工风险等因素影响,对
于兴建民生汐止捷运有些犹疑。虽然汐止民生线目前的推行有些卡关,市府立场也是于10
月底前要进行沿线的电话民意调查。不过,我认为,公共运输系统不应该只考量民意,我
们也要考虑通勤服务、绿色运输、连接外地所带来的效益等等。我的立场是持续沟通、积
极推动其动工兴建。
2、提高公共汽车预算及班次
公共汽车作为捷运与公共自行车以外最主要的大众运输系统,虽然台北市公共汽车已经逐渐执行干
线化、也有转乘优惠,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若能提高公共汽车预算、增聘司机、添购新车
,并持续逐渐提高班次频率,不但能改善现有吃紧的人力,也能提高市民愿意转用大众运
输的意愿。
3、增设UBike轻量站点
UBike虽在台北市已经设站趋于饱满,但是过往的站点都是由一台自动服务机、以及约莫
二十架的停车柱所构成,不仅需要较大的空间、较多的电力,也需要较多的设置经费。在
UBike持续获利的现况下,若能开始研拟设置没有自动服务机、较少停柱的轻量站于各个
社区或国(社)宅大门、地下室等地方,必然会提高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意愿。
4、争取设置区民免费巡回小巴
新北、桃园等地都有在原有的付费公共汽车路线外,对于也有搭乘需求,但尚未达到新开路线
商业利益的社区之间,开辟免费的市民小巴,反响也相当热烈。因为这些小巴对于中老年
人来说,要转乘、或是去医院、购物、访友、简易出游或接送孙儿,都相当方便。在松信
区,虽然大众运输已经相当方便,但对于较高年龄的居民来说,若有可以经过社区或住家
门口、往返购物中心或医院的免费区民巡回小巴,并然会更加便利、也会减少风险较高的
高龄机车族的数量。
5、鼓励充电站增设、提高更换、购入电动汽机车补助
在北市,有64%的机车使用者表示会考虑购置或汰换改用电动机车,高于全国平均6%,证
明我们市民对于环保意识逐渐抬头、领先全国。而让市民考虑更换的因素,以“健全充电
设施”为第一优先,“电动机车价格合理”次之。我主张北市府应该使电动汽机车充电站
持续扩增,并增加电动汽机车的补助、以及提高燃油汽机车换购电动汽机车的奖励,使更
多人愿意考虑添购或换置电动机车。同时,也应该督促环保局严格执行空污法及排气检查
,双管齐下,降低移动污染源的空污伤害、推动环保意识及永续价值普及。
我所主张的交通政见,并不能用打压某个族群或偏爱某个族群来断定或划分,我的交通政
见思维是在现状下,针对过往的历史因素所造成的现有交通文化,予以尊重并保障现有各
类交通族群的权益,并依照我的理念逐步引导、规划绿色交通,使我们未来的交通更具有
永续性。
竞选政见#7——五分埔再造
#土地分区改变 #建构在地特色 #发展设计产业
从产业面振兴地方经济。
以五分埔为例,其实我们有坚实的纺织业基础,也有历史悠久的零售与批发业,但却在近
年节节败退给网购与电商业者、更无法与韩国的东大门匹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形
成完整的产业链。在上游的纺织与下游的批发零售业者之间,没有在地的设计产业做为创
意的核心推动整个产业与社区的吸引力。
此外,五分埔的许多商家是以批发为主要收入来源,影响他们生计的关键是整个台北、甚
至外县市的服饰销量,当下游零售卖的不好,这些批发商自然也跟着受到影响。这有整体
景气的因素、也有网购平台兴起的因素,不是办一两场短期活动就能解决。使得这种区域
性的发展问题超越普通社区与市政的范畴。
面对这种艰钜的挑战,台北市应该一肩扛起的责任是:
一、改变土地使用分区
五分埔现在有过半土地是属于第三种住宅区,依照《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则》不能
作为批发、制造、或是餐饮业等诸多用途,首先应该正视五分埔商业发展的事实,将其改
为商业区,给予他们合法经营的空间,放宽了使用用途,也才有发展的可能。
二、串连本地零售业者建立社区特色
除了放宽限制之外,政府应介入辅导,先串连零售比重较高、较有意愿改变当地环境的业
者,以业者为主体讨论五分埔的发展方向,诸如硬件的改善、形象的思考、推广的方式等
,从在地的角度整体规划,营造出商圈的特色。
三、发展在地时尚产业
中长期的目标,是结合设计与制造,让时尚产业重新发展。台北市有许多以设计见着的知
名学府(北艺、实践等),若能结合学生能量与商家媒合,共办长期稳定的时装展、设计
奖、青年成衣创业平台等,可以为此商圈注入新的设计能量。转售外国的商品,终究敌不
过他们的商家直营,而这在虚拟通路不断发展的时代,终有一天会实现,因此必须发展在
地的时尚产业,才会是无法取代、可以长久存续的。
五分埔商圈与时尚产业都是建构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商圈的存续不只是商家的生计问题
,他的发展也是台北历史的一部分。市政府、市议员应当与市民一同解答这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