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ugvu (感情不存在突然)
2018-08-26 10:30:02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一位北市府公务员的告白:议员“协调案件”一年超过 25,221 件,市政不是你们巩固选
票、服务既得利益的工具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982&nid=9786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编辑导言: 2018 年 4 月 16 日,《换日线》编辑部收到一篇读者来函,信中并检附 2017
─2018 年部分年月《(北市)议会协调案件一览表(单一机关列管)》之相关资料。经编
辑部初步查证后,该资料所载足资证明来源确为正确资讯。投书人并于来信中指出,希望透
过本媒体“想告诉您或透过你们的影响力
以下,经《换日线》编辑遵照作者原意编辑完成后,将来函所述原文照登,并以匿名方式保
护消息来源。
这是一个沉疴已久的体制,这是一个你我习惯视而不见,却随时存在你我身边的问题。
我在台北市府工作。长年来,见证各方势力透过议员的“关说”、“选民服务”不计其数。
各位可以先猜猜,势(市)议员们单单在 2017 年一年中,透过各局处机关“现场会勘”、
“协调会”列管,因而浮出台面的“议会协调案件”,共有几件?(尚不计算“未列管”、
“迳行办理”和所有私下进行的“请托”、“关说”等)
答案是:25,221 件──平均每一个工作天,市府的各公务机关、人员们,就“最少”要处
理 101 件“议员协调案件”。(依人事行政局行事历计算工作天数)
2018 年单单是 1 到 3 月,便有 5,477 件上述案件。
而这林林总总(大至“宫庙迁移”的“现场会勘”、小至单一个人的更改姓名“协调会”)
的“议会协调案件”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特色:
1. 其实完全不符合法规;2. 其实是因议员关说,市府单位“被妥协”要加速处理。3. 其
实是千篇一律的“不解决根本问题,刚好变成议员‘选民服务’的工具。”
这些,全部都纪录在历年的 Excel 档案里。
https://goo.gl/Yw8sen
呼吁公布历年“协调”纪录,我的真实心声:
我和许多同事一样,为了养家糊口,即便加入公务体系时的初心仍在,并且知道是非对错,
但曾几何时,却已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变成“习惯”及“熟练”于“不论对错、只能听令
行事”的公务员。
因此我致信《换日线》,并愿意主动提供 2017 全年、与 2018 年第一季《议会协调案件一
览表(单一机关列管)》纪录──这个行动对我个人而言,将会冒着极大的风险!
但我仍想要先在此呼吁此刻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位读者:希望您能够发挥身为市民的影响力
,透过“市政信箱”或“市民热线”等方式,要求北市府主动实现诺言,公布历年的“关说
纪录”。(编按:台北市长柯文哲,曾于 2017 年因违建处理问题,拟公布部分“议员协调
”案件)
在此强调几个理由:
1. 市政不是私人企业、集团、公司透过议员指挥的“下属单位”,而应该是真正属于、服
务全体市民的“公共事务”。但长久以来,这些“公共事务”在很多时候,却沦为理应代表
多数人利益的民意代表们,为了“服务”掌握地方势力者、金主们的工具,成为用公众资源
,巩固下一次选票的工具。
的确,所有的“协调案件”、“请托案件”状况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也的确有为了
公益发声或凝聚共识的“协调会”。但是到底是“公益”还是“关说”,谁说了算?
那么,市府更应该积极、主动公开所有“议员协调”资料,让每一位市民有知情、参与、讨
论、研究之权利。
2、公务体系的“文化”,长期败坏:
A. 缺乏私人中小企业强烈的“成本概念”,亦没有外部竞争、有效监督的环境,正是我们
现在的市政状况。
若当一般企业的老板,每天开门就是在“烧钱”,公司为了存活,自然会把成本做有效率的
运用;反观公务体系没有同行竞争、也无资金压力,唯一需要“受监督”的对象是代议的议
员。那么自然便会造成其成本(有心或无意)砸错地方;或政策倾斜造成真正认真的公务员
累得半死,假惺作态、揣摩上意者反得到嘉许。
B.“冗事冗员”、“依人行政”的制度漏洞及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裙带关系,必须要“由
下往上看”才看得到、看得真。
C. 有权改善制度者,既便知道制度存在着漏洞,只要“任期内不出事”,就绝不会去真正
着手改革、改善,而是将“烂摊子”传承下去──因为深知真正积极改革,只会得罪一票同
事、甚至得罪长官、得罪议员,得不偿失。
D. 现行组织架构下,“长”字辈的“更替传承模式”,就像综艺节目《超级星期天》的“
超级比一比”,走钟的走钟、自以为的自以为、迷糊的迷糊。让我们长期坚守岗位的基层员
工,反而各个像白痴一样长期空转。
同样的行政规范,会因为长官“又换了”,必须重新适应各种“新手上任”、各种“荒谬无
知”,及其与民意代表们“放水妥协”的作法──多数人看在眼里,又能改变些什么?
E.......
改变,其实可以立刻开始
与“无天敌”的民意代表们长年纠缠的公务生涯,让我“大澈大悟”的是:其实民意代表可
以完全不须要所谓“专业”(事实上现在许多民代也毫无专业可言)、完全不需要专属于自
己的团队,更完全不需要“金主”、“桩脚”、“后台”、“政党派系”......
等种种对透明市政百害无一利的“奥援”。
因为,只要任何一任市府官员,愿意有道德勇气,在“卸任后”或“任期内”将所有的市政
纪录彻底、无私的公开(Open Source or Free Software)──则这些“经验”,便能成为
全民共有的“资源”。
只要“我”就是“你”,只要透过市政公开,累积足够的资讯和资源,自然“代议士”可以
完全是无包袱的新面孔,自然人人都可以胜任民意代表──
因为真正的“专业”及“执行”,其实在于各局处部门。而各局处部门要的,只不过是“有
能力”(分析法规及政策、导正及改善公务体系、督促公务员“依法”行政)和“可受公开
检验”的真正监督,与对公务体系的基本尊重。
当人民对一个城市有知,对现状感到痛恶,自然渴望出现“英雄般的拯救”;而当人民对一
个城市无知或绝望,则自然会继续允许“阿猫阿狗”般的人当上民代。
但事实上,透过资讯的透明化,真正接受公众的检验,一个制度良好、运作完善的城市(与
公务体系),不会,也不必等待“英雄”来拯救。
改变,其实可以立即开始。
执行编辑:HUI
核稿编辑:张翔一
4.附注、心得、想法︰
作者:
kiwibee (奇异蜜蜂)
2017-08-26 10:30:00如果台北市都这样了 那其他县市我不敢想像因为台北已经是被盯最紧的
作者:
DICB (曾经拥有)
2018-08-26 10:32:00靠北...他的不自杀证明哩?? 完了得罪垃圾...跑不掉的...
作者:
DICB (曾经拥有)
2018-08-26 10:34:003楼怪柯P放风声囉?? 那这些关说的垃圾一元关说A系吗??
作者: reina07 2018-08-26 10:36:00
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吗
作者: lawkennedy (law) 2018-08-26 10:42:00
推一个
作者: wade59420 (Wade) 2018-08-26 10:42:00
外县市也很多吧,尤其是违建ㄎㄎ
其实这是积弊,很多民议代表认为这样乔事情代表选民服务,好比立委去找警局帮人销单也是
作者:
shoe 2018-08-26 10:48:00看柯第二任吧,我现在很期待他第二任能做出什么改革
其实这种事无解,你说民代关说乔事,民代说自己是关切、选民服务
作者:
shoe 2018-08-26 10:51:00作者: thomaschion (老汤) 2018-08-26 10:57:00
有人敢列名吗?
作者:
DICB (曾经拥有)
2018-08-26 10:58:00楼上你想害人被自杀还是害人被消失又或者害人没工作??列名 这些垃圾没追杀到底列名的人...我跟被列名的人同姓
作者: Ahao 2018-08-26 11:17:00
保重啊!觉青大学长-罗文嘉,以前跟阿扁在北市府的时候,也呛过说要公布关说议员名单,结果现在在山上种水果!人前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不必等待“英雄”来拯救,k粉听到吗?萧晓玲案被摆平了吗?公开透明笑话一则,相信制度不要造神
作者:
jfcjjl (阿福)
2018-08-26 11:43:00chinafree: 萧晓玲案被摆平了吗? 已经结束了我有个建议,既然你这么关心萧晓玲,可以提供给你丁守中的政见就是柯文哲做不到,全部我上台都做的到
真正为民服务请托为何不敢公开?公开了还可以争取群众选票,不是吗?
作者:
jfcjjl (阿福)
2018-08-26 11:45:00所以请萧晓玲去找丁守中,他一定会答应上台之后帮忙平反反正深绿丁粉是真的存在,不需要客气,这个小小建议请笑纳还有,我可以保证,萧晓玲不可能回去教职
包藏私心才不敢公布,这种拿你我税金民代居然还敢挡!
作者:
jfcjjl (阿福)
2018-08-26 11:46:00因为她得罪的,已经不是什么公务员什么郝龙斌之类的
作者: justeit 2018-08-26 11:46:00
比较务实的方法就是像柯文哲说的 改变社会文化 就好像处理研癌细胞 先缩小他才能割除他
作者:
jfcjjl (阿福)
2018-08-26 11:47:00她得罪的是家长,现在就算要让她回去,也会被家长抗议
楼上纠结啥?就让那些蓝绿现形啊有人站出来想改变,就该支持抱怨不会改变现况,支持市政完全透明,让蓝绿藻现形
作者:
CenaWang (CenaWang)
2018-08-26 12:14:00推><关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