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YMgDoz
当代两岸青年的“海峡需求”
2018年06月14日 04:09 旺报(陆家玲/广州暨南大学学生)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余光中
《乡愁四韵》。
余光中先生,台湾诗坛泰斗、知名学者,生于南京,长于南京,一九五零年离开祖国大陆奔
赴台湾求学,学成之后留台任教。一位学者的人生阅历,总能从其作品中体味几分。诗词贵
在含蓄,贵在有深意,人生在世,无非是执著于一份念想,《乡愁四韵》中凝汇著余光中先
生浓浓的乡愁,南京和台湾,都是他的故乡,都是不可割舍的念想。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人在旅途,魂归故里。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著家与国的情怀,亲人血浓于水、家国血肉相
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隽永。
父辈伤痕难以痊愈
生长在中国最大的侨乡──江门,我清楚地感知到,父辈乃至更年长一辈对于海峡两岸多年
的隔绝与对峙阻碍手足血肉团聚的无奈,对祖国统一、海峡两岸和谐相处的渴望。百多年来
,宝岛台湾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每一次分别在老一辈心中,都是难以痊愈的伤痕。
都说感情是维系关系的纽带,但似乎我们都忽略了亲情也是会随着血缘的延续变淡的。正如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凝聚宗族,然而历史上分封制的衰败、中央集权
制的出现向我们证明了,血缘关系经历数代就已经逐渐疏远,单纯的亲情延续终究不能构架
起支撑海峡两岸密切关系的桥梁。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需要情境体验和共同经历,然而自四九年国民党退守台湾,两岸长期的隔
绝状态已经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和信任,要想修复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两岸统一关
乎家国情怀和主权尊严,和平统一的信念坚定人心。
感情淡薄在所难免
中国疆域辽阔,东南沿海一带与台湾有着地缘联系自然想要亲近,而广大内陆地区与台湾缺
少物质和信息之间的交流,当代青年难以继承和延续老一辈的情怀,感情淡薄在所难免。而
台湾自近现代以来对青年关于祖国大陆的教育并不健全,片面的媒体报导加之政党对大陆摇
摆不定的态度,无形间影响着台湾青年对大陆的看法。从台方的民意调查中我们也不难窥知
,台湾民众对于两岸问题大多是想维持现状,台湾回归始终是个长期而漫长的问题。
国内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未曾间断、愈演愈烈,尽管我们难以规避非常敏感的政治
因素去探讨两岸关系,但从现实出发,我们也能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这个话题。
未来是由青年人书写和创造的,正因为我们不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不打感情牌作
文章,两岸青年对于海峡关系的考量和把握,其实并不难猜透。惰性心理指使人们避开麻烦
事端,只有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切实“需求”,才能驱使人们主动解决现实的事端。
现实是残忍的,只有在与自身切实相关“需求”驱动下,我们才愿意做出改变,但我也很感
激这种现实,让海峡两岸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和思考更适合海峡两岸发展的关系,形成属于
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再轻易地被别有用心的媒体带偏方向。
纵观周围,大学期间主动申请台湾交换项目亦或是到台湾旅游的朋友很多,从他们在社交媒
体上记录下在台湾生活的点滴,会真实感受到他们在台湾生活的愉悦,而这份幸福也会感染
更多人对台湾产生兴趣和向往。同样,选择到大陆工作的台湾青年也非少数,亲身经历让他
们打破由于媒体片面报导形成的刻板印象,对祖国大陆的改观,正视大陆不断提升的综合实
力。
两岸交流阻碍重重
然而基于现实“需求”而逐渐改善的海峡两岸关系,也并非一路顺畅、通行无阻,海峡两岸
日益增长的交往“需求”同各种现实阻碍因素之间的矛盾,并不难寻。赴台旅游繁琐的签证
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著大陆游客赴台游玩的热情;“三限六不”政策沉重打击了大陆学生
赴台深造的激情;台湾当局过分亲美的外交手段以及台独分子的极端言论严重伤害著海峡同
胞的深厚感情……
而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我自己在大三之际考虑申请境外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时了解到的“三
限六不”政策。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国际上享受较高的
学术声誉,对于攻读研究生课程以及博士课程都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但过于苛刻的“三限六
不”政策从陆生从申请到就读的过程中处处受限。多番比较之下,打消赴台读研读博计画,
宁愿选择物价水平更高的香港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优秀学子不在少数,而近年来台湾实际招
生人数远远低于预期,也恰好印证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常的学术交流一旦遭遇政治因素
干扰,只会扩大人才缺口,得不偿失。
两岸青年的“海峡需求”促使两岸互动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是当代青年对两岸关系所
作出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的努力。尽量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加诸过多感情的束缚,真正
的变化都是从自身的内需衍生出来的。我十分期待并始终相信,这份“海峡需求”在今日乃
至将来对于改善海峡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始终发挥着强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