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支那一词应该是秦的转音

楼主: a874622 (流浪者)   2018-05-13 12:42:29
※ 引述《XX9 (巨大姬泄)》之铭言:
支那月经文原本不值一回,但看大家回得起劲还是复习一下
龚鹏程教授最完整详尽论述:
原文网址:https://read01.com/Rngney.html
摘自龚鹏程教授宏文:
一、中国:China(支那)
欧洲各地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是China(英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
等),或为China之同源词,如法语的Chine、意大利语的Cin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的?
ina等。北欧及某些东南欧语言因字母组合ch的发音倾向读成k音,所以将中国一词写为
Kina(丹麦、瑞典、挪威)。这仍可以算是"支那"的同源词。同样的例子还有希腊语的
Κ?να匈牙利语的Kina,克罗地亚语的Kina等。
这些词的语源均与印度梵语的Shina或Cina相同,发音亦均与梵文的"支那"相近。
英语因开音节的i读成ai音,造成不读"支那"而读"拆拿",算是特例。
一般相信此种称呼来自梵文。梵文经典以chin(china,chinam,chinah,chinas)
称呼中国。故包括马来语受梵文影响,自古亦称中国为Cina;称中国人、
华人为Orang Cina。
于印度与中国交流甚早,故中国人亦久已习用支那之称,如唐玄宗〈题梵书〉诗说:"
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
《宋史?天竺国传》亦云:"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寿圆满"。
中国的另一代称"震旦"是即"支那地(Cina Sthana)"之省称。此称在中国也通行已久。
对于印度人为何称中国为支那,历来有许多揣测。如《华严经音义》说:"支那,此翻为
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即今汉国是也。"如此解释,
或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
也有人认为支那纯是声音上的缘故,与意义无关,是"秦"发音的转变,也可能来自"
晋"(chin)。因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都曾提到过这个远在
北方的支那。两大史诗起源极早,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但其中地理部份
成书较晚,不早于两汉,因此支那指秦或晋的译音,也都是有可能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支那一名来源于蚕丝。证据是胝厘耶的《政事论》。胝厘耶据说曾任月护
大王(公元前320——前312年)的侍臣,《政事论》中有中国丝卷(Kauseyam
Cinapattasca Cinabhumi jah)。Cinapatta原意是"中国所出用带子綑扎的丝"。
patta在南疆发现的驴唇体文书中写作pata,也就是"绢"。古代世界,只有中国人懂得缫
丝制衣、以丝为绢,故以蚕丝之国称呼中国也不无可能。支那与蚕丝,声音也很接近。
还有一说,谓支那之名未必本于印度,因为波斯也如此称呼中国。大约公元前5世纪,
波斯的古文献即记载了它东边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名称,在费尔瓦丁神的颂辞中称中国
为支尼(Cini,Saini)。古代波斯文对中国有Cin、Cinistan、Cinastan等称呼,
都和粟特语中的Cyn相近。因此这个名字大约是从东伊朗语传去的。
古希腊则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这个字的发音或说是"丝",或说是"蚕"。
汉代收唇音尚未消失,说是"丝",略嫌牵强,这个字或许也出自"绮"。最早提到赛里斯
这个"绮"国的,是在西元前416年到西元前398年间担任波斯宫廷医生的希腊人泰西阿斯
(Ktesias)。其后,西元ㄧ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博物志》写道:"赛里斯国以树林中
出产细丝著名,灰色的丝生在枝上,他们用水浸湿后,由妇女加以梳理,再织成文绮,由
那里运销世界各地"。同一时期,希腊航海家除了知道在印度北方有个赛里斯国外,从海
上也可到产丝之国。《厄立特里海环航记》指出:"过克利斯国(马来半岛)时入支国
(Thin)海便到了终点。有都城叫支那(Thinae),尚在内地,远处北方。"
赛里斯或支国,都是一个地方,不过通往的道路和方向不同罢了。
古希腊灭亡以后,纵横欧亚大陆,作为东亚世界桥梁的是印度人和波斯人,
因此赛里斯之名不传,通用的乃是支尼或支那了。
不管支那或赛里斯,似乎都与蚕丝有关。但近代另有一说,以为支那之名不源于蚕丝,
而源于瓷器。因为宋元以后,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瓷器的主要生产地景德镇,
位于南昌附近。故支那也者,昌南是也,China 即昌南的译音。
到底支那一名是源于中国人善思维善制作、源于丝、源于瓷(或另一说源于茶叶),
恐怕谁也说不清答案。
若依我看,则支那或许原本不是专指中国。据《西域地名》说:"支那者,
梵文边鄙之称,原为雪山以北诸种之名,后以为中国之号",可见本系泛指,
后来才成为专称。大概印度边区以中国最大,故渐渐独占了这个称号。
印度旁边的中南半岛,后来一直称为印度支那,就仍保存了这个印度边区的古义。
但这样看就太没意思了,不如说它源于蚕丝、茶叶或瓷器。支那一名不管源于上述
哪一原因,中国人都会引以自豪,觉得是嘉名,充满荣耀感。
可是,近代史上情况却与此迥异,中国人并不喜欢被外邦人称为支那或支那人,
认为此词深具贬义。所以1919年五四运动之际,一些爱国志士才会上书政府,
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国"。后来于右任先生更主张将"印度支那"改称
"中南半岛"。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沉沦》中也将他对"支那人"一词给他的侮辱感进行
了深切的描述。
日本古代并不称中国为支那,都称朝代,如唐国、清国之类。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效法
西方称中国为支那。那是新时代时髦的称呼,本来亦无贬义,故维新志士高杉晋作的
汉诗说:"单身尝到支那邦,火舰飞走大东洋。交语汉鞑与英佛,欲舍我短学彼长"
,文中支那非但不含贬义,反有钦慕之情。
当时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成为"大清国"或"大清帝国",比如把甲午战争成为"
日清战争"。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多把中国成为"支那",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支战争"
。中国当时的留学生,尤其是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家,也习惯以支那标志出身国。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1904年,
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由于军阀割据,中国没有完全统一,故 1913年日本政府规定
:今后不论中国的国号如何变化,日本均以"支那"称呼中国。
由于日本长期不承认中华民国,而双方国力又消长日甚,日本恃强凌弱,侵略我国日剧,
因此支那这个词在民国以后就渐渐便由美称变成了中性词,继而又具有了贬义,在国人心
目中深感屈辱。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中日爆发全面战争。日方把七七事变叫做"支那事变"。整个抗日战
争期间,日本官方也把中国叫做支那,以示对抵抗中的国民政府不承认。战时如英属马来
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之华人,也统统被日本人称为支那人。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向全国发出<关于回避使用支那称谓之事宜>的通告,
此后"支那"这个词才完全从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书、报刊杂志中消失。只有右翼人士口
中还偶尔可以听到这一词,有些甚至会恶意地骂:支那猪!
中国人当然不会喜欢支那猪这个称呼。
然而,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支那猪虽然不满,日本支那猪的论述,
其实却又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包括反对日本人用支那一词来称中国者都
没有认识到的。
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五四运动以来,鲁迅等人强烈的批判国民性、改造国民性言论,
理论的源头与内容都在日本人的"支那猪论"中。
国民性一词,本来就是晚清由梁?超等人有日本引入的词汇。具体说中国人之国民性,
亦即支那国民性如何,则是甲午战后在日本逐渐形成的风潮。把支那人描述为保守、
顽固、愚昧、野蛮、肮脏、贪婪、奢侈、好色、懒惰、虚伪、残忍、变态、不团结、
势利、排外、妄自尊大、奴性、无国家观念等。
此等老而怠废之民族,与日本人形成了野蛮落后跟先进文明之对比,上承福泽谕吉
"脱亚入欧"论,下启侵华以造大东亚共荣圈之说,达成了日本侵华的理论前导。
早期,白鸟库吉在1908年发表的《关于清韩人的国民性》中,总结了中国的五条国民
性特征。认为中国人是"民主的"而不是"贵族的和阶级的",是保守的而不是进步的,
是和平的而不是侵略的,是实际的而不是空想的,是自尊的、唯我独尊主义的。
但其后就开始放大中国国民性中的负面因素。如桑原骘藏《支那人发辫的历史》
(1913)、《支那人的吃人肉风习》(1919)、《支那人的文弱与保守》(1917)、
《支那人的妥协性和猜忌心》(1921)、《支那的宦官》(1924)等一系列文章就是。
在《支那人的吃人肉风习》一文中,列举历代文献,说明中国人"从上古时代就有吃人肉
的风习",而且还"决不是稀有偶然的事件,在历代的正史中,随处都有记载"。
并提醒日本"为了很好地领会支那人,一定要从表里两面进行观察",
不能光看到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的优点,还要看到相反的一面。
接着,1926安冈秀夫《从小说所见支那国民性》,从《金瓶梅》《水浒传》
《聊斋志异》等作品归纳支那国民性。该书共十篇,除第一篇是"总说"外,
以下各篇为:过度重视体面仪容安于命运,遇事容易丧气断念;有耐性,
善于忍耐;缺乏同情心,富于残忍性;个人主义、事大主义;过度的节俭和不正当的
金钱欲;拘泥于虚礼,流于虚文;迷信很重;耽于享乐,淫风炽盛。只有"善于忍耐"
勉强不算是缺点,其他不是野蛮愚昧,就是虚伪好色,中国人在他的笔下显然是丑陋的。
再下来就是赤裸裸为侵华张目的"研究"了。大盛于 30~40年代,
如原?兵卫《支那民族性的解剖》、加藤虎之亮《支那的民族性》、
山崎百治《这就是支那——对支那民族性的科学的解析》、大谷孝次郎《
支那国民性与经济精神》等。
原?兵卫《支那民族性的解剖》发表于1932年,伪满洲国刚成立。
全书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厌恶之情,首先指出所谓支那与日本"同文同种",
是"错误的对支观念"。在他看来,日本人与支那人既不同文也不同种,
因此也就没有"亲善"的基础:"不研究支那人的民族性而与之讲什么亲善,
就像和手里拿着针的人握手一样,是自讨苦吃"。接着,他分章全论述了一些支那民族性
,如天命观、服大性、利己主义、侥幸心理、和平主义、非科学性、法律意识的缺乏、
残虐性、猜疑性、变态心理、国家观念的缺乏、形式主义、保守性、面子、排外性等等。
谈中国人的残虐性时,举出的例子是:中国人从小愿意看宰杀家畜,爱看杀人的场面,
刑场上往往围满了观众。
1938杉山平助《支那、支那人与日本》更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军人用刀剑来刺支那人
,我们文化人就是要用笔把他们的灵魂挖出来"。在这种心态下,他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化
虽然伟大,但几经亡国,早已没落,"他们在性格中的某些地方含有高贵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却是怪癖的、变态的、阴暗的、受虐的""从总体上看,他们不过是一个老废
的民族而已"。
哈哈哈,怎么样,你很眼熟吧?没错,鲁迅说中国人的阿Q精神、中国吃人的文化、
中国人爱看杀人、中国人迷信等等,都与日本这些论调有惊人的相似性。
鲁迅留日的背景,使他曾到受到多少日本支那人论之影响,自鲁迅被神化以后,
几乎就不曾有过真正的研究。但撇开动机不谈,至少可看出他所开展的改造国民性运动,
事实上即与日本这种支那国民性研究一脉相承,内容也差不多。鲁迅以后,柏杨的
《丑陋的中国人》、李敖《传统下的独白》等,对中国人性格之讨论,
仍不脱日本支那人论之范围。中国人,学着外国人骂中国的口吻骂中国,此其一例耳。
.....................................................( 后略 )
: 俄罗斯与西亚甚至部分欧洲
: 称呼中国都是采用
: 契丹 一词
: 也就是Cathay
: /kidan/
: 更早以前则是大秦
: chin
: 在日本则是有类似的唸法称为支那
: 发音相似
: 而中国则是日本的地名
: 不过支那似乎被中国人作为负面词汇看待
: 契丹
: 秦
: 都不是负面的
: 这算不算是为反而反
: 契丹为什么不作为负面词汇联想呢
: 你也可以解释为暗讽中国人都秃头
: 贵族都秃发
作者: Sinreigensou (神灵幻想)   2018-05-13 12:45:00
其实就是因为日本让支那有了贬义
作者: negatron ( )   2018-05-13 12:49:00
自卑造成的词语扭曲
作者: loggate   2018-05-13 13:01:00
如果吱吱自认是中国人的话,最后的解释倒挺符合
作者: MVPGGYY (MVP)   2018-05-13 13:05:00
推一下有资料的研究反正就是一个本来没负面意义的词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8-05-13 13:06:00
支那狗崩溃
作者: kisaraki1976 (老月)   2018-05-13 13:25:00
“觉青”词义的变化更快,要不要来研究一下?
作者: swan (结绿)   2018-05-13 13:46:00
支那人与狗不得使用PTT
作者: MVPGGYY (MVP)   2018-05-13 13:50:00
当然可以研究啊,有兴趣的话就发一篇研究觉青觉老的,想聊的人自然就会进去
作者: adream (学习)   2018-05-13 20:40:00
支那,是日本人用词,台独顷向者偏爱与日本交好,称大陆喜爱用支那一词,真的是很废
作者: MVPGGYY (MVP)   2018-05-13 21:32:00
原po都提出资料从很久前就很多人用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