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看另一个角度的解释,以下请对齐上下线。
==============================================================================
==============================================================================
【以下我只解释这两点,特别是第二点,很多人是混淆了这三个不同的概念】
一、民粹主义对抗的是民主体制的代议政治。
二、社会运动、直接民主也会对抗代议民主,但民粹主义和前两者有根本的不同。
==============================================================================
【代议政治的运作模式】
1. 人民选出代议士;
2. 代议士制订法律,采用多数决;(立法)
3. 依照法律和代议士的决议施政。(行政)
↑
民粹主义、直接民主、社会运动都认为这样的运作是失败的。他们认为
代议士的决议不能代表人民,甚至直接与人民敌对、侵犯人民的权利。
因此他们会去动员群众去影响代议政治的运作,运用体制外的群众压力
来迫使政治菁英改变既有政策(特别是第2点及第3点)。
这是三者相同的形式,但是实质内容非常不同。
==============================================================================
【直接民主的主张】
直接民主在三者中,有最基进的主张。认为既然代议政治有严重的缺陷,
现在各项技术已经发展了起来,因此政治必须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力,不再
需要由代议士来代表人民进行决策。
以台北市I-Voting选局处长的政见为例,人事任命当然是市长的职权,但
市长当然可以权力下放、以I-Voting的方式让人民投票来进行假选举。
其他像是参与式预算等政策,都是尽可能让民众参与、做出决策为目标。
直接民主和另外两者相比,它的理念不重视结果,而着重过程。希望透过
人民参与的方式唤醒每个人的政治意识,实现全民政治的主张。
不过社会运动、民粹主义不是这样子思考的。
==============================================================================
【社会运动的目标】
社会运动有非常明确的议题和诉求,针对特定(社会)问题而发起,目标
是教育群众、散播资讯,对政治菁英施加压力,来解决目标的问题。社会
运动不必然一定会走上街头,像是董氏基金会长期推动戒烟的倡议,就是
以游说的方式为主。
由于有明确的目标,社会运动并不像直接民主那样重视全民参与的过程。
一些理论甚至认为群众只是运动的一种“资源”而已。当然民主参与可以
是其中一项有号召力的工具,但是不必然非得采用这种的形式不可。
==============================================================================
【民粹主义的本质】
民粹主义乍看之下和社会运动非常相似,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关怀的对象
完全不同。社会运动的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但是民粹主义的目标,
则是打击“人民的敌人”。
在台湾,民粹主义长期寄生在社会运动上,导致了非常滑稽的现象:讲白
了就是一个运动可以搞个几十年,但是问题从头到尾都不会获得解决。
对民粹主义来说这非常合理,因为他们鼓动运动的目的是打击敌人,因此
一旦这议题不再可以打击敌人时,他们就会失去了兴趣。
而把问题搁著,会比把问题解决更有价值。因为等到下次时机出现时,又
可以拿来当成打击敌人的工具了。
==============================================================================
【克劳塞维兹的魔咒】
2001年吴介民在〈解除克劳塞维兹的魔咒〉,就点出这种只是把社会运动
当成工具的逻辑,他的例子是核四。
当年有位反核大将叫做林信义,他出版过一本《反核是为了反独裁》的书
,表达他的反核立场。他在陈水扁执政时转向为核四辩护,在遭到质疑时
,提出“现在已经不是独裁,所以不需要绝对反核”的说法。
而就像大家知道的,政党再次轮替之后,大家又可以义无反顾反核。事实
却是核四议题吵了快三十年,完全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回到代议政治的逻辑,其实早在1996年的核四覆议案时,核四的争议
就应该落幕了。
==============================================================================
【最后】
我知道很多人对直接民主的理念有向往、对参与社会运动有热情,这些我
都是抱持比较正面的态度的。我在这里只想强调,前面两者和民粹主义是
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过去台湾的所有事件里,和民粹主义合作的结果,
从来没有好下场过。
民粹主义会披着社会运动的面具粉墨登场,有一个指标却可以很清楚区别
这两者:运动之后达成的是政治目的,还是问题的解决。或许运动过程中
不容易判断这是民粹主义还是社会运动,不过事后就没办法遮掩了。
这就是为什么台湾有很多运动都是虎头蛇尾,一开始声势浩大惊人,最后
却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应付一下就混过去,没有实质成果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