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录网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37/2431256
2.转录来源︰
udn
3.转录内容︰
“过去几年,一些没有效益却高度争议的公共建设,不仅浪费国家资源,也降低民众对公
共建设信心。”这是2015年7月,蔡英文总统当选前在听取民进党智库发表公共工程政策
说帖时的谈话。
对照她如今与阁揆林全,在选前未曾提出、但上任不到一年就大力推动的“前瞻基础建设
计画”,前述那番话显得特别讽刺。
前瞻计画预计分8年编列特别预算,举债共8,824亿元,其中金额最庞大的“轨道建设”占
了近半数、4,241亿元。由于轨道建设所在的地方政府,须自筹部分经费,交通部长贺陈
旦估计,总经费将达9,558亿元。
但提出来的38个方案,有高达75%的项目充满争议。38项轨道建设中,只有9项已由行政
院核定,其他29项是民进党上台不到一年内提出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荣说,每项国家
重大计画至少都应包含4个计画:兴办事业计画、环保计画、土地使用计画、土地征收计
画。但现在只有第一步的兴办事业计画,行政院就已核定且编列预算,程序非常粗糙。
地方抢钱建设
大量征地、抗争风险未评估
轨道建设相较于其他前瞻计画建设,因还须地方筹钱,更该慎重以对,且轨道未来还有维
护、营运成本,一旦运量不足造成亏损,台湾的未来将被债务吃光。
综观38项建设中,高铁与台铁接驳转乘、花东铁路双轨化、南回铁路电气化,是为改善花
东一票难求、及高铁接驳问题,争议性较小。而现在从高铁左营站到垦丁已经有客运快线
可搭,再花近200亿元盖恒春观光铁道,是否浪费资源,值得更多评估。
争议较高的,是占轨道经费75%的铁路立体化、都市捷运及轻轨这两大类。
把铁路立体化
不如强化前、后站连接平台
铁路立体化,是将平面铁路改成高架或地下,依交通部说明,其用意是“带动原站区及铁
路沿线周边土地更新再发展、消除都市铁路沿线平交道”。但立体化能否达到这些目的还
很难说,反而可能在立体化之后,因规格固定而无法扩充能量。
淡江大学运输管理系教授张胜雄就认为,铁路立体化并不前瞻,反会严重伤害轨道运输的
营运效率。国外经验是车站开发重于路线开发,他认为兴建跨站式车站才是较好的土地发
展方案,经费少、效益高。所谓跨站平台,就是可以连接前站、后站的平台。
捷运遍地开花
盖之前,先想30年后需求
逢甲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系副教授李克聪表示,台北市有这么多捷运、公共汽车,但公共运输
占比也只有37%。他主张新建捷运应有最低的需求门槛。加上未来人口少子化、老年化、
环保共乘,轨道建设应与30年后的状况结合。
更重要的是,台湾未来30年所需要的基础建设、经济发展,是靠轨道建设吗?台中市长林
佳龙说,中部轨道路网盖好后,就很像东京,四通八达,但轨道盖好,台中就会像东京吗
?而如果你是嘉义市长,你要花275亿元,做一个效益存疑的铁路高架化,还是赶快突破
那个尴尬的污水下水道“零接管率”?
公共建设熟轻熟重,何不开放市民讨论,他们期待的未来城市面貌是如何,但民进党不顾
公听会中学者的建言,本周就要抢过,更证实前瞻建设已沦为拼选举的筹码。
4.附注︰
非常中肯得好文
盖之前,先想30年后需求
盖一堆捷运
有没有估算过 这些地方30年后剩多少人?
盖一堆轨道 没有双北的经济规模 没有双北的就业条件 没有双北的公共汽车系统
台中 高雄也不会变成双北
更不要说跟东京 上海那种大城市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