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评:百官千官都不够 蔡政府用人“弹”到哪才过瘾?
https://tw.news.yahoo.com/风评-百官千官都不够-蔡政府用人-弹-到哪才过瘾-000000849.html
台湾经过政党轮替三次,蔡政府就任四个多月,再一周就满五个月,
从驻外代表到国营事业都没摆齐,也算创例了。
人事没安顿好,蔡政府又抛出一个新政策:修改《中央行政机关组织基准法》,
让一定比例的三级机关首长得采政务/常务任用双轨制,
目的是为了“强化机关专业”,这个修法方向与目的联结的逻辑,未必画得上等号,
但也不能说不对,然而,在对与不对之间,在实务上却可能有天差地远的结果。
首先,为什么国家需要常任文官?在法律上,政策制定权自属政务官无疑,
常任文官则扮演“遵命办事”执行角色,这也是威尔逊行政学的ABC:政治行政分立,
基本上是排除政治对行政的干扰,
政府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建立兼具效能与效率的行政制度。
这个“制度”绝非始于此刻才要设想,相反的,中华民国自行宪前,
即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因为孙中山,还创设了独步全球的“考试院”
(另一个是监察院),专门考铨常任文官,这个制度好不好?
见仁见智,但不论如何以考铨甄审荐别文官良窳,
也曾经是国际考察台湾特殊制度的亮点之一。
文官是政党轮替稳定的基石
威权时代文官固不待论,在政党轮替这十六年,常任文官某种程度也和军队一般,
扮演稳定政局的角色,但稳定也可能成为“僵化”,就是官僚气,
所谓“阎王好哄,小鬼难缠”,前总统陈水扁担任台北市长,亲巡户政事务所,
一举促成户政人员服务品质提升就是经典,不过,在扁任台北市长之前,
民进党或党外担任民选地方首长者所在多有,
不论是陈定南、游锡?或苏贞昌、谢长廷,也没听说他们手底下的文官不好使。
常任文官理当是政府稳定运作的基石,奇特的是,随着三次政党轮替,
文官系统却有崩裂之势,陈水扁第一任的隔年,
总统府“九人决策小组”开完会的结论就是“要将‘配合度不高’,
‘互动不良’的事务官作适当处理或调整”,
肆后还有调常任文官到凯达格兰学校受训或集体入党之事,
文官依法行政而非依政党意志行政,如此一来,形同在常任文官圈中分蓝分绿,
因蓝绿鸡犬升天者有之,因蓝绿摔个鼻青脸肿者也所在多有,
会发生“升任”政务次长者,特别要求调回常务次长的案例,不是没有原因,
一是求保障,二是依法不依党,相对安全。
扁政府时代“九人决策小组”的结论和蔡政府“执政决策协调会议”的结论若合符节,
蔡政府细腻些,没说要调整事务官,但以修法扩大政治任命职位为替代,
某种程度也就是“换上自己人”。
扁蔡初任都拿文官开刀,唯绿者昌?
政党轮替不换上自己人也未免矫情,不过,一次政党轮替从政府到事业单位,
要替换的位子高达六七千人,全部都要政治任命,
到哪里找这么多学者专家、企业界人士?或桩脚大咖、立委办公室主任?
资深文官也是为不具决策权之三级机关之备用,如今三级机关为了“强化专业”,
也要政治任命,可能凸显的问题有三:
第一,资深文官还不够专业,那解决办法大概是得裁撤考试院;
第二,自己人抢食到不够分,还得占用文官职位,解决办法是废掉公务员考试,
任官免试就没有资格不符的困扰;
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这意味未
来常任文官历练机关首长的机会更少,没解决办法,只能做好心理准备,
一旦进入衙门就等因奉此到老,如此一来,三级机关会更有效能还是更僵化?实难定论。
持平而论,政府用人权应该更有弹性,但如何“弹”法,不能没有章法。
前交通部长叶匡时不讳言,二00八年担任研考会副主委时,
和时任主委的江宜桦推动行政院组织改造时,
就有意推动三级机关首长常务政务双轨并用,但遭铨叙部反对,
极力争取后,铨叙部设定的“规范”是,具决策权者(署)可双轨并用,
不具决策权者(局)仍须任用常任文官;
待他任交通部长时推动“交通及建设部”组织法时,
就有意将三级机关观光署订为政务常务并列任用,
不过,民进党立委全面反对,并痛斥这是政治酬庸任命,“严重破坏文官体系”,
马政府双轨用人是破坏文官体系,蔡政府双轨并用就是“强化专业”?
这道理说得通吗?岂不是又落入唯绿者昌的话柄?
用人乱弹,只会制造战废品
看看蔡政府这四个月人事安排,以交通部为例,台铁局调观光局,观光局调航港局,
主管高速公路的调管省道,管省道的调港务公司,简直乱调一通,这能叫强化专业吗?
台北捷运局长还一调就到了交通部辖下的世曦公司,
完全无视违反公务员服务法之旋转门条款;国营事业则是各派系卯足了劲抢位子,
都是亲友帮,摆不定的还让中央部会次长或副主委暂代,如中钢和台肥,
公务员法规明定不得兼上市公司董事,蔡政府的人事长在配合政党意志修法前,
要不要先把考铨法规好好重读一次?
这位人事长曾经主张废考试院,或许因此懒得看考铨法规,
不过,不能不提醒,蔡总统明确表示监察院一时不能废,还要补提名,上述人事乱象,
都会是监察委员弹劾纠举的大好题目。
民进党即使两次执政,对常任文官始终不信任,才会在时隔十五年,
扁蔡初任的决策会议中,做出这么相类的决定,而且蔡政府的不安犹胜过扁,
才会在政府甫就定位,就派出大批“政治幕僚”辅佐政务官,
这民调持续下滑的四个多月,只能证明政治幕僚作用有限,
修法让政治幕僚或其他非文官抢进必须文官任命的三级机关,能改善情况吗?
人才培养是需要养成的,选战幕僚与治理幕僚毕竟不同,如果蔡英文总统想不清楚,
可以重看民进党创党大老、前立委洪奇昌在今年初,
蔡政府就任前的建言〈民进党治天下要靠文官〉,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最后,再提醒蔡政府,修立法所框限或放宽的,不只是民进党的手脚,
而是政府的手脚,这个“政府”不分蓝绿,而是现在与未来的政府都适用。
以台湾政治节奏如此快速多变,政务官不再是资本财而是消耗品,修法放得愈宽,
制造战废品的可能性愈大,在用人“弹性”之外,对“比例”犹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