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cheers:3个让你“没脑”的错误思考

楼主: DJSHD2 (GalaxyExplosionote7)   2016-07-29 13:29:52
【3个让你“没脑”的错误思考】
现代人愈来愈不愿意动脑,导致缺乏逻辑,也连带失去对外界提出“质问”的能力…“提
升逻辑思考技巧”3步骤,让你从无脑变有脑↘
人生不能只有装傻跟不知道!3个让你“没脑”的错误思考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052
无论是面对变化莫测的大环境,或是个人生活琐事,能够从乱中找出问题核心的“思考力
”,才是从年轻人到高阶经理人,都应持续锻炼的关键能力。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即
提供了培养逻辑思考的3个基础步骤。
以下几种状况,是否愈来愈令你感到熟悉?
□逛书店时拿起来翻阅的书,封面都写着“超简单”、“马上上手”这类字样。
□认为满腔热血高喊著“加油!”的人,比会讲道理的人更适合当领导者。
□想进一步了解某些资讯,到Google搜寻完毕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如果任何一项的答案为“是”,你可能已经下意识加入不愿意花时间思考、习惯靠直觉或
经验行事的“低IQ族群”,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缺乏思考力,在日本首席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眼中,无论对个人、职涯甚至国家未来,都
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近年来,他在《思考的技术》、《质问力》、《低IQ时代》等代
表著作中,都反复强调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能敏锐判断环境变化、脱颖而出的人才,脑袋里有怎样的思考路径?就大前研一看来,是
否具备“逻辑思考”能力,是核心关键。
他进一步指出,现代人愈来愈不愿意动脑,导致缺乏逻辑,也连带失去对外界提出“质问
”的能力。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无论在个人学习、生涯发展或工作表现各方面,不仅
事倍功半,更可能让你停滞不前。
因此,大前研一大方公开自己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自我训练,以及进
入麦肯锡顾问公司后习得的“非线性思考”know-how,浓缩整理为“提升逻辑思考技巧”
3步骤。只要不断反复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提升逻辑思考的能力,小至家庭琐事,大至工
作决策,都能运用自如。
第一步:换个角度想!转换你的思考路径
在职场或生活中遭遇困难时,你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通常,我们会直觉想到:“该怎么
做才能解决问题?”但在大前研一看来,这种线性思考并非长久之计。
以这样的心态去思考对策,确实能快速列出“一时的想法”──它们也许可以解决眼前的
问题,但是很快的,后续问题又将接踵而来。
大前研一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运用相对于线性思考的“逻辑思考”。举例来说
,他曾接受一家企业客户委托,希望帮忙改善某样商品的销售成绩,而客户自行判断出的
几个原因分别是“营业人员士气低落”、“价格太贵”和“品质不佳”。
问题是,在这3种可能性中,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其他两项只是连带产生的“
额外效果”。那么,该怎么从中判断出因果真正的面貌?
为了找出最接近事实的结论,大前研一着手阅读大量资料。在看完企业提供的上百份业务
员绩效表单后,他发现了一个关键:几位特定业务员的推销成功率超过了80%,遥遥领先
其他同仁。
当下,他便断定问题绝不是出在产品的品质或价格,因为如果这两者有问题,是不可能出
现“80%成功率”这种数字的。
删去这两个选项后,大前研一再开始进行一连串实验,反复验证自己的推论。他亲赴现场
观察、访谈业务员,甚至挑选了一个工作天,陪着业务员跑了整天的行程,最后才正式导
出“企业需要加强业务员训练”的结论。
这个例子说明,碰到问题,不要急着丢出“想当然尔”的答案,设法透过文献、实验、亲
身走访等方法,逼近问题的核心,才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之道。
当然,转换过去习惯的思考路径并非一蹴可几,得仰赖长时间练习逐步调整。对此,大前
研一推荐自己还是“麦肯锡菜鸟”时的锻练方式:利用早晚通勤时间,眼前看到什么,就
以它为题。
如看见捷运上的车厢广告,就去思考“如果要提升这个广告的业绩,还有什么其他做法?
”当脑子习惯运转后,效率自然会越来越高。
第二步:善用“金字塔结构法”建立逻辑
转换思考路径,是强化逻辑概念的入门条件,但这只是学习流程的第一步。
在确认思考方向后,我们都希望这个概念能持续延伸,让自己的提案、演说甚至企划书,
都有扎实的逻辑做为架构。为达到这个效果,大前研一提议,可以使用“金字塔结构法”
(Pyramid Structure)来帮助思路。
金字塔结构法,是源自于“彼此独立,互无遗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MECE)的概念:组成金字塔底部的各种“资讯”,不仅要能单独成立,彼
此还必须是相互排斥,互不影响的。此外,这个金字塔必须完整包含所有可能影响到主题
的“资讯”,若有遗漏,推论结果就可能有失准确。
透过金字塔结构法,可以拆解各种庞大的命题,透过分类和整理,一步步推导向最高的结
论──也就是最终目标。
以“如何增加饭店业营收”的金字塔结构图为例(图表请见PDF档)。借由蒐集目前营收
资料,可以得知“住宿费的利润不高”与“餐饮部的损益结果与饭店整体损益相同”(金
字塔底部),并导向“饭店的利润高度倚赖餐饮部收入”(金字塔中部)这个初步结果。
最后,借由3种不同层面的初步结果,导向最后结论──饭店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广纳名
厨,不断提升餐饮部的水平(金字塔顶端)。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格子内要填写的并不是“收益”或“成长比例”这些数字,而是每一
个可以分别独立的结论或主张。借由不同面向的主张,一层层推论下去,才能引导出最终
方案。
第三步:思考后的反馈,展现“质问力”
除了针对个别问题加以思考、组织、表达外,大前研一指出,最能展现个人学习成效的指
标,是“质问”。质问力又该如何建立?
大前研一曾透露,自己刚由核子工程学转换跑道,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时,是个对经济用
语一窍不通的外行人。而让他在短期内快速进入状况的关键,是他的工作搭档安卡斯‧康
宁汉(Angus Cunningham)。
康宁汉是位典型的资优生,非常重视逻辑构成和分析。即使只是两人的日常闲聊,他都会
咄咄逼人地不断追问:“你有何证据?”、“你是基于什么分析才这么说的?”
对还是新人的大前研一来说,这当然带来莫大压力。但是,他本身也从小是“打破砂锅问
到底”的个性,透过彼此不断质问与解答,让他彻底了解工作的每个细节,无形中增加不
少自信。
因此,就大前研一看来,培养质问力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唯一不变的原则,就是不断反
覆询问自己:对这件事真的彻底理解、没有任何问题了吗?
他也强调,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绝不要依赖单一资讯来源,必须一路亲自调查,直到自
己理解问题为止,才算真正达到“质问”与“解答”的目的。
此外,先前提到的“金字塔结构法”,也同样有助于培养质问力:目标(金字塔顶端)以
下的各项讯息,都可以做为你提出质问的参考依据。
大前研一指出,如果长时间使用金字塔结构法,在思考问题时,将不自觉地由“抽象思考
”渐渐转换为金字塔的“图像式思考”:这可以帮助你在提出质问时更加条理分明、切中
要点。
借由“转换思考途径→绘制金字塔结构图→培养质问力”3大步骤,透过生活中的反复练
习,自然能逐步摆脱懒于思考、不擅长分析的困境,培养属于自己的逻辑思考力。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在看完管理大师的自我锻炼祕诀后,不如就从今天的通勤时间开始,
来尝试“不一样”的思考吧!
阻碍逻辑思考的5大陷阱?
1. 习惯用线性思考,或倚靠过去经验做为决策依据。
2. 只想解决眼前困难,导致忽略背后的核心问题。
3. 过度依赖单一资料来源。
4. 只想掌握大方向,觉得一一确认小细节太过麻烦。
5. 在推论阶段就草草做出结论,未曾进行亲身走访、资料蒐集等实验流程。
大前研一小档案?
1943年生于日本福冈县,东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班,
研究核子工程。学成归国后,原本志向是“建造日本人自行设计的核电厂”,最后因公司
策略转变选择离职。
29岁时转换跑道,进入麦肯锡顾问公司,32岁出版《企业参谋》,内容为自己担任管理顾
问时写下的笔记,成为全球畅销书。之后陆续出版多本管理学著作,成为享誉国际的管理
大师。
目前担任商业突破(Business Breakthrough)研究所大学代表董事社长兼校长,并持续
于《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
s Review)上发表论文。
为什么po这里的原因?
因为大脑是很好用的东西
我希望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个
尽管某些群体已经无脑的活了七十几载
这群体的人又一切不思考没逻辑也不负责任
甚至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我们还是必须加把劲的帮忙他们拉回正轨
别让他们消失在时代洪流中
献给我们381万个朋友们以及活泼的政黑版友……
作者: raymonde (...)   2016-07-29 13:40:00
一个比烂的概念? 国民两党都会消失于"时代"的洪流
作者: opthr1215 (天天)   2016-07-29 13:44:00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大前研一讲的就是对的?”XD 不是怀疑他啦,只是按照他说的,我好像不应该第一时间就全然接受他的说法。
作者: Wilsly (鬼)   2016-07-29 13:46:00
难怪吱吱爱写懒人包,而吱迷跟媒体都很爱
作者: hong888 (赖神劝童)   2016-07-29 15:29:00
写懒人包的当然要认真写啊,看的和转传的确实就符合无脑的定义
作者: jerick (杰.J)   2016-07-29 15:35:00
所以,是不是表示爱吃懒人包的人都很无脑?
作者: JamesSoong (Amari Cooper!!)   2016-07-29 15:46:00
写懒人包是党工的工作 看懒人包是无脑吱吱的习惯 这样够清楚了吧?
作者: BlackDoor (黑门)   2016-07-29 17:06:00
上色也是懒人包 可是有人上的烂 所以都干脆重看比较好
作者: Miule (Miule)   2016-07-29 18:21:00
反懒人包的真正目的是要阻碍知识和资讯的传播太多见光死的细节就是由这些闲者整理出来的
作者: bbuc (C&C++完美经典)   2016-07-29 23:45:00
懒人包是快速了解状况的好捷径 真的想了解可以再深入 人的时间有限 对于技能学习和时事了解的时间分配本来就不同 反过来说 不去思考懒人包的优点 以及和看书本质的不同 看一篇文章就高潮 是不是也代表懒得思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