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没有绝对中立的媒体
2015年12月04日 04:10? 周韵采
上个月马习会引起媒体及舆论高度关注,学者黄丞仪于《独立评论 @天下》发表了一篇马总统应被弹劾的评论,随即被下架,除引起作者抗议外,更引起其他评论者的响应一起退出作者群。后续讨论并在网络公知圈内燃烧了好一阵子。虽然主流媒体并未大肆报导此事,笔者沉吟许久,仍觉有探讨必要。
首先,《独立评论》将已上架文章又下架的作法,相当粗鲁,不合乎一般网络言论平台操作原则,无怪乎作者群群情激愤。然而,这些作者主张,下架行为形同思想检查,同时扼杀了独立及多元言论的空间,这是言论市场不允许的。我以为言论平台的所有权人可否审查作者文章,应属双方合意范围。若《独立评论》未事先告知保留刊登及改稿的权利或表明绝不干涉,那么作者的愤怒是有道理的。反之,则是作者藉独立之名将“作者论”无限膨胀。言论市场的多元应是指各种言论都有相属的平台发声不被压抑,而非限定某一特定的言论平台(除公视外)必须涵纳所有言论。美
国各大媒体很清楚地向阅听人展示自己色彩,并没有哪一家特别以多元中立为标榜,也没有被要求须涵盖各式甚或相冲突的言论。就此而言,《独立评论》当然可以只刊载与其所有权人意识形态相符的言论,只是这样的选择说明了《独立评论》过去吃了独立这一语词好大的豆腐。
说到底,下架事件反映了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却适应不良的病症。当《天下》转向网络发展时,观察到年轻人是网络重度使用者的趋势,倾向年轻世代的观点自然容易造就网络流量。然纸本《天下》所彰显的观点跟网络主流意见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甚或矛盾的,故其推出副品牌时,刻意加入主要网络人口赞同的公知分子,以形塑新媒体的形象,吸引网络流量。然台湾的世代分歧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对马习会的观感上彻底决裂,也造成《独立评论》与公知分子终须一别。
《独立评论》的悲剧经验是否证明了传统媒体已无望突破新媒体天险?我并不悲观。其一,《天下》本体的意识形态仍有受众,只不过不是网络主流。当类《天下》媒体转进新媒体时,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需不需要媚俗于网络主流意见。即使是网络世界的小众,即便他们创造的流量有限,仍然有发声的需求,且他们相对网络主流人口对符合其品味的言论黏度更高。其二,长远来看,现在的网络小众十余年退休后反转成重度黏著者,而现在的年轻世代未来要养家活口,没时间黏网,网络主流意见届时也会江河日变,这也是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时应警惕之处。
某些新媒体以独立、开放、多元、公民等语汇标榜自己,然它们散布的言论每每套在特定情境中,越来越像乔治欧威尔《1984》中的真理报。所以当传统媒体转进新媒体时,如何能抗拒追逐网络流量这般浮士德的诱惑,才是生存制胜之道。(作者为元智大学资讯管理学系教授)
(中国时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04000451-260109
像是空心菜就要挑三立才肯辩论
传统的四报(中时、联合、苹果、自由)一社(中央社)一台(公视)共同举办的电视辩论会就始终不肯答应
她的目的就是不辩,内心无料的她,一辩就露出了马脚。她正在找各种理由拒辩。
她的“维持现状”一辩就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