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QQQO (qweu)
2015-10-11 09:42:50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三位分别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大陆的科学家共同获奖,但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最受瞩目,尤其在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的记者会上,各国媒体只聚
焦在屠呦呦的背景及其获奖的意义上。
屠呦呦是第一位在医药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又是女性,而且是在中国大陆被戏称
为没博士学位、没留学经历、没院士荣衔的“三无”科学家,其地位与成就毋庸置疑,
获此殊荣亦实至名归,但其贡献与获奖意义引发的诸多争辩,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诺贝尔大会的颂辞说明三位科学家获奖的意义,在于寄生虫疾病困扰人类几千年,构成
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最受影响的也是世界最贫穷的人口,而获奖者开发的革命性新
疗法,对于增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痛苦的重要性难以估量。颂辞中举出的几个数字可以说
明屠呦呦的贡献:全球三十四亿以上最弱势人口处在感染疟疾的风险下,每年有近二亿
人感染,并夺走四十五万条人命,绝大多数是儿童;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对抗
疟疾,不仅降低两成以上的死亡率,儿童死亡率更下降达三成以上,单在非洲每年就挽
救了超过十万人的生命。
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焦点转向对抗古老传染疾病的公共卫生防治领域,关怀落后国家居民
的健康人权;而屠呦呦获奖,表彰的正是其研究成果对于增进全球数以亿计贫穷人口健
康与福祉的贡献。
然而,屠呦呦的突破性研究,却是在三、四十年前进行的。在中国大陆,那是一个共产
贫穷的年代,也是一个革命狂飙的年代。文化大革命不仅葬送了一整个世代的青春,传
统文化成为破旧封建的表征,也阻绝了与当代文明交会的机会。在革命浪潮中,屠呦呦
的丈夫被下放“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屠呦呦则埋首中医古籍,穷究经
方验方,国家赋予的任务是找出可以对抗疟疾的最有效药物,这项任务还有个神祕代号
:“五二三”项目。
因为是毛泽东钦点,具有研发抗疟新药以协助北越“打击美帝”的军事任务性质,所以
研究不受革命群众骚扰与政治运动冲击;又因为许多资深科学家被打为右派靠边站,所
以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屠呦呦,有机会被任命参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的
任务;更因为普遍贫穷而且反资反帝与西方隔绝,传统中医药备受依赖,中西医结合更
受重视,所以拥有中西医药背景的屠呦呦,能够在千年古方启示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找出对抗人类古老疾病的新药;但也因为是集体主义下的国家任务,几十家科研机构
、几百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研究成果汇报各单位分享,并分工合作临床试验与推广,
所以没有个人署名的论文,全部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屠呦呦过去在国际上获奖时,便屡受国内学术社群质疑,这是集体的大协作,为
什么颁给她一个人?这次获奖,中西医学界也关注,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对传统中医药的
颁奖吗?至于一般民众则在赞佩之余,仍不免嘲讽,“三无”科学家获奖,这是打脸大
陆学术官僚了。
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和留洋经历,有着文革前的历史因素。但让她戴上医学桂冠的研究
,却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东西方冷战结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她的努力研究成果与具体贡献,也因此必须在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交锋下接
受检验。而且,也许就像诺贝尔本人就是近代炸药的发明者,屠呦呦这项可以挽救无数
人命的研究,起源却是战争。然后,在中国已经开放并走向世界的时候,过去封闭铁幕
里的科研成果现在重获世界肯定;而在人民币淹世界,但贫富差距严重威胁中国社会稳
定的时候,诺贝尔奖也发出了关注弱势者健康人权的提醒。
至于诺贝尔奖和中医药的关系,也引起各国媒体与中西医学界的关切。但诺贝尔医学奖
委员会方面澄清,这不是对传统中医药的颁奖,而是颁给从传统中医药中获得启发、作
出贡献的个人。屠呦呦的回应则更具意义,她认为,这对中医药工作是新的激励,中国
传统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给了医药界新的启发,但这个好宝库,却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的,必须把它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造福人类。
屠呦呦获奖,除了对其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的反思之外,从中西医药之争,到土洋学术
研究之辩,甚至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创新,以及传统价值的颠覆与重生,都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