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基进侧翼 超克“李登辉悖论” 迈向新共和

楼主: hiokchi (连筱葳)   2015-09-22 17:31:05
前面2/3是老课题,以前称它为民进党的李登辉情节,在某个年代曾是月经文。
后面1/3是最夯的天然独,展现了新一对时代力量甚至绿社盟的想法。
新一的企图心很大,在和台联合作的前夕抛出此议题,算他有胆识。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posts/567957640020090:0
基进侧翼
19分钟 ·
【新一政经塾】〈超克“李登辉悖论”,迈向新共和〉(by 新一)
本文刊载于极光电子报 http://goo.gl/8sKvsh
李登辉前总统应是台湾民主转型之后,最具备哲学家性格的总统。由其相关著作所揭橥的
论述,不仅扣合著台湾人民的认同问题打转,也常会对于台湾人或者领导人自身的形而上
精神层次的不足与提升,提出见解。再加上李前总统宗教信仰,及其言谈风格中自觉或不
自觉所散发出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味道,在在让李前总统在民主转型后的历任总统中,似
乎有着与众不同的哲学家特质。
“李登辉悖论”(the Paradox of Lee Teng-hui)?
然而,李登辉前总统鲜明的个人特质,却跟其个人在民主转型过程中,推动以及实际采取
的转型路径,有着一种明显的吊诡矛盾——亦即,李前总统任内主要是结合地方派系为表
现的本土台湾人,以为民主转型的合作盟友跟力量,并透由选举全面性的松绑过程,让地
方派系出身的本土台湾人分享著过去被中央少数“后49”滞台难民权贵圈给垄断的权力。
由于盘踞基层社会的本土地方派系,跟牢牢1949年政治难民权贵所掌控的中央政权之间的
关系,早被社会科学界以“恩庇侍从”关系加以定性—一种“经济利益交换政治忠诚”的
抵换关系。
因此,着重以“形而上”认同面向跟精神指引的李前总统,为何在当年寻求民主转型的路
径结盟的对象为何是这群逐“形而下”利益为驱力的地方派系呢?此种思维倾向与实际作
为的反差,或许可以“李登辉悖论”(the Paradox of Lee Teng-hui)命之。当然,后来
李前总统担任总统任内,中国国民党的“黑金”形象,便随着可以兑换成选票实力的本土
地方派系的政治影响力进入中央核心,而逐渐成为中国国民党沈重的包袱。直至2000年,
阿扁总统获得胜选,某种程度也是国人厌恶“黑金”所致;后来,马英九先生也是刻意与
地方派系保持距离,甚至也在当年党主席竞争中,奉送一顶“黑金”大帽给王金平,并以
此营造出其“清廉”的形象。
“省籍路径民主化”?
事实上,李前总统在民主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结盟路径,正是后来政治倾向上日益“偏中
”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早在1990年代便以“民粹威权”为台湾民主转型进行断诊,
并以“省籍路径民主化”为定性概括。然而,台社惯常以政治宣言包装成学术论文的政治
文宣,常常话只说了一半。如果,将上述所谓“李登辉悖论”当成一种台湾民主转型路径
的问题意识,而非执著于解谜“李登辉总统”个人思维倾向与行为的反差,则此次中国国
民党宁愿让洪秀柱此一极端深蓝教义派出线,而不愿让出身本土地方派系、且理当不至于
让国民党选情一泄千里的王金平披挂上阵,其实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李登辉悖论”的表现
。换言之,所谓“李登辉悖论”的核心矛盾,乃在于不论所谓“本省籍”出身的李登辉总
统,亦或1949年政治难民挂的所谓深蓝外省,都拥有不可明说但却相同的心结—“省籍情
结”。
一方面,这是为何,迩近李登辉前总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便认为王金平担任中国国民党
党魁,并改名台湾国民党,即可让国民党完成本土新生。另一方面,马英九所代表的“深
蓝外省”,在其论述言谈之间,“他们”失去政权并非阿扁的八年,而是包括李登辉前总
统的十二年,前后共二十年之久。如此方能解释,为何宁愿让洪秀柱这位注定输到脱裤的
草包训导主任上阵,都不能授予尚能一搏且据此撑住国民党命脉的王金平出征的兵符—毕
竟,让王金平出线,对外省流亡权贵的深蓝而言,所召唤的是本土人士李登辉担任党魁的
难堪记忆。若所谓本省国民党人能获选总统,尚能集结在利益霑配的现实考虑下而苟且屈
就,一旦国民党失去总统宝座,在政府的各项利益大饼势必让出的前提下,然后国民党党
魁又让所谓本省籍人士担任,则对外省流亡权贵的深蓝而言,是比亡国更可怕的亡党。中
国国民党人有过亡国经验而逃难到台湾,但这群流亡难民权贵却从未尝过亡党的滋味呢!
再者,台社学者早年对台湾民主转型的政治断诊—“省籍路径民主化”,的确在某种程度
上成功地捕捉到台湾民主转型的路径现象,但却鲜少对此一路径现象的背后根源,进行深
入的探问。事实上,彼此同享著“李登辉悖论”的李前总统,以及深蓝外省难民权贵,其
实说明的正是,过去老一辈的政治生命经验中,一种以“省籍”为安排的政治界线是实存
的,只是这条线同时也是政治禁忌,不能碰触。
例如,1970年4月,蒋经国外访美国后发生“刺蒋案”,让蒋经国知道本土台湾人对其痛
恨之程度,迨至蒋经国于1972年真除行政院院长之后,便以“吹台青”(扩大吸纳台籍政
治菁英)作为蒋经国的本土化表现。李登辉与林洋港的仕途皆是受益于此波“吹台青”政
策。又如,1975年6月,前考试院长姚嘉文在党外杂志《台湾政论》第二期发表〈高普考
还要论省籍吗?〉一文,攻击以省籍为比例分配的“分区定额录取制”。由于杂志编辑在
文章中加上“一八六比一的差异”的小标题,竟惹恼蒋经国,让小蒋在行政院表现出比柯
P更为愤怒的拍桌大骂,然后各大小威权喉舌报纸便一连数天点名公干姚嘉文与此文。何
以故?因为这触动了“后49滞台难民权贵圈”中最为心虚的“省籍”为尺度的政治安排与
规矩。中央属于“大中国”,地方属于“台湾省”,这是当时候清楚不过的二元政治体系

因此,李登辉政治生命经验中的“省籍”歧视,跟“后49权贵圈”的特权,都是立基在“
省籍”。是故,“李登辉悖论”其实也就反应出上一代政治人物,其具体且实存的政治生
命经验的侷限所致。对立基于当时候具体政治生命经验所生的侷限,我等必须给予同情性
的理解。
“天然独”是拿来实践,而不是拿来说嘴的?
此外,诚如安德森认为,“印刷资本主义”中的印刷术为“想像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
必要的手段,那么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电子传媒资本主义,或许就成了当下“天然独”世
代自然而然的台湾共同体想像的重要手段。尤其,只有鬼岛新闻没有国际新闻的电子传媒
,必然催生出所谓“天然独”。因此,戒严时期禁绝台语的年代,台语惊人地活在每个地
方角落,但在禁绝台语政策已逝的年代中,受主流电子传媒喂养长大的“天然独”世代,
却早已将台语使用能力给缴械。
再者,周休二日跟社会青年不断崩坏的薪资,只能支撑出一种以吃喝之“味蕾指南”,探
索全台各地小吃,而打造出这十多年来岛内小确幸旅游疯,并让国人经历全台各地不知名
角落,皆有感人肺腑且大排长龙的小吃。对此经验现象,政大社会系学者邱炫元称之为“
全国饮食地理大发现”。于是,教科书教不教台湾地理都将无所谓,毕竟,青年世代早已
用它们的味蕾指南,吃遍全台小吃了,并打造出当下所谓“天然独”世代。
然而,此种“天然独”世代,却有其不足之处,对台湾国民身分认同的自然萌生之基础,
是轻松且逸乐的,不论打造出“共同体想像”的鬼岛电子传媒,抑或青年世代的“岛内小
确幸”。因此,许多“第三势力”以新世代乃“天然独”为借口,诳称统独是假议题,而
凸显出这些号称“天然独”世代的去政治化倾向与无知。从台湾民主转型历程中可发现,
民主是何等脆弱,蛰伏在各角落的威权残余,随时可能复辟反扑,因此民主需要被防卫;
同样的,台湾的国民身分认同也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虎视眈眈的恶邻给啮食蛀空。
职是之故,尽管“天然独世代”可轻易跳脱“省籍情结”的框架囿限,但若无法直截面对
著若当威权残余不以省籍为表现,而全面性的清剿威权残余工程又该如何启动的问题时,
“李登辉悖论”将不会被真正“超克”,而只是被“无视”。“天然独世代”唯有认真地
体悟到“超克李登辉悖论”的重要性,并着手实践,并透由清算过去各种威权不义的转型
正义工程、以及以“制度重构或政府改组”为表现的转型正义工程(注一),方能真正“超
克李登辉悖论”,以及透由超克李氏悖论的努力过程中,迈向一个新共和国的社会内容想
像。唯有先开出你们清剿威权残余工程的清单,以及如何而可能的实现,这种号称普遍觉
醒的“小台独”之“第三势力”,才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今日台独运动,已经是很细致
的治理问题的近身肉搏”啦?!
作者: yommy1108 (chiakila)   2015-09-22 18:01:00
后段很中肯 点出了盲点
作者: chewie (北极熊)   2015-09-22 18:29:00
台湾主体定位 一定有他的一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