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jjia (天桥底下
说书人)》之铭言:
: 全面公开透明就是演戏而已
: 把菜市场地下化
: 结果台面下的交易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 受害的绝对是人民
: 结果台面上只剩下举手部队
: 表决部队,因为该谈的地下菜市场都谈完了
野人献曝一下
个人的观察同意y大的看法
非制度性的党团协商其实一直都有
党团协商是因为第三届立法院新党跟民进党席次大增
院会排一百案结果因为一案有争议后面就不用审了
国民党觉得政策结果太难控制
法案通过的成本太高(动员表决的成本)
所以设计出了所谓党团协商制度
从第四届开始把它法制化
施行的结果发现 唉呀不得了
协商根本就是菜市场想来的人就来
党团协商交换法案的恶名也是这样来的
更惨的是协商完送到院会还会被推翻(虽然规定不能对协商结论有异议)
一来多数联盟还是难以控制最后送到院会的结果
二来政党需要政绩 不管是国亲连盟或民进党都受不了立委这样搞
加上委员都不开委员会了
有什么意见协商的时候来凑一脚就好(委员会功能弱化)
被学者和媒体骂得很惨
于是有了二次国会改革
从第五届开始到第六届
几个制度重要的改变是:
1.规定委员会审毕法案后可以决定法案是否要送协商
2.且协商召集人就是该案审查的召委,党团派的协商代表也是至少要有一名该委员会的
成员(至少规定是如此)
3.院会对协商结论有异议也可以提表决
4.协商期限四个月 超过四个月院会可以处理(表决)
实行的结果看起来委员会的重要性的确是有提升
但可以看到争议大的法案还是靠王金平在召集协商
再来就是四个月的期限形同虚设
第七届比较重要的改革只有两个
1.协商期限从四个月改成一个月
2.第二会期开始党团协商要录音录影还要有会议记录
大家如果去看第七届立法院少少的党团协商公报
可以看到有些协商会一开始就讲结论了
根本就是事先协商完成来这边唸一唸而已
以上 大概是党团协商制度变革的脉络
结论是
党团协商其实是多数党(或联盟)玩的制度游戏
看似给小党生机实际是降低多数党成本的制度设计
如果是多数党想过的法案
顶多给少数党用协商期限拖一个月
多数党要过法案一样可以暴力表决
那少数党想过的法案呢?
协商没结论放三年也是照放
院会议程是多数党控制的程委会排的
少数党连要逼多数党表态也没办法
所以对少数党来说
要让法案通过最好的方式是在党团协商阶段跟多数党达成共识
没有党团协商
少数党偏好的法案要嘛不过
要嘛被修成多数党偏好的形式通过(反正都要表决)
但是表决动员很昂贵阿
而且也不是每个法案多数党都愿意让立委表态
所以只要在协商中妥协
少数党还是有机会通过他们偏好的法案(当然不可能照多数党不喜欢的形式通过)
多数党也乐得法案照他们有利的方式通过
但台湾立法院至今的协商制度运作
基本上全看王金平
他的议程掌控能力(对啦就是乔事)
让国民党想过的法案过的了(但可能过的慢一点)
国民党不想过的法案就是过不了
大家可以注意看看
第八届以前(因为第八届开始我就毕业啦~哈哈)
王金平主导协商的法案通过率有多高
王金平可以说是国民党在国会中的最大资产
换了一个立法院长会怎么样
其实很难说
以上是个人的观察
有错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