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比较长,心得写在前面。
里面最棒的我觉得是这段:
“两岸交往越频繁,台湾人就越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中国人,对台湾的认同度就越高。”
反而是现在看到一些在台湾的蓝蛆,整天想去中国又去不成,
却往往对中国充满著美丽的幻想,甚至想着2016后解放军来解放台湾。
这种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真的去过中国的人,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而非妄想。
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5%2C6%2C15&id=85888
这次的课纲微调是国民党内一部份统派力量发动的,这些学者如王晓波和谢大宁等人
本就和马英九关系亲密,他们能够以非历史学者的身份进入课纲审查委员会进而主导
整个修改过程,如果说不是来自马英九的授意或授权,那是无论如何无法解释的。
进一步说,从高中台湾史教学开始独立成册的“95课纲”到“101课纲”,其间虽然
经过政党轮替,但其内容和教学方式已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社会上也没有引起过统独
争议,但教育部却在2014年初强推课纲修改。其原因或许正如王晓波所言,马英九本
来就主张“终极统一”,他想在已经没有选举压力的任期最后阶段推动“中华课纲”
,只是回复真心主张而已。
从现实上讲,教育部从强推新课纲退让到“争议部份不考”已经是根本的挫败。根据
调查,由民进党执政的12个县市(基隆市、桃园市、宜兰县、新竹市、台中市、彰化
县、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屏东县、澎湖县)决定沿用旧课纲。台北市
、新北市、连江县、金门县、台东县、新竹县、苗栗县、高雄市采新旧课纲并行。花
莲县则不确定,完全采用新课纲的只有国民党执政的南投县。运动至此,反新课纲的
高中生们本可宣称胜利而光荣退场,毕竟就算再怎么不满意,蔡英文明年当选总统后
只要一纸公文就可以结束这出荒谬剧,“中华课纲”最晚从明年九月起便不会再存在
。但在一位学生以死谏的方式非得达到完全停用的目的之后,激化的学生运动便成为
民进党必须小心处理的问题。
首先,课纲争议涉及太过细微的意识型态争辩。对毕生专研台湾史的学者来说,“明
郑/郑氏”、“原住民/原住民族”、“荷西治台/荷西入台”等名词之争有其重大
意义,但对一般人来说却是无可无不可的同义词。在台湾经济萎靡不振、人民对国家
未来普遍感到傍徨的时候,为了名词之争而持续激烈抗争,必须慎防大多数人会从同
情转成不耐。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课纲争议涉及到极为敏感的“亲日/反日”情绪。“亲日
独派”或许觉得“慰安妇”本来就是自愿,也或许觉得日本根本就不是“殖民政府”
,但这却会让长期关注慰安妇议题的妇女救援基金会、女权运动者和原住民运动者们
感到愤怒(例如妇女救援基金会执行长康淑华即表示,课纲将慰安妇加上“被迫”二
字是符合实情的;民进党女性立委何欣纯也表示不希望慰安妇议题模糊高中课纲微调
的讨论),也会让台湾在国际上处于无法和人对话的窘态。毕竟出了台湾,没有哪个
国家胆敢为“慰安妇自愿说”辩护,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日本在二战前的东亚不是一
个“殖民帝国”。如果这个话题继续在媒题上放大而把民进党推到极端,恐怕会让这
次本来愿意支持蔡英文的中间和浅蓝选票流失。而这也似乎是洪秀柱目前的战略。
“亲日/反日”的情结一向在统独之争中若隐若现。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绝大部份是
从八年对日战争中锻造出来的,而台湾在那场战争中却是日本国的一部份,不少人还
为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贡献过力量。无怪乎在来台外省人的眼中,台湾本省人多少都有
“汉奸”的嫌疑,而台独运动也被认为和日本殖民的遗绪有关。但外省人难以理解的
是,台湾做为一个中国文化的边陲地区被割让给日本,本来就不可能像有几千年历史
的韩国那样以整个国家为范围发展出民族反抗意识,在这一点上,台湾和香港、澳门
很像,都只能在新的统治者手下求存。这样的相互不理解,自然会衍生出外省人对李
登辉等人言行的“皇民化”质疑(以郝柏村、张大春、王晓波、郭冠英为代表),也对
台湾史教学中“日本到底是在台建设或还是剥削”、“日本到底是外来殖民政府还是
本国”等问题产生长期的困扰。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下,年纪稍长的“台派”也就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视为是否有台湾主体意识之争,两边都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成独或
不独的指标。
然而对三十岁以下的“自然独派”来说,这些问题未必还有意义。对他们来说,台湾
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是天生自然的事实,套句蔡英文的话来说,“台独已是年轻人的天
然成份”,而且我们可以预见两岸分立的时间越久,年轻人就越独。对他们来说,自
己是台湾人或是中国人的问题完全决定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未必需要和日本曾经统治
的历史扯上什么关系,“日治时期”、“日据时期”或“日本殖民时代”都一样,慰
安妇是否全属被迫也无关紧要。“自然独派”也不需要像老一辈拿受国民党统治的悲
情来正当化自己的立场。他们不必是“二二八”的受难遗族,甚至也可以只听过“二
二八”或“白色恐怖”这些名词而不明究理。他们甚至几乎不用台语互相沟通(在“
太阳花运动”时,几乎所有上台的年轻学生都说北京话,这次的反课纲运动也一样)
。而在同时之间,年轻人也不会排斥为了现实经济的考量到中国去工作。根据《联合
报》的历次民调,愿意到中国发展的20到30岁年轻人已经超过一半,而目前在校生中
,愿意到中国工作的已高达六成。显然,“自然独派”的国家认同和经济理性是并存
的,到中国工作就像老一代到美国工作一样,只是为了寻求机会。
从大的图像来看,台湾年轻人的台独倾向根本不受什么“亲日/反日”大叙事的影响
,而完全是两岸分治现实不断延长的自然结果。独派团体经常忧虑与中国的经贸往来
会模糊国家的界线,北京也认为加强经贸往来可以增强两岸一家的意识,但实际发展
的结果正好相反。国家认同本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中国人若没有经历过
十九世纪与西方人交往的经验,也不会产生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两岸交往越频繁,
台湾人就越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中国人,对台湾的认同度就越高。许多调查显示到大陆
工作的台商并没有更亲中国的趋势;许多外省人也是在回到大陆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
是台湾人;就连在大陆成长的台商学校学生,都更常强调自己是台湾人,或者表示自
己与没水准的当地人是不同的。所以过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趋势是,“两岸交往越多
,界线越明”
所以当统独双方都觉得“台湾史教育”是造成今日年轻人偏独的主要原因,也因而都
把教科书当成斗争的主战场时,他们其实都搞错了原因。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教科书
只占年轻人资讯来源极小的一部份,过度想用某一边的叙事方法来影响他们只会产生
反效果。我们已经看到国民党霸王硬上弓的结果,但民进党方面也须谨慎以对。民进
党不必为了反对新课纲而落入日本右翼的史观,非去主张“日本不是殖民政府”或慰
安妇“并非强迫”不可。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连现在的日本政府都不敢去争论,即
使是偏右的安倍晋三,在历史问题上也表态不会修改1993年河野洋平首相的“河野谈
话”(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强征韩国妇女充当慰安妇表示衷心反省和道歉),
民进党更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必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主张会窄化坚持台独阵
营包容性,排除了那些不认同日本右翼史观的人士加入(外省族群、女权主义者及立
场偏左者)。
所以民进党不必对具体内容有所主张,只需坚持新课纲不合程序,也不符合自“95课
纲”、“101课纲”以来蓝绿两党和史学界所建立的共识即可。新课纲是一个没有拿
到建筑执照和使用执照的违章建筑,违建的内容根本不必讨论,它都必须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