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杨花学运干部 赖品鱼的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souichi0302?fref=nf
po文一:
有没有性骚扰人被删FB,还一直试图要重加的八卦?
就是在说你喔大助教,自己知难而退吧。
po文二:
我被封锁了啦,大家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
还有我半夜发的那篇有锁好友,所以一定是脸书好友看到的跑去说,
我本人是没在怕啦,但是继续纵容这些事情的你也是帮凶。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lee.9699?fref=ts
(↑疑似贴出加害人的脸书,该页面已被关闭)
po文三:
我想到我常说的一些话,为什么社运圈的性骚扰、性侵这类性暴力那么猖獗?
因为他马的每个人都很会论述那张嘴很会说嘛,反正都说有自己的脉络就没有加害者了,
永远找不到加害者的受害者们。
=======================
评论家曾柏文撰文评论: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00370441095241&set=a.973488005441.1
073741832.37009146&type=1&fref=nf
引言
昨夜,读到一行“性骚扰人被删FB,还一直试图要重加”的八卦,对当事人警告意味浓厚
。两小时后,还在念高中的“受害者”,在版上以私密贴文,追忆了这段一年多前不堪回
首的记忆,指责对方“差点硬上”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并称后来听闻“有其他受害者”时
,对于当时没有立即挺身而出的悔憾。
截至当时,这是某个高中女生对“性骚经验”的勇敢坦白,是其亲友的义愤帮腔,以及叫
对方“闪远一点”的警告。
但到了今早,原贴与受害者都在版上,一度都直接贴出“加害人”的脸书连结。发展至此
,瞬间升高成对特定对象的网络公审。我点到被告版面,发现竟是曾讨论过一些公共议题
的脸友。从他仓皇的文字中,我读到他的恐惧。
对照两边带伤的文字,我不免心疼。
我中午分别跟两造聊了一下,但没有适合立场,代为讨论本案具体细节。以下所写,不代
表对本案定见。我所尝试的,仅是从过去的记忆见证中掏选一些“可能有关的观点片段”
,汇整成这篇笔记。
对于本案两造与旁观的朋友,希望这篇笔记提供一些思考的架构。对于脉络外的路人,也
就请当成一篇札记。
▏笔记
其实,“记忆”不总是那么可信。不只是我们对记忆的汲取难免偏颇,连记忆在形成的当
下,涉及的认知诠释,也有许多分歧的可能。
关于暧昧的记忆,尤其是。“谁主动、谁被动?”“谁有意、谁暗示?”暧昧中的人们,
话很少说得清楚。彼此内心有浮动的感受、有晃动的知觉,总有一方患得患失,进退拿捏
不免失据。就算最后走在一起的,回头校定起彼此记忆,也常有让人喷饭的误解。
何况是分道扬镳的?
□
女生,特别是少女,当面对相对年长的男子时,有种特别的困境。当面对唐突的邀请或举
动(例如壁咚),似乎很难在第一时间,能够把内心好恶说清楚。
“会不会不礼貌?会不会太伤对方面子?会不会伤害自己未来?”这类承袭自主流文化的
下意识,总难免压抑女性负面感受的表达。我听过一些朋友分享过,她们如何在破局前,
还努力地用某些若无其事的“表演”,去缓和气氛,仿佛这是身为女性后辈的天职。
这是许多女性的苦。
□
但在另外一方面,许多男性,也同时是这种结构下某种意义的受害者。
多数男性,常常对这种父权结构下赋予的额外权力,失去警戒。男人们常忘记,这个文化
结构,如何迫使著许多女孩付出情绪劳动,表现出你我眼前看见的可爱热情、大方体贴。
而当男人们误信了这种表象,不免也造成过度乐观的误判,过度积极的行动。
也因此,许多男生都曾经历,“怎么对方前几天还好好的,忽然就不理人还封锁”的错愕
。当面对破局后的指控,也常有“不符事实”的愤怒,乃至于“百口莫辩”的悲情。
□
在网上书写受骚扰性侵的伤痕经验,能邀请亲友的凝视理解,能唤醒更多人注意类似情境
,有时,也能间接警告当事人。
但如果直接点名,这完全是不同层次的事。其等用单方面的陈述,将特定对象交付网络公
审。一来,其迫使对方进入“要不要拿彼此私密记忆来公开对质”的困境,(自清压力下
,会抖出来的种种证据,往往会带给双方更不堪的伤害)。二方面,也容易造成某种网络
霸棱。
严格来说,倘若贴文方对指控之事件无法充分举证(而这种私密互动往往难以举证),甚
至可能吃上“公开毁谤”的罪嫌。
决定破局者,得考虑这种风险。
□
爆料,往往容易伴随某些“其他受害者的现身。”
这是个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或许被爆料者确实恶行确凿,就等这天有人先揭干而起。但
另一方面,坦白说,我也见过某些新浮现的新闻事件,回头改写某些朋友认知记忆的例子
:
在我想到的这些例子中,当事者原本对某些记忆,本来也不知道要如何定义分类。但一旦
对方被公开指认为“恶”,不免会牵动一些人,产生一种“原来他就是这样的人”的感觉
,甚而觉得“我当初怎么这么笨”的羞愧。为了对抗这种羞愧,他们更积极地现身,绘声
绘影地补足故事,以“站在正确的一方”。
这其实正是许多霸凌的心理基础。
□
当霸凌结构形成,当事人还来不及澄清(也或许不忍去抖出当年珍惜的记忆)就开始被人
肉、被干谯、被追讨、被unfriend,被投入某种百口莫辩的困境中,这绝对是一种暴力。
即便当事人确实曾在一些行为的尺度分寸唐突了些,造成对方的不舒服与恐惧。我总是很
难判断,其比诸于此刻当事人承受的暴力,是否合于比例。
===
个人评语:太杨花学运 =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