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观点:双橡园升国旗
今年元旦,我驻美代表处在双橡园,举行台美断交后首次升旗典礼,上百人盛装参加,其
中不少身穿戎装的军官,在冷冽气温下,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内心翻转澎湃。这一天,盼
望了36年。
中向美提出抗议
双橡园位在华府近郊,是一座古典的庄园式建筑,被绿草和大树包围,风景绝佳,这是
1937年至1978年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官邸。1978年12月31日美台断交前一天,杨西昆来此
主持最后一次降旗仪式,从此未再升旗。
这次升旗典礼,颇为正式隆重,事先保密到家,不开放媒体采访,不过,事后发布照片和
新闻稿,中国外交部立刻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而美国国务院也表示这种仪式不符合美国
的政策。
北京要求美方恪守一个中国政策,慎重妥善处理台湾问题,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美方
则声称事先不知情,但强调此事不影响台美关系。而我驻美代表沈吕巡则私下透露,这是
基于台美之间的默契。外交官讲话有真有假,大家心中有数。
马政府外交政绩
这件事背后一定有许多人的努力,不足为外人道,是否形成惯例言之过早,但此事无疑是
马政府的政绩。扁执政8年,若当时有机会在双橡园升国旗,也会被视为外交成就。
民进党执政之后,对中华民国的国号和国旗,起初内心抗拒,心里卡卡的,但后来逐渐适
应,从忍受到接受到支持,体认到这是台湾社会最大公约数,对此不再争论。台湾意识的
加强和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并行不悖,在新生代更为明显。
沈吕巡保台立功
国歌原本是党歌,国号与台湾有矛盾,许多人对此充满厌恶感,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完
美的事,著名的《马赛曲》,内容喊打喊杀,至今争议不断,但它仍为法国国歌,因为它
变成符号象征,早已脱离文字原意,承载无数的感情认同。
沈吕巡是清末名臣沈葆桢的后人,双橡园升旗,沈家为保台再立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