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就是吃饱撑著。
这篇文章利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来谈一下怎么制造出民主的假象。
第一个步骤,是开放所有人的报名竞争。开放竞争是形式上民主的必要条件,然而
,一个不民主的体制,其实也可以作作样子。重点是,报名开放给所有人,但是其实
绝大多数的人,获选的机会都是零。内定人选只要按照规定报个名,形式上也是“参
与”了竞争就好。
第二个步骤,是先用一般性筛选机制筛选掉大部分的不合格者。这个步骤主要是先
行除去资格不符的参加者,在大部分的时候是没太大问题的步骤。不过有的时候其实
还是会有争议,比如说身高、性别。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大家可以想想:比如说,台北市的劳动局长,是不是要有个台北
市民的一般性条件?为什么这是个问题呢?如果柯文哲可以把高雄市的局处长都借调
来来台北了,那不是应该全国人名都可以报名参加吗?
第三个步骤,是透过遴选的方式,实际上排除大多数有资格的竞争者。这是一个非
常关键的步骤,也是通常这类过程最黑箱的部分。简单的说,这个步骤并不能把最强
力的竞争者排除,因为它太显眼了,但是可以把中上水准、和内定人选不相上下的人
给排除掉。如果五个实力都在伯仲之间,那么变量就会很多,因此这个筛选的真正目
的,是留下平庸之辈来和内定人选竞争,让内定人选有种鹤立鸡群,大家应该选他的
感觉。
这次台北市劳动局长的选举,多少有这样的味道。最后十位的表现绝大多数没有太
给人惊艳,要不是一位特别突出的人最后关头硬被刷掉,大多数人也只会“不满意、
但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心理。
这种硬被刷掉其实是第四个步骤,在大多数的时候不会特别使用。主要是影响的后
果难以预料。大多数要用假民主的形式来进行人选时,内定的人选多少得要有两把刷
子。让整个过程看起来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能让人对选举产生信任的感觉。会使用这
种非常手段,只有在突然出现极为强势亮眼的竞争对手时,才会不择手段采取的方法
。一旦使用这种方式,就会让人有作假的怀疑;但是若不是这么做,那又很可能是阴
沟里翻船。
人选决定之后,基本上就是灌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