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网络不过是吱吱洗愚论的工具之一罢了。
不过愚论洗多了,总是会越来越快被正常人看穿打爆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9085707.shtml
轻率的恶意:勿滥用网络丛林的自由
【联合报╱社论】 2014.11.24 02:38 am
台湾的网络使用文化,向来没有太多值得自豪之处,除了煽情、斗嘴鼓,
更充斥缺乏控管的情绪语言。这样的态度,在这次选举中更见明显:网友
除为各自支持的候选人恶言交锋,更有人故意散播变造、捏造、内容不实
之图文,意图丑化特定对象,误导选民。这种恶意的堆积和加码现象,对
于网络交流乃至社会和政治的负面作用,都令人感到不安。
网络作为资讯交流或社会动员工具,渗透力远较传统的文字或电子媒体为
强。这除了网络无远弗届之特性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媒体在长年发
展中,受到了各种法令及专业上的规范;而新生的网络则获得更多宽容,
原因是为了维护更多人的使用自由。但也正因为如此,躲在隐密的网络丛
林中传播不实讯息或发射恶意,往往能够造成伤害,却不需承担太多责任。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网络上一篇名为“刘忆如批马治国六年一事无成”的
文章,指刘忆如撰文批评马政府称《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将带给台湾危机
完全是“夸大其词”,且马政府将责任推给在野党捣乱,则是欺骗民众。
刘忆如是经济学家,又曾任马政府财长,她如此严厉批评马政府,当然引
起外界议论,也有人在社群网络转贴此文,认为马政府夸大危机。
事实上,经过追查,刘忆如随即否认她撰写过这样的评论文章,亦否认私
下或公开发表过前述论点。那么,上述消息从何而来?原来,出自《自由
时报》网站的这篇文章,是引述前一天出刊的《壹周刊》评论,那篇未署
名的文章,目录栏旁却写着刘忆如之名;自由时报见猎心喜,便大肆引述
报导,而有了这篇“刘忆如批马”的伪文。来龙去脉厘清后,自由时报私
下向刘忆如致歉,壹周刊也登出更正启事,说明该文并非刘忆如所撰,但
始终未说明该文原作者为谁。
像这样层层引述,硬生生将别人没说过的话强塞到她嘴里,目的只是要藉
此中伤第三方;如此造成的伤害,能以一句“乌龙”就算澄清了事吗?试
想,若其中没有怀抱着一些恶意,再加上一点轻率,这种凭空而来的谬误
报导要从何而生?
再如,日前台北市长候选人赵衍庆的参选,被描述成“两百万说一个故事
”的事件,也是一个不实的网络故事却受到广泛转载的事例,甚至引发不
小的政治效应。撰文者企图把这位当年山东流亡学生的经历,编织成老兵
重揭“澎湖事件”黑幕的故事,但作者却从未亲自访问赵衍庆本人,甚至
行文下笔无一处对于荣民的处境表示怜惜或同情。那么,写这样的故事,
除为丑化执政党,又表现了对社会边缘老者的什么关心?再说,执笔者台
大博士生江昺仑身为太阳花学运要角,又在小英基金会的“想想论坛”撰
写专栏文章,色彩鲜明,绝非普通网民;但他出手如此草率,着实令人遗
憾。
表面上看,网络上人人可以为王,皆有自主发言权;实际上,网络使用者
的发言权未必均等,更多人只是沉默而被动的讯息接收者,而难得发出声
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接收到的是捏造或经过变造的不实讯息,一般网
民却信以为真,甚至为此义愤填膺或不断代为转传,如此扭曲的网络世界
又如何借由开放、自由争取正义?
再以连胜文与张荣发那张合照为例,有网民从两人高矮的落差发觉照片有
异,这当然具有求真精神。但真正的求真精神,应该是进一步探索真相,
找出为何“变造”,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合成”、“造假”的结论,并
将箭头指向连营“造假”。其实,最后的真相很简单:长荣公司人员为了
画面美观而特意“修图”,减缓两人的身高“落差”,并无伪造之恶意;
但许多网民一口咬定连胜文根本并未见到张荣发本人,却虚构合成了这张
会面照。这样的结论除过度轻率,其实也是放任自己被非理性及恶意牵着
走。
对民主政治或社会参与而言,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越了许多传统
组织动员。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公共空间的自由与公正,要靠所有使用者
共同保养维护,勿让少数人的轻率及恶意污染整个网络世界。没错,网络
是无垠的浓密丛林,个人很容易隐身其中;但如果我们放任恶意轻率在网
路扩散,这个自由空间将变成蛮荒世界。
【2014/11/24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