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比香港,小看自己了

楼主: yan1102 ( )   2014-10-01 18:14:37
转自
中国时报。时论广场
https://www.facebook.com/editor.ct
另一种凝视-台湾比香港,小看自己了
杨渡
香港的普选运动如火如荼,但台湾学生跟着高喊“今日香港即是明日台湾”,却让人难以理
解。
首先,香港基本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立的法。也就是说,它与澳门一样,都是依
据这个“法统”,去制订两个特区的基本法。就“法统”来看,无论称之为“一国两制”,
或“高度自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特区法令与之牴触者无效。
但台湾不同。台湾有一个中华民国宪法,自成一个“法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位阶
相同。因此两岸之争,最关键者,是在国共内战后形成的两个“宪法”之争。如果无法解决
“法统”的冲突,两岸势难有解决之日。十几年前,《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曾提出“中
华邦联”,即是想解决法统之争,以邦联取代当时“一国两制”与“一国两府”的思维限制

其次,台湾主体性的建立,也大大不同于香港。
1950年代,台湾依赖美援,意识形态极端反共,流亡怀乡、反共文学是当时主流。1950年代
中期开始,为了逃避反共文学的僵化与教条,文学上开始了现代主义运动,《创世纪》、《
蓝星》、《现代诗》相继出现;绘画上则有“五月画会”的出现。思想上则是《文星》杂志
开始批判传统,标榜走向“全盘西化”。文学上则是《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时期,可说
是以西方现代主义的虚无与荒诞,来反抗保守僵化的反共教条,以突破戒严独裁的封锁。
1960年代的西化,一时蔚为风潮。那是反抗独裁统治,也是自由民主的先声。
1970年代人们开始扬弃虚矫空洞的反共抗俄口号,扬弃虚无梦呓的西化语言,回归本土文化
,重新凝视现实,回到自身所在的土地与生活,而有了现代诗论战与乡土文学论战。此时也
正是留学生开始回国的时代,林怀民创办云门舞集,要跳自己的民族之舞;李双泽在淡江教
书,喊出要唱自己的土地之歌,开始创作出《美丽岛》;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吴晟等
小说家、诗人,以表现台湾本土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让文学回到生活的土地。这是现实主义
精神的回归,也是台湾本土文化的回归。历经这个阶段,台湾的文化才有了本土的深厚根基

1980年代,是台湾社会转型的关键年代,公民社会的成长时刻。
党外杂志突破了戒严下的政治禁忌,以地下发行的方式,打破媒体垄断;党外政团以群众运
动,要求国会全面改选,实现宪政承诺;各种社会运动,包括:消费者.环保、劳工、农民
、学生、妇女、原住民运动等等,相继出现,它代表着过去被威权体制所压抑的社会力,在
成长起来之后,要讨回它应有的地位与尊严。它代表着公民社会的逐步成长与成熟。蒋经国
在晚年宣告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开放两岸探亲,让台湾向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迈出
了一大步。
1990年代是台湾政治改革的阶段。终结“动员戡乱时期”,回归民主常态;国会全面改选,
总统直选;直到2000年,台湾首度政权轮替,民主转型;乃至2008年,二度政党轮替,让台
湾彻底改变威权政治体制,走上现代化的民主之路。
这整个过程,台湾从艺术思想、文学、歌谣创作、舞蹈、美术、创作理念等的文化启蒙运动
,走向1980年代的社会运动与公民社会的崛起,最后召唤1990年代的民主转型。这一段历史
,是台湾最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了台湾与香港,有根本性的不同。
香港有特殊的文化,有独特的殖民地社会结构,但它缺乏来自公民为主体的社会运动,更缺
乏政治运动。要言之,现在香港的占中运动,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群众要学习,港府也
要学习。
台湾不要轻易把自己拿去跟香港比,这实在是不同历史发展下的两种结构,两个世界。拿着
几句口号跟着喊,不只是太牵强,而且太看衰、看小台湾了。(作者为作家)
=============================
吱吱和中共一样都在矮化中华民国
把台湾当作香港
作者: payeah (大佐)   0000-00-00 00:00:00
杨渡的脑筋很清楚这篇文章在旺中出现,满讽刺的。这种跟风脑残的潮流下,要当张大春容易,要当杨渡要有勇气。
作者: leo255112 (咖啡成瘾太容易)   0000-00-00 00:00:00
讲不听就别再说了
作者: kougousei (kougousei)   0000-00-00 00:00:00
这篇理路很清楚啊
作者: lkcs (缤纷之狼)   0000-00-00 00:00:00
台湾现在连上海北京都比不过了吧
作者: guanaco (guanaco)   0000-00-00 00:00:00
蠢吱喊口号是不思考的口号是气势问题,涵义不重要,改喊"印和阗"搞不好也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