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陈震远案记者不懂也不会告诉你的问题症结

楼主: ted8156 (Onosaka Kaito)   2014-07-14 23:49:35
原文网志: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204140187330017/
撰文
罗中泉
国立清华大学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最近陈震远60篇论文假冒审稿者事件,的确让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让整个台湾学术界蒙
羞。此外还牵涉到教育部长,因此发展为政治事件。可悲的是一旦牵涉到政治,就很难在
媒体上看到真正理性的评论。
我想最大的问题是普罗大众并不理解科学论文投稿的过程与作者的责任归属,因此被媒体
的报导牵着鼻子走。媒体或网络上一堆似是而非的评论,这些人要不是不在科学圈里,或
是没有充足的论文投稿经验,不然就是根本没有阅读该期刊撤销论文的公告。
陈震远案简单说来就是这位前屏东教育大学副教授创造出所谓的peer review ring (同侪
审查圈)以及citation ring (引用圈)。最后造成许多文章是自己人甚至自己审稿。严重
的破坏了科学界一向信赖的独立审查制度。
但问题症结在哪里? 什么是同侪审查圈以及引用圈? 教育部长蒋伟宁被名列其中五篇论文
的作者之一,他的角色到底在哪里? 底下我们来看看。
我们首先要了解大部分的科学论文会有两三位以上的作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与第一作者 (first author)。通讯作者通常(但不是绝对)列在
作者名单中的最后一位,他是整个研究计画的主持人,一般就是这个实验室的老板(教授)
。通讯作者需要对这篇论文负大部分的责任。通讯作者会决定这篇论文有谁也会列在作者
名单上以及排名顺序。第一作者则是列在作者名单上的第一个人,他是实际从事大部分实
验与分析工作的人,通常(但不是绝对)就是劳苦的研究生或是博士后研究员。一篇论文除
了这两种类以外的作者,通常就是贡献较小的人,可能是帮忙做了一点点实验或分析,但
不是实验主要的部份。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并没有实际参与这个研究,但是跟这计画相关,
比如说出了一些经费或是人力等等,有的甚至只是对论文写作给了一点建议。这些就是所
谓的"挂名",这虽然不应该,但国内外都常有这样的"挂名"现象,所以学术界通常不太考
虑第一与通讯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的贡献,常常认为他们只是陪衬性质。意思是说,若有
个人吹嘘他研究做的多好,结果他提到的那篇论文他既不是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那么大
家只会一笑置之。一篇有名的论文,它的荣耀大部分会落在通讯作者身上,剩下的则是第
一作者。
接下来我们要先了解科学论文投稿的程序。现在论文投稿都是使用线上投稿系统。通常是
通讯作者自己或是授权给他的学生(通常就是第一作者)来进行投稿的程序。每一篇论文投
稿后都需要由两到三名该领域的学者做独立审稿。通讯作者可以提出审稿者的建议名单,
但负责处理稿件的期刊编辑绝对不会照单全收。常见的作法是从建议名单上选一个,然后
该编辑从自己口袋里的名单选另一到两名当作审稿者。这些口袋名单通常是编辑认识的,
曾在这个期刊上登过论文的,或是曾为这个期刊审过稿的研究人员。审稿过程中间若需要
修改论文的话,一般是由通讯作者与第一作者负责。其他作者有可能会收到email通知,
但也有可能完全在状况外。审稿者的名字是保密的,只有编辑才会知道。
所以陈震远案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问题有两点:
第一、他创造出同侪审查圈与引用圈。理想上,通讯作者提出建议审查者名单时,给的是
在相同专业领域但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学者,所以他们可以公正的审查论文。实务上,大家
都会推荐自己认识以及对自己友善的同行,不过诚实的学者会避免推荐与自己有直接关系
的亲友,像是同实验室的人,合作计画的人以及家人等。此外,期刊的编辑经常会从该论
文引用文献中找寻适当的人当作审稿者。比如说我的论文中大量引用某个学者的研究结果
或是论述,这时该学者常会被编辑认为是理想的审稿者。但期刊编辑会仔细检查这位理想
审稿者是否与投稿者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师生或是共同写过很多论文),有的话就不会给
他审稿。
依据该期刊的公告,陈震远与其他人大量互相引用论文,然后"可能"也互相推荐审稿,结
果造成一个小圈圈。那么为什么期刊编辑没有发现他们有关系呢?我看了这60篇论文的作
者名单,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关系。绝大多数的论文都会有陈震远(Chen CY)与他的弟
弟陈震武 (Chen CW)两人其中一人在作者名单,但除了一篇论文以外,两个人不会同时出
现在同一篇论文。这会造成一个假象是他们两个人并不是关系密切的合作者,而期刊当然
也不会知道他们是兄弟。因此我猜测当初期刊编辑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把这60篇文章中的一
部份给了对方审查。但是该期刊并没有说他们认为的这个小圈圈除了陈震远以外还有谁,
该期刊只说还在调查中。
第二、陈震远在该期刊的投稿系统中开了一百多个人头帐号,创造出许多虚拟的研究人员
身分。国外媒体报导说该期刊认为其中至少有一篇陈震远的论文是被这虚拟的人头所审查
,而他们相信这个人头背后就是陈震远自己。自己审自己的论文,这当然完全无法接受。
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厘清的是,该期刊说他们所撤销的60篇论文是因为这些论文至少有一
位作者或是论文的审稿者是在这个ring中。我实际检查了约十来篇文章,发现这些文章的
通讯作者几乎都是陈震远或陈震武。还记得前面说的审稿者的建议名单是通讯作者给的,
这样看就兜的起来了。不过60篇中至少有一篇论文陈家兄弟都不在作者名单中,被撤销的
原是不是因为该文被陈家兄弟审查,这恐怕只有期刊自己知道。此外,这60篇文章是不是
有些是池鱼之殃,通讯作者与审稿者都不在这ring中,只是因为陈家兄弟有人名列作者名
单所以被撤销,这还要详细检视。
那么教育部长蒋伟宁到底知不知情? 这问题要拆成两部分:
第一、他到底知不知道他是其中几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不知道。但这
五篇论文中蒋伟宁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讯作者,所以他对期中几篇印象微弱是可以理
解的。这些论文他是否有实质贡献或只是纯挂名,这不在我要讨论的范围内。
第二、他到底知不知道造假这件事。因为论文的撰写与投稿是由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负责
,审稿者的建议名单也是由通讯作者拟定,所以非通讯作者的人不知情是很有可能的。在
这种情况下,其他作者是受害者而不是共谋者。
最后,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这五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通通都是陈震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是其中一篇论文陈震武是第一作者而蒋伟宁是最后一位作者,但通讯作者是陈震武却不是
蒋伟宁。这种现象在国外其实并不罕见,最常见的原因是,虽然研究计画的主持人依惯例
列为最后一位作者,但该主持人认为这个研究从执行到论文撰写都是由第一作者完成,所
以把"通讯作者"这个头衔让贤给他。这常发生在刚独立主持一个实验室的年轻学者身上。
他之前的资深指导老师若认为他可以对这个论文"负责",那么就把这篇论文送给他让他当
通讯作者。
所以我个人认为,从实务角度来看,蒋伟宁知道造假甚至涉入其中的可能性不大。但他是
不是要因为实验室出了这样一个学生而负起政治责任,大家自己判断。
此外,有人说陈震远与陈震武其实还有投其他期刊,若其他期刊采取调查行动,这个雪球
可能越滚越大。
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人,一定要详读该期刊的公告: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retraction notice
http://jvc.sagepub.com/content/20/10/1601.abstract
以及这篇报导与他底下的网友讨论
Retraction Watch: SAGE Publications busts “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
60 papers retracted
http://retractionwatch.com/2014/07/08/sage-publications-busts-peer-review-and-citation-ring-60-papers-retracted/
作者: owenkuo (灰色腦細胞)   2014-07-15 04:46:00
这些事在台湾可能要唸过硕班才知道的比例会比较多,一般记者或媒体人没有唸过硕班大概不会或不懂这些事吧
作者: geosys (流星)   2014-07-15 05:50:00
我的评论也差不多这样,不过突然冒出来好多看似很熟论文审议的外行专家,这年头到底发生了么事?还连英文都看不懂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14-07-15 08:34:00
推,解说的很详细
作者: killyou (xxx)   2014-07-15 08:42:00
问题在哪重要吗?重点是马英九难道不用负责?马英九下台!
作者: leonh0627 (leon 蓝川)   2014-07-15 09:05:00
这件事就标准的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
作者: GreenSoldier (我是绿小兵)   2014-07-15 09:38:00
推第一作者通常被认为是贡献最大 点数也是最多的
作者: Asasin (Assassin)   2014-07-15 10:09:00
反正都下台了啦...解脱了,可以回中央享清福了反正现在已经是媒体治国了,好好学习怎么利用媒体比较重要
作者: Uizmp (黑袍法师)   2014-07-15 10:40:00
推这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