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先让我崩溃一下:为昨天刚去世的老诗人周公梦蝶和刚过身的马妈妈秦女士
,合十默哀……
就拿昨天的某篇愤怒的文字“台文学正被文化部消灭中”来做个简短回应,以“相关人
士”的身分稍稍讨论应该不为过,(学下antiabian大所言:专业的闪开,让我来!)
不过,本人声明:政黑的就留在政黑讨论回应,谢谢。
这边是原文http://ppt.cc/0G3U
这是本版引文http://ppt.cc/I-aM
在舆论的强烈抨击下,文学馆发了新闻稿澄清http://ppt.cc/iw~8
我必须要说:板上很多大大,对于“台湾研究”有蛮多的误解与偏见。
当然,不少台史界、台文界有着“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恕在下不一一点名),使得
“台湾研究”在一种强烈的“政治性建构”下,一直被其他研究者侧目(或鄙视)。
据我所认识的“中文系人”所见,除非很热爱现代文学者,否则对“台湾文学”的研
究,给予轻视或小看……容许我“假中立”一下:撇开“台湾研究”的政治性与否,
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重要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缘关系,甚至族群纠葛与政治
立场等等,我认为是极重要的“学术研究”,无庸置疑。这二十多年来,对岸的学者
,(当然有政治策略问题),亦相当关心“台湾研究”,中国社科院、厦大台湾研究中
心等等……事实上,中国各地早已投入众多“区域研究”,著名者有“华南学派”所
带起的“潮学”等……九十年代以后,在中文系开始也有一群青年学者,投入与掀起
“区域研究”的热潮,之后他们慢慢地成为轴心骨,逐渐脱离中文系(或采合作方式)
,开设“台文系所”相关课程……也在这个时候,早期台湾史研究学者,例如杨云萍
等人,以及之后传奇的院士曹永和等,所带出的“台湾史”研究(甚至是“海洋史”
的角度出发)等,一直到现在,学术研究的质量都算上升,亦有很多高质量的研究
(撇开学者他们个人的立场看)。不过,每个学校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刚好浮现两种极
端:一种是彻底摆脱“中文系所”的影子,力求独立;另一种则是“中文系所”氛围
浓厚,不过因不属于传统“中文研究”主力,即便教师有多数“中文系”背景,这些
年随新血加入,老人退休,而逐渐淡了下来(例如112)
这几年,“世界华文文学”或“华语系文学”讨论正夯,这种跨界的,
跨文化与跨国界的现象,大家可以注意。
然后,再次强调一点:台文≠闽南语
一九三o年,黄石辉在《伍人报》上发表〈怎样提倡乡土文学〉,引起台湾史上第一
次“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换句话说,在殖民背景之下,有人开始关注在“日语教
育”的影响下,台湾人愈形浅薄的汉文能力,要如何表达自己的“主体性”。过去
比较注意到(受五四运动影响)张我军攻击连雅堂的论战(1924年),张过去主张“以
北京话作为新文学主力”,并未考虑当时台湾(日本殖民与台湾人并非说北京话)。
但黄所掀起的这场论战,其实亦值得讨论。附带一提,蔡培火1923年就在“台湾民
报”上讨论“新文学”和“罗马字”之类的;对照傅斯年提出“罗马拼音”的改革
诉求并不奇怪,只是书写习惯与文化背景什么的,自然失败……
拉杂乱扯,以上是“台文系所”略为的背景概述,回到那篇文章讨论问题:
1. 马政府的确于2014年1月28日,派任翁志聪先生就任馆长履新
http://ppt.cc/jFCG
我引一下翁的学历好了: 翁志聪现任“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发展司
专门委员,1965年出身于台南安平,是台南子弟,台南善化高中毕业后,
北上就读文化大学影剧系,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香港珠海大学中国文学
博士,师承名汉学家香港大学荣誉教授河沛雄博士,专攻文学。
又是“龙幕僚”又是“香港的中文博士”,你让坚持“净土”的那些人士
情何以堪?
说实在,钟老和李乔老师的色彩我就不说了(嗯),但是马政府,你就不能
找一个比较能服众的?就跟修课纲的问题一样,不是不能修,而是你干嘛
要找个“半路出家”,现职为世新大学中文系的王晓波先生出来“战群雄”
,你干脆去找朱浤源嘛。王晓波本业可是“哲学”(台大哲学系事件苦主)
说实在,“中文人”除非专业是“台湾文学”(或现代文学)的,不然对台湾
文学真的不会了解(实话),马政府的用人蛮妙的,
2. 我所听过,或读过的建忠老师,是个热血、对于承继与发扬“台湾
文学”这件事投入极深的人,但是以“清大台文所”名义讨伐“小子
鸣鼓而攻之”,那之后系所主管要面对等种种问题,要谁去承担?毕竟
还不是系所主管,这个情绪性举动是否适切?可能还是要讨论,毕竟是
整个系所,或全台文界得背负的…
3. 龙女士是否对二二八纪念馆做过删减经费之情事?很抱歉,因为没有
了解事件的原委,因此无法评论。
4. 整件事情略为可看见两派的角力,事实上,我不认为齐邦媛老师(或王
德威)等人,会被钟老或李乔等“本土派”所接纳,那种很深的鸿沟还是可
以略知一二,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台湾文学”除非你研究的是“非
现在”或古典文学,不然还是有“重复改评价”等诸多问题出现…
拿一个不适切的例子:台史界(台文界)目前“日治时期”最夯,挖掘出
很多在地方上很关键,但往往过去极不重视的人物……这其实也未尝
不好,毕竟所谓“地方派系”与“仕绅阶级”关系,从过去一直没有消失。
5. (离题)
过度“去中国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就像五四时期追求过
“全盘西化”,结果重要推手后来许多走入“国故派”研究,例如胡适。)
其实这批“台文界”的重要学者,许多都从“中文系”走出一条新路。过
度去中国化,塑造“本体”的想法,只能从西方理论,或引进史学,社会
学加以混搭。可以去思考“台湾本体”的意识与捍卫,但是请不要一直否
定与“改造”历史,我们的“历史”研究仍是一种“诠释”。(套用傅柯论
点)我个人其实支持中学要上“台湾史”,认识自己家乡。但还是必须要上
“中国史”和“世界史”,而且还得彻底上“宪法”与“公民教育”,毕竟
我们现在不被迅速统一,就是尚存“中华民国”的国号。总不能一天到晚
反政府(嫌他流亡政府),然后又用“中华民国”的护照去旅行吧……
6. (再离题) 用龙是个很微妙的决定。说真的,我个人很不喜欢《一九四九
─大江大海》那本书,龙过度地美化自家人,然后过度焊接内文(可对照他
引的书内文)。基本上,龙女士是个还蛮有“大中国情怀”的畅销书作家与
文化人(可想而知台文界对他的态度)或许,龙就任“文化部长”是个很精准
的政治考量……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那就继续看下去吧。(咦)
7. (再离题)过度美化某个时期,除了有“政治”考量,不然就是内心焦虑
,因此动作频频(嘿嘿)……日治时期其实也该差不多了,再烧下去还有什么
燃料?除了努力地整理资料,拼命“翻案”,难道要继续相信柯乔治,再炒
二二八?
那么还是回到“冷战”,好好讨论国府统治下的台湾比较实际吧…
p.s我不熟“中学母语教育”这块,反而支持选修第二外语,以及不要
废除“文化基本教材”,因为“文言文”终究要熟习掌故才能了,基本
地方功课还是不能废。
以上是个人陋见,“台湾研究”是门新兴但是仍旧重要的研究。大家可以
鞭他有“政治性”考量,但说实在哪个人文研究,没有“目的性考量”?
个人其实对马政府的政策,尤其是文化教育这块,仍旧有所不同意处,但
是与其质疑“台湾史”或“台湾文学”存在之必要,不如讨论“如何呈现”
之问题……
谢谢大家看完鄙人陋见,不足之处有赖大家补充讨论,谢谢!(鞠躬)
自己家里都不教,凭什么占用国民教育的时间硬教?有那个时间不如学第二外语,也好过学什么“母语”
学术而言,做台湾的研究是好的,但膨胀成政治意识...
作者:
tina1007 (L'appernti sorcier)
2014-05-02 21:58:00我自己认为是,政治性是一定有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台文学界的好论文和人才真的不少
作者:
Enter1942 (1942年的进入键)
2014-05-02 21:59:00在下一直认为多数东西的好坏都取决于使用者本身的意念
作者:
Enter1942 (1942年的进入键)
2014-05-02 22:00:00好的人使用就会发挥在正途 坏的人使用就会导向歧途不管是科学还是文学甚至哲学甚至宗教都是这样.......
作者:
phreniax (学习看见别人的好)
2014-05-02 22:00:00推。
其实个人对"母语教育"这件事很困扰,过度强调也无法挽回
母语能力薄弱的事实(大家生活中仍用国语),基本教义派得
正视这个问题..而且很多人拿来是"应付",政策要考虑人性
所以我认为"台文界"该去面对这个事实(内在福*沙文主义)
那么眷村后代,甚至是印尼话,马来语还有泰语,越语怎么办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2:18:00支持选修第二外语 及必修本土语差不多啦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2:22:00至于怎么不找能服众的? 我不是马 不果可以猜想"能服众的"没有一个愿意为马所用 为马所用的立刻变成"不能服众"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2:23:00毕竟身在业界还是要注意一下风评啊哈哈哈哈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2 22:38:00还是觉得应该把时间多拿来上世界史,现在的小朋友知道汉摩拉比法典吗?
没上过历史课,所以不大熟(汗)但是下一代普遍语文类低落
"普遍",强者很强,弱者很弱,中间的快瓦解(真可怕),叹气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2:58:00“没上过历史课”所以不大熟(汉摩拉比法典)?没救了 真的没救了 历史教育真的被这些台X搞到没救了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2 23:01:00ma大的意思应该是没上过现在的历史课,不大熟他们有没有教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2 23:03:00我们那时候的国中历史课不但有汉摩拉比法典还有查里曼大帝跟君士坦丁大帝的画像咧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2 23:05:00记得那时候历史老师讲了一个笑话,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一路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2 23:06:00抢过去,最后抢了一个好有钱的城市,后来才知道那个城市叫君士坦丁堡,当时他笑得很开心,全班没人听得懂,长大看这段历史,才知道他到底在笑什么
y大:我的意思是没(教)备过"历史课",也不熟课纲,不能评
当然七年级的课纲(我那时代)比较正常,有台湾史,算中立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14:00刚才查过 高二上8周内要从古文明教到欧洲海外探险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15:00顶多就是背下“汉摩拉比法典”六个字吧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16:00十二木表法大概连教都不教了
我一定知道"汉摩拉比法典",当年背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十二木表法?记得当年是匆匆带过,自己找书来看,印度有教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23:00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重点是只可以牙还牙不准加倍奉还 衍生
世界史的架构并不太好,前面教希罗很认真,后飞大革命后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24:00出现代的罪刑法定主义以及比例原则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26:00以前一年教世界史都嫌教太少 现在只有半年还能教什么世界史还是只好自己找书与时间念
现在只有半年(惊)~当年一年就赶得半死(我说的就是一年)
很多都是自己读,所以历史成绩好是正常的(认真).课本(摊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30:00s大提到的十字军也有很多值得教的内容 例如:第3次十字军与大宪章的关系...好奇有多少历史学生/毕业生会答
不是狮心王李察的故事?就是因弟(约翰)承兄位,政策引发
贵族不满,因而胁迫约翰,签署"大宪章"..很久未读,解不好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37:00差不多 挑毛病就是少提到法王菲利浦二世XD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2 23:39:00狮心王想耍帅成为收复圣地的英雄结果自表的故事
(想起来部分)当年高中老师提过腓特烈溺毙,没提萨拉丁
知道他耍帅XD不过后来看"The Tudors"回忆下中古英格兰
以中文人看历史(外行),世界史教学真的台湾目前做得不好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47:00以前国编本教了狮心王与大宪章 没有连起来实在很可惜 十字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48:00军就给一张地图上面有进军路线 也没多少意义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49:00不过这些欧洲/世界史的东西自己读都读不完 不可能强求多少
刚好是"一纲多本"的前几年(曝露年纪)课本版本有点杂乱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50:00可以确定的是半年绝对太少 根本不足以建立一个基本的概念
比较好奇,那中国史比重?台史比重?如果台史超过一年,过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57:00台史一学期(半年) 中国史1.5学期 世界史1.5学期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2 23:58:00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各1学期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5-03 00:00:00看过课纲反而觉得就算要重视台史 也要最后才教
我记得以前念一年台史,其实除了"独派史观",基本差不多
以前中国史上一学年就很赶,世界史更离谱,三年级常常赶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3 00:02:00台湾史念一年?哪来那么多东西教啊?
y大说的没错,高中其实可以"倒叙",因为国中教得差不多了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3 00:03:00年就教完了
反正很多都是帮辉辉贝擦脂抹粉(想起精美的亚太营运中心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3 00:06:00突然想到我国中历史老师上台湾史上到最后,突然说李登辉多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5-03 00:07:00伟大,现在回想他只在最后一堂课讲了一点政治,原来是个有格调的吱
小时候不了解辉辉贝真面目,只觉得总统好威风,921开始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