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你今天删好友了吗?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

楼主: wwer0916 (wwer0916)   2014-04-25 03:17:43
http://cja.tw/4480/
你今天删好友了吗?我们该如何面对网络暴躁症?
在行政院暴力驱离后,脸书上兴起了删除好友潮。有人把这件事情归咎于学运,我则认为
这彰显了更普遍的网络沟通问题。
哲学家艾伦迪波顿最近创立了哲学家邮报,以哲学角度看时事。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个新
闻网站每篇文章下面都不开放留言。波顿受访时解释说,他认为现在的多数网络留言并不
反映发言人的真实状态:
it does not give you the truth about a person. It gives you what they were
like in a particular mind-set.
虽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不过我大致上可以理解他的用意:网络沟通不知怎地具备了某
种气氛,可以把人不理性的一面激发出来:一群平常还算讲道理、有常识的好人,如果你
用他们在网络上的发言去认识他们,你会觉得他们都是愤世嫉俗的白痴。
波顿把网络留言比喻成留言者写在日记里的东西,我觉得这个说明方式很好:
Reading comments is comparable to reading someone’s journal. Sometimes
people in extreme moods will go to their journal and they’ll write, “I hate
everybody, I want to kill myself, everything’s hopeless.” Then they’ll go
have a good cry and put the journal away.
当我在网络上留了一则不堪入耳的回应,我可能只是有感而发,并没有准备真的为那则回
应代表的立场赌上名声。我甚至可能没有准备好应付别人看到那则留言之后可能提出的最
简单的质问。如果当初让我有感而发的那个对象不是在网络上(而是,例如说,在捷运灯
箱上),而我手边也没有键盘,我可能只是在心理咕哝两声,然后就忘了这件事情。但是
,ㄟ嘿,既然对方的东西在网络上,而我可以敲两个键来表达我的不屑,干嘛不做?
我们如何忘记处境并变得暴躁?
所有让人不愉快的网络笔战都是这样产生的:首先,第一则不堪入目但没有准备好被质询
的留言被第二则不堪入目但没有准备好被质询的留言攻击。然后,没有人拉得下脸认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多数人没有发现这件事:在网络上,读者和发言者对于该发言
的重要性和用意的解读不见得一致,并且,发言者不一定对自己的“发言处境”有正确认
知。
当你在脸书墙上看到朋友转贴了一篇部落格文章,附带评语:“奇文共赏”,你点进去之
后,发现确实是篇你和你朋友都嗤之以鼻的东西,所以你往下拉到回应区,随便留了几句
轻蔑的话。这些评语对你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重要(就像那篇被你骂的文章一样),如果对
方不是把文章放在网络上,而是公开演讲被你听到了,你可能根本不愿意在Q&A时间举手
把你的留言讲一次。然而,对于被你骂的部落客来说,那几句话代表的是“入侵式的挑战
”:你在我的文章下面留下如此不堪的话语,而它们会一直在那!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部
落客可以打那种非常持久的笔战,让所有旁观者都不能理解它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
同样地,当你在脸书上看到有人po文主张“行政院那群学生本来就违法,打死最好”,因
此想要unfriend他的时候,请多想一下,他的发言是否真的代表他的立场?或者这只是他
被与自己立场相悖的说法夹击之下不由得做出的激烈抵抗?在我们将这波删除好友潮解释
成特殊事件的特殊结果之前,应该把网络沟通处境造成的资讯落差考虑进去,我不是在帮
你觉得很冷血的那些人缓颊,而是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网络继续成为意见不同的人之间
沟通的桥梁,我们就必须想得更多一点。
上面描写的网络发言的那些特殊处境,让我们现在面对很没效率的网络沟通。我们对于留
言区“含金量”的期望变得很低,就算看到没品质的互骂,也视为理所当然。更糟的是,
根据泛科学这篇报导,这种情况不单减损留言区的沟通功能,也可能连累“被留言”的那
篇文章:研究显示,用语激烈的网络评论会导致读者误读被评论的文章。
网络被许多人期许成为汇集意见和沟通的平台,但事实上萤幕和键盘似乎让我们更不能心
平气和表达自己真正想公开释出的意见。
可以如何营造更好的网络对话?
身为哲学部落客,我花费很多时间思索如何让网络讨论更有效率,也和很多人讨论过这个
问题。原则上我对网络讨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抱有期许,这种期许甚至让我认为那些“开
创了公共讨论的空间,却进行言论管制”的人犯了道德错误。然而我必须面对事实:现况
下,确实有许多因素让网络难以成为讨论的好媒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我们
只能接受网络就是这个样子,网络讨论的模式是人为建构的,我们可以改变它。以下罗列
我搜集到的点子。
讨论区设计者可以怎么做?
网络讨论的内容文化,跟讨论区本身的机制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脸书随时告知使用者有新
回应,成功提升了大家的回文机率。我认为有些机制或许会对我们有帮助:
多想五分钟
把讨论区设定成留言后不会直接发布,五分钟再度通知使用者确认,然后才发表。这跟“
多想五分钟,你可以不用发这篇废文”是一样的道理,有时候我们不见得想发那么呛的回
应,但是人在当下身不由己,这种再确认的制度,或许有帮助让未来比较冷静的自己替当
下的自己审查留言。
区分谩骂与讨论
发布留言时可以有个选项:“这留言包含谩骂吗?YES\NO”让使用者凭良心选。就算选
了“谩骂”,留言也不会不见,只是其他的使用者在阅览时,可以选择隐藏所有有“谩骂
”标签的留言。我想这有助于大家维持讨论的平和,在有无“谩骂”标签的两组留言对照
下,也可以彰显聚焦讨论的价值。然而,使用者会不会遵守规则,还是倚赖管理员和该网
路平台的讨论气氛。
以隐藏取代删除
顾及言论自由,就算是再没内容的人身攻击,我依然建议不要给予管理员删除的权限。但
考虑到激烈言论对阅读的影响,我建议讨论区可以让管理员有权限为个别留言贴“人身攻
击”、“广告”等标签。并且,每位使用者都可以随时选择是否要显示包含这些标签的留
言。我相信这是一个兼顾言论自由和讨论品质的做法。
版主严选
让讨论区管理员有权限以给标签的方式奖励留言者。原则上,有“板主严选”标签的留言
会出现在最醒目的地方,让更多人看到。这个的目的详见下一节。
管理员可以怎么做?
部落客和粉丝页小编该如何应对留言?我看过有人完全不管、有人仅删除恶意留言,最阴
险的,则是删除“有道理的反驳”,让反对自己的人看起来都像是暴民。
我建议管理员以策展态度来维护自己的讨论区。原则上,留言就是提供内容,而内容则是
网络上最贵的东西。如果你的读者不但能读完你的东西,还能帮忙给出延伸论点、补充资
料甚至揪错,这根本就是你赚到。
要做到讨论区策展,版主不但要有区别广告和谩骂的权限,也要有奖励有品质、有资讯性
的留言的权限,而这可以借由前面提到的“版主严选”来达成。国外一些网站的“editor
’s picks”就是这种机制。
留言者可以怎么做?
身为讨论者,对外,我们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参与成为沟通的助力,而不是阻碍。而对
内,我们应该随时让自己的发言符合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要做到这件事,就必须把这篇文
章前半段提到的那些通常隐而不见的网络沟通处境时刻放在心里:
你现在打了这串字,是要说笑话、呛人,还是说理?你是否提供了足够的线索(语气、措
词、颜文字…)供人分辨以避免误解?
就算你就是要呛人,也无所谓,我相信人有污辱别人的言论自由。但是请记得,如果你是
在公开讨论串发言,会看到你的句子的人,可能超乎你想像。例如:你是否准备好自己怒
气冲冲的话语被10年没见面却默默关注你的国小同学看到?
如果你是要说理,你使用的字句是否足以正确表达你的想法?你是否无意间使用了不明确
的表达方式,让你的对手有机会把你的话语诠释得像笨蛋一样?
你打算在这串讨论串付出多大的心力?如果有人质疑你,你到时候会愿意继续回应吗?
“当最后一个留言的人”跟“打赢笔战”是两回事。
这篇文章着重于讨论的心理准备和态度,我希望它能帮助大家共同维护我们的网络讨论,
若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网络讨论适用的各种技巧,可以参考Paul Graham的嘴砲金字塔和
“有建设性地回应网络留言”。
最后,这篇文章是我为书林策划的【2014书林生活哲思讲座】其中一堂课的部分内容,这
一系列讲座开放免费参加,活动细节请见脸书网宣。
作者: iefive (nomind)   2014-04-25 03:24:00
他还敢自称哲学家?他fb偏到一个极致
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14-04-25 03:33:00
是在说艾伦迪波顿?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4-25 05:16:00
这个人的思考模式跟为非二人组差不多,看过他的现场座谈
作者: sinechen (今夜不是上弦月)   2014-04-25 05:17:00
也是飙脏话.然后把一些小恶(如翘课 裸奔)当勋章炫耀还真敢在这时用一副超然的样子讲话啊
作者: gonlay (石头)   2014-04-25 05:23:00
不过我觉得"留言中是否有漫骂Y/N"这个机制还不错的感觉
作者: ppit12345 (汪喵)   2014-04-25 08:04:00
开头就偏颇,只是用大量资讯隐藏它的立论错误
作者: NPITGOD (澎科大神)   2014-04-25 08:25:00
318那批就删了一堆(不只不追踪 是后证明是正确的一劳永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