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经济学人:日、德废核结果…大量烧炭

楼主: tsgd   2014-04-22 08:15:45
【联合报╱编译任中原/报导】
2014.04.22 03:16 am
图/联合报提供
据经济学人杂志报导,自从日本三年前发生福岛核电厂灾变之后,日本及德国相继订定“
废核”政策;但结果却是两国大量“烧炭”,增加燃煤电厂的发电量,使二氧化碳及其他
化学物质排放量增加,不但使“温室效应”恶化,加速气候变迁,而且燃煤电厂的辐射排
放量比核电厂更高。
经济学人以“何其不幸,煤炭将成未来燃料”为题指出,由于煤炭既便宜,又容易取得、
运输及燃烧;而且蕴藏丰富,以现在的消费量计算可以供人类使用一○九年。而且煤炭大
部分都蕴藏在政治稳定的地区,并有许多可靠的卖家供客户选择。
其他燃料大都受到国家及卡特尔的干预;但使用这种燃料的产业,包括取暖、发电及冶金
,都相当有力,因而能压低价格。这种燃料曾经带动工业革命,现在又让一些贫穷国家有
了致富的机会。
经济学人指出,燃煤的确优点多多,但只有一项小问题,就是太脏。开矿、运输、贮存及
燃烧时都会产生大量废物。不但地下矿坑令劳工无法忍受,而且工作环境危险;即使是在
地表就能开采的煤矿,也会造成土壤流失及耗尽水源。运输更会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
燃煤消耗量增加,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造成地球暖化与气候变迁,海洋变酸;燃煤也
产生二氧化硫,使建筑物疏松,且伤害肺部;另外还会释放出多种有毒化学物质。燃煤电
厂释放出的辐射物,基至超过核电厂;这些微小却致命的物质。以单位发电量计算,燃煤
电厂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核电厂,更超过燃油电厂。
但贫穷同样要人命,而且经济成长减缓会让政治人物付出代价。过去廿年来在环保上的努
力,只使全球煤业稍稍节制。尽管美国页岩天然气空前繁荣,但据能源资讯局预估到二○
四○年时,全美百分之廿二的发电量仍来自燃煤(目前为百分之廿六)。国际能源总署(
IEA)预估,如果各国不改变政策,到二○一七年全球燃煤的重要性将赶上石油。中国
虽因为逐渐富裕,开始抑制燃煤用量,但如印度及非洲国家正弥补空缺。
另外美国的天然气热潮,也迫使煤矿业者对外寻找新市场,全球煤价因而重挫。目前德国
燃煤电厂的平均发电成本只有天然气电厂的一半。在这个最重视绿能的欧洲国家,燃煤却
大行其道,实属矛盾;德国用肮脏却便宜的褐煤所产生的电量达一六二○亿度,是两德统
一以来的最高峰。日本福岛核灾后,也转用燃煤发电,政府四月十一日通过的新能源计画
更加重燃煤在长期电力供应上的地位。
全文网址: 经济学人:日、德废核结果…大量烧炭 | 绿再燃核四战火 | 国内要闻 | 联
合新闻网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27700.shtml#ixzz2zZKCfAy9
Power By udn.com
====================================================
来看看蓝绿都爱用的经济学人XD
德国风力发电是很努力发展,但别忘了人家是位于西风带,有稳定的风场
但结果呢...主力仍是废核烧炭
即便是便宜的煤炭,德国人电价依旧持续攀高
我们皇民的祖国更是进入连续第三年贸易逆差
呆湾选择其实不多
要嘛裤带捏紧大涨电价,用着“其实更毒”的火电
要嘛老老实实用核电 还能少涨那么一些
唉...每过一段时间就得重弹这些老调 真的是够了
还不只能源议题
遍地烽火
有够考杯!!
作者: lave2002 (无相 b)   2014-04-22 08:18:00
重工 不可信!
作者: antiabian (强势回归─比企谷八幡)   2014-04-22 08:18:00
少补一句,德国产煤、可以跟邻居买核电
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14-04-22 08:21:00
有兴建核五的可能性吗?
作者: antiabian (强势回归─比企谷八幡)   2014-04-22 08:22:00
核四立刻改名为核五,问题就解决了
作者: tina1007 (L'appernti sorcier)   2014-04-22 08:22:00
见光死了 但核二核四可以追加机组
楼主: tsgd   2014-04-22 08:22:00
核五? 我认为核武可能性还比较高呢XDD
作者: zainc (念湘)   2014-04-22 09:00:00
结果政府推行中秋节禁烤肉,跟发电厂一比根本沧海一粟,干~
作者: zainc (念湘)   2014-04-22 09:01:00
还我中秋节烤肉来~
作者: deann (古美门上身)   2014-04-22 09:10:00
兴建核五盖在苗栗 刘政宏应该会很欢迎 这是大投资大建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