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了解自由贸易近期看似美好,但是也许10年后大家才发现我们都错了时,已为时已晚
,再次强调符合经济的策略,重点从来不是国民的福祉
诺贝尔奖得主史迪格里兹:错误的自由贸易 伤害公众利益
2014-04-01 天下杂志 544期 文/陈竫诒编译
听听欧巴马怎么宣传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贸
易伙伴关系”、“会创造更多的就业”。这些鼓吹TPP的说帖听起来十分耳熟,“自由
贸易”仿佛各国政府流行的高级修辞。
“我通常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但如果TPP夭折了,我可能不会怎么灰心泄气,甚至还会
有点如释重负,”说这话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R. Krugman),原因是
他认为对受惠产业有益的事情,不一定总是对美国有利。
商业利益不能优于国家利益
持相同观点的是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里兹(Joseph E. Stiglitz)。他在《
自由贸易这场戏》(The Free-Trade Charade)一文中分析,比起过去,关税已经降到很
低的今日,各国的自贸协议往往不是要建立真正的自由贸易体系,多半是为了政治的考量
。
他主张,在进行贸易协商谈判之前,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任何贸易协议应该要
对等。其次,任何贸易协定,都不能将商业利益置于广义的国家利益之前。最后,过程必
须要透明。
史迪格里兹认为,典型的贸易协议都将商业利益优先于其他价值,例如像是环保、文化等
利益,往往被忽略牺牲。只有少数如法国,希望在谈判协议的过程,将“文化”排除在外
,以支持其艺术电影的发展。像这类以及其他广义的公众价值,应该是不可以谈判的。
他也认为,自由贸易不能够一体适用。因为,每个国家的需求不同,有不同的政治局面与
制度,经济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
身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史迪格里兹被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弗曼赞为“对
真实经济运作直言不讳”。三月中,他在《纽约时报》发文,再度阐释他对于自由贸易与
全球化的观察。
虽然,他文中分析的主体美国,有广大的内需市场,台湾则是高度依赖贸易,两者或许在
“自由开放”与“保护”的抉择与衡量会有所差异。但在急着拥抱自由贸易之前,别忘了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纯粹的自由贸易。在各方论辩自由贸易协议的优缺得失之际
,我们需要更了解它的侷限。
以下是史迪格里兹这篇〈掉入全球化的错误端〉(On the Wrong Side of Globalization
)重点摘录︰
一谈到“贸易协议”,大家可能就目光呆滞、两眼发直。但我们都应该注意,一不小心就
可能掉入错误的全球化。
先来解决一下历史问题。今天的贸易协议与二次战后主张的降低关税,已有很大的不同。
当各国的关税降到极低,贸易扩张,各自发展优势产业,生活水准得以提升,今日贸易协
议的谈判重点也转向“非关税障碍”。
“去管制”的代价全民买单
为了企业的利益,贸易协议的促进者大力推动“去管制”,冠冕堂皇地宣称,这是为了提
高效率的良善。可是多数的法规(也就是所谓的“管制”),即使不完美,往往都是有理
由的,例如保护劳工、消费者、经济发展,以及环境。
这样积极“去管制”的贸易协议风险就是,代价由全民买单。贸易谈判者被说服,贸易协
议是对贸易及企业获利有好处的。但是剩下的我们,将会是大输家。
这也就是为什么,祕密协商风险特别高,因为我们正是谈判桌上的高额赌注。如果协商是
祕密的,就没有办法以民主的程序检视查核,对协议的负面影响,也将无从限制。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对自由贸易协议热情支持,包括许多经济学家。
管理不善的全球化增加失业
自由贸易是早期经济学的中心原则。没错,贸易有赢家也有输家,赢家永远可以补偿输家
,所以自由贸易是双赢的。不幸的是,这样的结论有前提假设,其中更有许多是完全错误
的。
例如,传统理论中,假设劳工可以在工作之间无缝接轨、自由转换;假设经济是处在完全
充分就业,在部份经济学家的理想上,因全球化失业的劳工,可以快速从低技术部门转到
高科技产业。只是在高失业率,特别是长期失业比例如此之高的今日,我们不该再自满于
自由贸易。
贸易协议的“去管制”,使得开发中国家付出高额的代价,虽然他们是最明显的受害者,
但已开发国家如美国,也同样遭遇冲击。由于管理不善的全球化,这些建立在李嘉图“比
较利益法则”的贸易协议,实际上会有增加失业率的风险。
我们的经济政策鼓励工作外包,利用国外便宜的劳动力生产,可以将便宜的产品销回美国
。但美国劳工却面临与国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不只造成失业,也影响到保住饭碗的人,
因为高失业率使得调薪的压力降低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个全职的男性劳工,实质中
位数所得比四十年前还要低。
政治加剧了这些问题。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表示,赢家“可以”补
偿输家,但不代表赢家会这么做。
长期而言,我们都死了
相反的是,他们不会这么做的。贸易协议的拥护者经常说,为了保持美国的竞争力,结果
不仅工资被削减,对于促进公众利益的税收与支出也是。拥护者认为,为了长期的利益,
我们应该要接受短期的痛苦。但别忘了凯因斯告诉我们的,“长期而言,我们都死了。”
在这一系列的讨论中,我重复强调两个观点。
第一,美国贫富差距达到三十年来的最高峰,是政策及种种法令造成的结果。当总统强调
“不公平”是国家的首要问题时,每一个新的政策法令,都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好好加
以检视。
破解涓滴经济学的迷思
像TPP这类加深贫富差距的协议,企业固然获利了,用传统方式计算的GDP可能(但也
不保证)会上升,受冲击的却是一般民众的福祉。
这也延伸出我第二个观点,我再次强调,补贴移转的“涓滴经济学”(trickle-down
economics)认为,政府财政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
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是个迷思。
像TPP这样的政策,壮大了企业,却不一定会帮助到中产阶级,更不用说是底层的民众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