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觉得 反KANO跟挺KANO这两头 都出现了一些言行比较极端的份子
不过整体来说 KANO如果要我批评的话 我觉得还是有一些地方可以讲
(以下电影略雷)
1.特效还是老问题 跟赛德克比略有进步 不过还是没到完美
至少我觉得 台湾预赛、甲子园观众场面还是"感觉得出"特效有点假
特效还是本剧最大缺点 虽然有进步但还不够好 还可以再加油。
2.嘉义火车站的取景不够真实
老实说 以我嘉义人看"嘉义火车站"的场景
我第一个意见是“嘉义火车站后面有山吗?”
车站月台后面都是绿荫 我还可以理解成"当年嘉义后站还没被开发"
可是火车站背后有山势起伏就比较…
至少我觉得这车站场景跟现实的嘉义站不那么相符啦
3.电影前段跟吴明捷一起骑脚踏车的那个女的 (后来嫁人变成医生娘的那女的…)
虽然我觉得电影想把这女的塑造成吴明捷青春时代的纯纯爱恋啥的…
可是她宣布嫁人死会也太早了吧… (这时间点大约电影还演不到三分之一)
害我接下来觉得这女孩的戏份变得有点尴尬
好像她的戏份跟吴明捷变得没啥直接关系 但是KANO出征的时候又很关心他
(例如她生小孩的时候 还是不忘去听球赛转播…)
不过在近藤兵太郎教练拿出蜡烛 教大家学老鹰一二三攻击的时候
画面正好配上"女孩嫁人 吴明捷帮婚礼举鞭炮"这段 有点格外心酸…
4.近藤兵太郎狂风大雨醉酒 最后人醉倒在水沟 到白天才醒来这桥段
我一直很想吐槽“这种情况下还这样醉倒,万一被淹死了KANO以后也不用打了吧…”
怎么其他例如滨田先生没人注意他 这样很危险吧…
要讲危险 KANO队员赶着去看完工的嘉南大圳 而与在船上的八田与一隔水相会这段
其中一个球员跌到水圳这个举动 也是有可能死人的 好孩子请不要学…
5.吴明捷手指破皮 教练还是让他继续主投这桥段
现场广播的主播、球评 还是第一时间在转播中表达了对这调度有点“不大认同”
…可能电影剧组 还是用了另一种方式 表达对当年冠军站投手调度的的一点意见吧…
有些事情 可以学习其精神 但是不能学其行为
例如屈原投汨罗江 郑南榕自焚 …以及吴明捷手指破皮坚持主投…
其他我想讲的…
有关这部的使用语言 基本上都还是"该讲什么就讲什么"
至少里头种田的欧里桑、球员的阿嬷、电影院的主持人…这类"不属于学生"的乡民
也没有讲日语 都是讲闽南语
吴明捷一开始到女孩她家书店打招呼 有短暂讲几句客家话(史实吴明捷是客家人)
跟女孩在店里对话 则改讲闽南语
(除了“收音机”单词是日语以外)
后来几次跟女孩一起骑脚踏车一起聊天 几乎都是用闽南语
(除了“甲子园”单词日语以外)
苏正生的阿嬷跟神明求神问挂 问挂求圣杯全程闽南语
(这段还满好笑的 接下来还要看KANO的可以注意一下)
球员之间对话绝大部分是日语
但是台湾预赛之前 吴明捷晚上偷偷起来练球
刘苍麟跟他招呼“这么晚练球,眼睛不会青瞑喔!”
以及接着吴、刘两人几句交谈都是闽南语
(史实刘苍麟是闽南人)
当然我同意这部绝大部分语言使用日语
但我认为那是因为这部的“日本教练、台籍+日籍学生球员”戏份太重的缘故
另外也有一种意见讲到这部媚日、美化日本
至少我同意这部美化八田与一 (可能也有点美化近藤兵太郎)
但除了“八田、近藤”以外的日本人我看也没美化多少
例如 在嘉农跟嘉中学生一起躲雨时 嘉中的日本学生会嘲笑、奚落嘉农生
又例 近藤教练在酒宴上争取赞助时
那位有钱的日本大人物 会看不起嘉农的"汉人、原住民球员"的能力
酸这队是鸡尾酒球队 要他们打身体健康就好....
然后 当KANO在甲子园打赢第一场胜仗
访问的日本记者还会用带有恶意、歧视的口吻 质问汉人、原住民能不能沟通…
我觉得这些桥段
还是带出了当时若干日本人对于台湾球员、球队的能力、形象会有偏见或歧视
所以就是说…日本人还是会有歧视、看不起台湾人的心态啊 KANO也是有演出来嘛…
另外 札幌的王牌投手 (1944年 电影开头那个想去嘉义看看的日本兵)
当时看起来好像被嘉农吴明捷的球路吓到 还跟教练说“我投不出那种球”
还有他比赛之后 被苏正生敲超远三垒打 还有被KANO逆转打爆崩溃下场的样子…
更绝的还有冠军战之后 全场气势开始转向支持、同情嘉农
比赛结束以后全场大喊“天下KANO”的动人场景
…再把这些算下去 我理解到的就是
“其实日本人也是会被台湾人、台湾球队折服的嘛”
“台湾能让原本看不起台湾的日本人转为赞服、刮目相看”
我觉得我看完电影以后 当下理解到的感觉是这样才对吧
至于什么媚日的… 我想我看完电影以后
还会想去媚“之前看不起台湾、之后被台湾折服”的对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