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台湾人民大抵处于资产,所得同步上升,且失业率偏低情况,
自2000年以后,则面临M型社会化,受薪阶级所得增长缓慢等问题,
至于资产阶级对选票的影响,不妨从这几个地方探讨
我们可以从2001年以后来看,双北地区情况(这两地方为资产阶级指标)
在2001年以前,这两个地区皆曾由绿营选胜过,
其中台北市陈水扁1994年当选时得票率43.67%,1998年45.91%,
新北市(台北县)1989,1993尤清,1997苏贞昌皆未过半当选,
1989.1993两次尤清得票率为48.7%,46.7%,1997苏贞昌为40.8%,
除1997年苏贞昌外,绿营在双北也都有不错的得票率表现
2000年总统大选由于分裂,故
但在2001年以后呢? 2001大选苏贞昌挟高满意度气势,迎战王建宣,
最终仅小胜,2004扁吕当选,绿营全国得票率首度过半,
在台北市得票43.47%,台北县46.94%,明显偏低,2005年北县周锡玮对罗文嘉,
周以54%:44%选胜,2006台北市长选举郝对谢 53%:40%,
2008总统大选马在北市63:37 台北县61:39,全国58:41
2010台北市郝龙斌对苏贞昌 55:43 新北市朱立伦对蔡英文52:47
2012总统大选台北市58:39 新北市54:43 全国51:45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2000年以后,资产阶级投国民党的心态愈来愈明显,
2000年以前,资产,所得同步上升,即使房市偏低,买房压力不大,且股市震荡走涨,
利率偏高下,偏向资产阶级的台北,新北民众愿意挺绿者依然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陈水扁在1994年面对有国民党奥援的黄大洲,与外省新党超级战将赵少康时,
依然得以在蓝偏优势的台北市拿下43.67%的得票率,
被民进党视为1.5军的尤清可以在新北拿到近半选票当选缘故,
只是到了2001年以后,经济不若以往,受薪者所得不增,自营生意者生意难做下,
资产阶级转而求的是让他们资产得以稳定成长的政党与候选人,
这点可以从台北,新北国民党得票依然固若金汤,就连一些原本绿营有优势的区块
(如台北的中山,万华,北投,新北的土城等)出现漂蓝趋势可以看出,
即便国民党与马政府施政不力,物房价一路涨,可问题这也是资产阶级想要看到的结果
所以吗? 如果连胜文'不小心'给他当选,票还拿得比郝更多的话,需要意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