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只提要研究台湾族群问题时,现在必须要看的一个重要文献。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议题在台湾民主转型中的角色〉,《台湾民主季刊》,第5卷第
2期,页89-140
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目前提出最有力的统计数据,让我们可以定位台湾族
群问题发生的时间点:
第二,更直接的证据是,即使到了1980年代初期,绝大多数的本省籍民
众都还没有、或是不接受“本省人弱势族群意识”的说法。根据1984年
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持的“台湾地区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的资
料显示,当台湾民众在被要求评估15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的影响力时
,整体而言认为“本省籍人士”的影响力比“外省籍人士”略高(“本
省籍人士”的平均2.90分相对于“外省籍人士”的2.76分;二者的差异
并未达统计显著程度)。(页97)
表三的资料显示,在1994年时,除了原住民以外,每一个族群背景的受
访者都认为别的族群有较大的政治或经济优势,而自己是相对的弱势者
。(页100)....
表四的资料显示,本省籍受访者有超过一半(客家背景者52.9%)到三
分之二(闽南背景者66.1%)认为大陆各省籍人士政治势力比本省闽南
人更大,仅有二成左右认为两个群体的政治势力一样大。相对的,外省
籍受访者认为自己政治势力小于本省闽南人者比例最高(38.5%),其
次是认为较大者(34.3%),认为一样者最低(27.2%)。
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在台湾重要的政治转型(特别是国会全面改选)
仍未发生之前,客观的族群政治结构上的不平等程度,远高于1994年国
会已经全面改选之后、台湾省长及北高市长也即将首度或再度开放选举
之际。然而本省籍民众主观的政治权力相对剥夺感,却在客观的不平等
状况已经大有改善之后,反而大量增加。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不平等结
构,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集体诠释,不必然能够直接被转化为主观的不
满或相对剥夺感。(页101-2)
把歧视当成议题的台湾的族群政治,其实是发生在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之间。在
这十年间政治人物纷纷炒作族群议题,强调自己所属的族群是弱势族群,然后借由激
起冲突来催化自己的选票。在这之前外省人不认为自己是什么特殊阶级、本省人也没
有认为自己是因为省籍而受到压迫。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省籍炒作包括两条轴线,一条是在野党在质询时打着“省
籍歧视”来进行质询炒作议题,另一条轴线则是外省菁英的危机意识。最简单地说,
蒋经国的“吹台青”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族群歧视:如果有两个人都有资格,那么只有
本省籍的人有机会受到拔擢(社会学上这称为逆向歧视)。1980年代外省第二代的政
治之路受到国民党内部的压制,甚至台北市的黄复兴党部都以辅佐本省籍的国民党市
议员候选人为目标(这点一堆人都在装死没看见)。以赵少康为代表人物的外省第二
代最后在国民党内失势出走,成为国民党的第一次大分裂。
在1980年代前期或更早的反国民党党外运动里,外省籍的人士仍然时常出现,例如
前面提过陈鼓应和陈婉真的联合竞选;但是到1980年代后期,反对运动已经无法容下
外省人与统派了。这些外省籍的人士被驱逐出反对阵营,难道有人要说是因为他们心
理还是整天想着蒋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