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复盘一下合上盖子(LID)的整个过程。
1. 盖子合上。EC通过IO埠探知到这个变化,设置EC event标志位,从而触发一个SCI中断。
2.Windows在收到SCI中断后,知道这是一个ACPI中断,从而调用BIOS的_GPE event。
3. BIOS在_GPE的event处理method中,发现是个EC事件,在EC事件处理Method中进一步发现盖子合上了。通知LID对象变更状态。
4.LID对象报告Windows盖子被合上了。
5.Windows检查电源Policy,发现要进入S3。执行_PTS control method,获取SLP_TYP3,把SLP_TYP3数值写入PM1_CNT(Power Management 1 control)的slp_typ域,并且slp_en置1就可以使系统进入相应的S3.
6. 硬件做以下事情使系统进入S3状态:1)使memory进入低功耗自刷新状态。2)除了memory,把电源从其他设备移除,仅保留需要唤醒设备的后背电源。
7. EC发现系统进入S3,置起呼吸灯等,提升用户现在已经进入S3。
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标准[??]
?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
跳到?航跳到搜索
?洲?言共同?考框架:??、教?、?估(英?: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常??CEFR)是欧洲委员会在2001年11月通过的一套建议标准,为欧洲语言在评量架构和教学指引、考试、教材所提供的基准。其政治与教育上意义在于可用来评估语言学习者在所学语言的成就,同时也给予教育评估方针,并将语言程度所应具备的能力分成A1到C2六个等级,含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分级界定。CEFR受到各国政府、企业与学术机构认可。许多国际性的英检单位,如托福与雅思等皆已采用。
目?
1 共同?言能力量表
2 ????
3 延伸??
4 资料
共同?言能力量表[??]
?洲共同?言?考框架???者划分?三等六?,并指出每一???者在听???方面?具有的能力:
?段 等? ?明
A:初??段 A1:入?? 能理解并运用每天熟悉、与自己喜好有关且具体的表达方式和非常基础的语句,可以介绍或询问、回答自己或他人有关个人的讯息,例如居住地、人际关系、所有物,对于他人缓慢而清晰的对谈,只能以简单的方式产生反应。
A2:初? 能理解在最贴近自己的环境中经常被使用的表达方式或语句,例如非常基本的个人和家庭资料、购物、区域地理、和就业,能与人沟通简单而例行性的工作,这类工作通常只需要简单而直接的日常讯息,另外,这个等级的学习者,能够用粗浅的词语描述自身背景、以及最贴近自己的环境之中的事物。
B:?立?段 B1:中? 能理解自己在工作、学习环境、休闲环境等等遇到熟悉的事物做出理解,能在该语言使用地区旅游时对应各种可能的状况,也可以对于自己感兴趣或熟知的的事物提出简单的相关资讯,另外还能够描述经验、事件、梦境、愿望和雄心大志,并能对自己的意见或计画做出简略的解释。
B2:中高? 能理解复杂文章段落的具体和抽象主旨,包括技巧地讨论自己专门的领域,可自然而流畅地和该语言的母语使用者进行例行互动。可以针对广泛的主题说出清晰、细节性的文字,并且可对于一个议题提出解释与利弊分析或是各式各样的想法。
C:精通?段 C1:高? 能理解包括要求、长篇文章、或意义含蓄的广泛讯息,自然而流畅的表达,而没有明显的词穷状况发生,懂得弹性并有效率的运用语言在社交、学术、专业目的之上,对于复杂的主题能产生清晰且架构良好、细节性的文字,展现收放自如的组织形式、连结和精巧的策略。
C2:精通? 能够轻易理解任何吸收到的讯息,并且针对不同书面或口语来源做出大纲、重新架构不同的论点,提出的表达,自然而非常流畅,紧紧地抓住语言最唯妙唯肖的部分,更能在较为复杂的场合上辨别专业上细微的意涵
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共同?言能力量表的基?上,?一步?化等?。例如可以在A2和B1?、B1和B2?、B2和C1?加?A2+、B1+、B2+三?等?,??言能力分?平衡的九?等?。
????[??]
?于??者?到各等?的??,不同教育机构?出了自己的估?:
机构 ?言 ?到?等?的累???小?? ?
A1 A2 B1 B2 C1 C2
Deutsche Welle 德? 75 150(A2.1)
225(A2.2) 300(B1.1)
400(B1.2) [1]
Cambridge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 英? 80-100 180–200 350–400 500–600 700–800 1,000–1,200 [2]
Alliance Francaise 法? 60–100 160–200 360–400 560–650 810–950 1,060–1,200 [3]
Teastas Eorpach na Gaeilge ???? 80–100 160–200 350–400 500–600 1,000+ 1,500+ [4]
edukado.net 世界? 60 160 310 490 690 890 [5]
??好???影的一大优???是??易懂(至少??情上??),正是所?的Closure。而The Big Sleep?是异?中的异?,特??于一??探片??。至于看不懂的原因,一般??都是怪在?年的PCA也就是万?的?查系??上,?有一?就是?了力捧新星Lauren Bacall,以及利用她和新婚丈夫Humphery Bogart之?的?系炒作。??回?,如果?有??,那??典的????也永不?出?。
?????情上?看,??故事其?也不是很复?,特?是?你把它分成?部分看的?候。第一部分就是勒索的部分,也是??雇佣Marlowe的原因。那??店主Geiger(其?是拍色情?的)利用小女儿Carmen的色情?片勒索??,然后被??家的司机所?,接?司机又被跟?他的Joe Brody所?,接?Brody取走了Carmen的照片??勒索。然后Geiger的司机以?Joe Brody?了Geiger,所以又?了他?仇,由此告一段落。因?中?有一段在?察官?公室的?被剪掉,所以感?第一段的?情?有交代清楚第二段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有?于Shawn Regan的,整?第二部分一方面是?查Shawn Regan的失?,?有一方面是?查Vivian(女主)和Eddie Mars (??老板)的?系。?果是??老板?了Shawn Regan然后嫁??妹妹Carmen,然后再跟姐姐Vivian?是Carmen?了Shawn Regan借此勒索Vivian。
?什么看不懂,首先:里面?人的,死掉的?在太多,根本搞不清??了?,又是?被?。第二,就是原著中一些比?露骨的同志,?交,色情,吸毒等等情?都被去掉了。看?原著的同???知道,?始勒索??的?店主Geiger是?同性?,而他的跟班就是他的情人。以前好??的?影里的同志??在是多不胜?啊,?然不能明?只能?某些蛛???中透出。如果有人感?趣又英文不?的?,建?看一下Annette Kuhn?于此片和?查制度(?性的)的?系。相信??了解???影有很大?助。
?什么我?看不懂也可以很?典,主要因?本片注重的?不是情?。撇去故事???影?面角度?,不愧是Howard Hawks,?面?度中意味深?。比如?Geiger作?一?同志,在??“普通百姓”眼里那就跟外星人差不多,所以用美?人?得很神秘的?方???代表他“不正常”的性取向。加上他的?????于小??力?上游型的,所以家中的??貌似繁多?重,??庸俗。和真正的上流社???家比就差了一??次。
本片里40年代美??于?性?系?藏的解?可???。影片中几乎?有正常?的男女?系,除了Bogart和Bacall最后在一起。正因?他?在一起所以?有人介意里面一些不正常的人??系。一?半身不遂(性?能)的老人,??性?放的女儿:一?离婚了,?有一?幼稚、放浪、危?,一?四?留情的?身?,一?同性?,一群互相利用的男女,?有?了勒索可以吧老婆藏起?的?徒。?有??和失?的Shawn Regan的?系也值得玩味(同志??父子??朋友??)???影?可以?落到什么地步?
用?在的眼光看,本片在??表?上??算不上18X,不??仔?看一下?段?于??的??,英文好的?就看原文吧,翻?出?完全?有原?的感?了。
Vivian: Speaking of horses, I like to play them myself. But I like to see them workout a little first, see if they're front runners or comefrom behind, find out what their whole card is, what makes them run. (?到??,我也喜?玩。不?我喜?先看它?跑一下,看它?是一路?先的?是后?居上的,??他?的所有的优缺?,什么使他?跑得快)
Marlowe: Find out mine? (??了我的??)
Vivian: I think so. (我想是吧)
Marlowe: Go ahead. (??看)
Vivian: I'd say you don't like to be rated. You like to get out in front, open up a little lead, take a little breather in the backstretch, and then come home free. (我??你不喜?被超?。你喜?跑在前面,先拉出距离,最后再慢些下?,?松??。)
Marlowe: You don't like to be rated yourself. (你也不喜?被超?)
Vivian: I haven't met anyone yet that can do it. Any suggestions? (我??遇??一?能做到的,你有何高??)
Marlowe: Well, I can't tell till I've seen you over a distance of ground. You've got a touch of class, but I don't know how, how far you can go.(嗯,目前?不知道,路?知?力。看起?像是名种,不?我不知道,你能跑多?)
Vivian: A lot depends on who's in the saddle. (主要?是看?在?)
偶的神啊,通篇都是男女互相?探,就?有一?字跟性或者床有?系的,同?的?有“?重保?”里?于超速的??,很有古典含蓄美。?言上的挑逗和?昧是???期?影的特征,在我?看,?比?了衣服?床?要性感多了。什么叫做好?本??就是好?本。故事上的某些不明白的地方??比不上?些精巧的?白?得重要,更何??些不明白在某些?面上也是本片意?形?的展?。
===================================
?情很重要的一?我忘了交代了,就是?什么Marlowe要?始?查Shawn Regan。因?他一?始受雇?查?店主Geiger勒索案的?候,所有人(包括??女儿Vivian)都以???雇他是?了?查Shawn Regan的失?案,然后人人都去?他?件事,然后又不愿多?,而且也?他不要查。他?得??情?很奇怪,所以勒索案告一段落以后就??查Shawn Regan。???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系就比?清楚了。
看不懂也可以很?典 (解?)
代中国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矛盾的由来与后果
裴毅然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载《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2期(总第97期)]
1949年以后,在中国诸多社会矛盾中,增添了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矛盾。随着意识形态日益左倾化,这一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社会现象。剖析这一矛盾,可收“窥斑见豹”之效,勾勒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诸多矛盾的联系性及其深刻根源。
五四时期,“阶级”学说(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渗入带来了一个口号──劳工神圣,其背后隐伏著“以贫为贵”的价值判断,似乎非劳工就不神圣了。自抗战时期城市小知识分子投奔延安开始,在延安就出现了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的某种对立。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提出,中共党内普遍存在的四对矛盾之一即为“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矛盾”。[1]那时,占据优势地位的工农干部摆出了“越老粗越光荣”的姿态,而相当一部分的小知识分子为了“进步”,也学着“老粗化”。解放军进城后,此风愈发兴盛起来。1949年,接收南京文化系统的一位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在묊P知识分子谈话时,故意“装出一副不文明的样子来……用手不停地抓挠他那双肮脏的赤脚”,“(当时)许多进步知识分子都像他那样……好像自己是老革命。”[2]工农干部对党外知识分子就更是理直气壮地摆出居高临下的态度。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研讨会上作报告时也承认:“我们目前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待遇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同志对于党外知识分子的某些宗派主义情绪,更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知识分子现有力量的充分发挥。”[3]“反右”以后,“我是大老粗”就成了许多工农干部发言时气壮山河的开场白,无知成了值得
骄傲的价值支撑。“文革”时全社会以粗野为时尚,“国骂”盛行,“造反歌”最后一句便是全场嘶吼——“滚他妈的蛋!”清华附中女生为了表现革命,纠聚操练“三字经”,直至达到脱口而出的水平。[4]时至今日,粗野时尚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阻碍著民族的文明和进步。正因为如此,在学历和文凭支配着升迁的今天,分析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的矛盾之形成与后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从“大众反智主义”到知识分子的自卑心理
18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潮流中,“大众反智主义”一直是一股汹涌奔突的暗流。无论俄国19世纪中期的“民粹派”,还是19世纪后期的“托尔斯泰主义”,均以指责知识分子缺陷为价值起点。“向贫穷与卑微看齐”形成审美潮流,其主要特征为放大工农的优点与知识分子的缺点。20世纪初,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先后登场,两股思潮均蔑视传统、贬低文化。例如,克鲁泡特金(1842~1921)高呼“关闭大学”、“我们不需要大学”,不惜将既有文化夷为虚墟为革命开路,并以科学的名义美化农村美化民众,在知识分子心中植入最初的“原罪”意识。
这种思潮对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影响甚深。1920年5月1日,创办共产党的陈独秀在上海发表演说:“我们现在一方面盼望不做工的人,快快觉悟自己无用的下贱,一方面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觉悟自己的有用、贵重。……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5]章太炎则认为:”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都计其业,则有十六种人:一曰农人、二曰工人、三曰裨贩、四曰坐贾、五曰学究、六曰艺士、七曰通人(高级知识分子)、八曰行伍、九曰胥徒、十曰幕客、十一曰职商、十二曰京朝官、十ꐊT曰方面官、十四曰军官、十五曰差除客、十六曰雇译人。其职业凡十六等,其道德之第次亦十六等……农人于道德为最高,其人劳身苦形,终岁勤动,田园场圃之所入足以自养,故不必为盗贼,亦不知天下有营求诈幻事也。……知识愈进,权位越申,则离于道德亦愈远。“
“五四”以后的中国左翼文艺运动逐渐发展到专找知识分子弱点,放大工农优点,视工农形象为单纯明净、朴实健壮、豪爽直率、坚定勇敢,知识分子则卑微琐屑、虚伪贪婪、狭隘妒嫉、做作计较、患得患失、钻营苟且、无病呻吟、无事生非、脆弱伤感。于是,美化乡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大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城市则被视为异己与罪恶的渊薮,是外国资产阶级思想及社会腐化现象泛滥之地。1918年,李大钊写道:“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作工呵![7]”蔡元培ꔊ蝯o表过鼓吹“劳工神圣”的文章。
伴随着西风东渐,实用主义哲学日益浸渗,专业主义兴起,应用性知识技能成为最吃香的新学。1920年,刘半农在北大周年纪念日上发表的演说颇能代表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做工就是人类的天赋职任。神圣的工作是生产工作。我们因为自己意志的选择或别种原因不能做生产工作,而做这非生产的工作,在良心上已有一分抱歉,在社会中已可算得一个“寄生虫”。[9]傅斯年则写道:“我们不劳而亦食的人对于社会牺牲的无产劳动者,也是僭窃者,将来他们革我们的命,和我们以前的人革帝王贵族的命是一种运动。[10]”顾颉刚认为:“我们应当造成一种风气ꄊA把学者脱离士大夫阶级而归入工人阶级。[11]”陶行知甚至这样写道:“文化是大众所创造的,文化是被小众所独占……近代工人对于发明上千千万万的贡献都给科学家偷去写在自己的账上。[12]”那时,不少知识分子承认了自己的“原罪”,认为受过教育的人不仅“无用”,而且“无道德”。知识分子在社会认知上的这一退让形成心理上无法甩脱的自责,更糟糕的是,许多知识分子还阿Q 式地将这种赎罪式的自我改造视为“高尚”的牺牲、“历史的需要”。虽然当时的社会对读书人始终抱有敬意,但读书人中却有不少知名人士自弃知识的价值,自己作践自己。
二、从江西到延安:工农革命队伍里知识分子的尴尬地位
中共建立之初,党员多为知识分子,负责人更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1927年“四。一二”国民党清共后,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一股“打倒知识阶级”的反智主义潮流。其时,苏共正开展反“托派”的“清党”,“托派”多为知识分子,为此苏共规定,工农党员经重新登记可直接领取党证,非工农出身的党员则一般降为候补党员,这一做法在莫斯科的训练中共干部的中山大学被套用。随着这批中国党员陆续返国并被派往各根据地,“阶级出身论”广泛传播,从此成了中共的价值判断标准与基本思维方式。[13]在苏区那种“军事第一”的形势下,红军中工
农出身的军事干部瞧不起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知识分子干部,认为苏区政府是靠自己的枪杆子撑起来的。
1928年中共“六大”以后,党从组织上全面贯彻阶级路线,推行领导干部工农化,将知识分子归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从根本上质疑知识分子干部的忠诚度。1934年川陕根据地在肃反运动中甚至提出:“知识分子必然是地主富农,地主富农必然是国民党,国民党必然是反革命,反革命必然要杀。[14]”当时,红四方面军仇视与乱杀知识分子的情形最为严重。其后果是,1937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的原四方面军干部中,许多人明明识字却硬装文盲,惟恐因识字而遭清洗。[15]一位逃出湘鄂西大杀“改组派”的红军老战士晚年自述:“当时,凡是稍有点文化的同志,大都
被肃反委员会定成了‘改组派’。像我们这些大老粗,当时还为自己不识字而感到庆幸。[16]”这种工农干部仇视知识分子干部的现象,在一些偏远的根据地,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1949年底,在海南的琼崖根据地举发过一宗“特务案”。投奔根据地的林云之向上级建议:“队伍中不要说粗话脏话,要组织学文化学理论,要搞读书运动,以提高全体队伍的文化理论素质”。但这一建议被某些领导视为“看不起革命队伍、骄傲自大、打击领导”。于是,林云之被指斥为所谓的“特务头子”,共有31名青年男女被冤指入案,最后全部被杀。此案中还有95人被捕,216人受牵连。[
17]
抗战爆发后,大批白区中共地下党员进入延安,原负责北方局宣传工作的陈伯达生前回忆:“当时有些干部对我们这些白区做地下工作的人似乎有些偏见,所以我们并不受重视。[18]”然而,就能力与才干而言,工农干部普遍低于知识分子,中共要扩大根据地就亟需知识分子的投入,因此知识分子的升迁机会远高于工农干部。在延安抗大,从校部到连队的各级领导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的老红军,而教师却全是知识分子,外来知识分子还受到特别优待。意识形态上对知识分子的蔑视和现实工作中对知识分子的需要,使得延安的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矛盾逐渐蓄
积。
延安“整风”运动继承了红军时代轻视知识分子的传统,蔑视知识分子的调子再次高涨。“整风”前夕,历史学家范文澜邀请红军干部王震阅看当时轰动延安城的壁报(以王实味为主的揭露性杂文),王震阅后极为不满:“前方的同志在为党为全国人民流血牺牲,你们在后方吃饱饭骂党。”范文澜感愧不已:“大学教授们熟视无睹的地方,王震同志一眼就看穿了,真了不起。”[19]范文澜的这一认知甚具代表性,表明知识分子认同工农干部的价值立场,将原本两个层面的问题简单地扯到一起,主动就范于工农干部的认识水准。亲历延安“整风”的何方先生晚年回顾:“
按照中共领导层当时的看法,知识多了,思想就会变得复杂,不如工农干部那样思想简单,容易领导和指挥。这也是后来干脆说‘书读得愈多愈蠢’、‘知识愈多愈反动’的根子。[20]”据鲁煤回忆:“当时在解放区,知识分子无一例外的都被视为小资产阶级,天生是被改造的对象。[21]”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公然贬低知识分子:“许多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比较地最无知识的,工农分子的知识有时倒比他们多一点。”毛泽东接着说的一段话正式发表时被删去了:“煮饭做菜真正是一门艺术。书本上的知识呢?如果只是读死书,那么只要你认得三五千字,学会了翻字典,手中又有一本什么书,公家又给你小米吃,你就可以摇头摆脑地读起来。书是不会走路的,也可以随便把它们打开或者关起,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办的事情,这比大师傅煮饭容易得多,比他杀猪更容易。你要捉猪,猪会跑(笑声);杀它,它会叫(笑声)。一本书摆在桌子上既不会跑,又不
会叫(笑声),随你怎样摆布都可以。世界上哪有这样容易的事呀![22]”可以想见,那些工农干部听到这番领袖讲话,自然人心大快。
由于毛泽东贬低知识分子,所以知识分子干部在工农干部面前抬不起头来。延安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有50余名学员,“绝大多数是从各处抽调来的工农出身的写作干部,有少数几位知识分子。曾经希望这些知识分子能帮助工农们提高文化,反过来再受工农的生活、感情的影响。后来发觉不成,知识分子看不起工农的文化,工农看不惯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有一个知识分子不吃窝头,工农们就大不以为然。[23]”在这样的政治氛围里,许多知识分子干部不得不“工农化”、“老粗化”。王蒙回忆道:“在1949年时,有一大批作家是以‘革命的先锋’、‘革命的号手’
、‘革命的大炮’的身份来迎接共和国的。但与此同时,作家们却也发现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现象,就是当这些作家真正投身到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当中,愈发现自己的言行举止相当不符合革命对他们的要求。在农民革命当中,要求作家无条件地参加革命并认同工农战士,放弃自己许多在贫苦农民眼中的奢侈习惯。有的作家甚至连刷牙都做过检讨,因为农民们认为没有必要每天刷牙。我在农村劳动时,也有过这种经验,农民曾问我:”你嘴里有大粪吗?为什么每天用个粪勺子在里面掏来掏去的![24]“
三、50年代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的矛盾之多重表现
1.贯彻阶级路线造成工农干部的低能重用
1949年以后,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由于文化程度不同,理念和工作方法有差异,因而在工作中不断产生磨擦。例如,1949年底至1951年底,数十万知识分子干部作为工作队员下乡参加“土改”,不少知识分子干部与工农干部在对待地主富农的态度上出现了分歧,知识分子干部的人性化立场常常受到工农干部的“批判”。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土改”成了他们不得不完成思想转变的起点。为了表示他们对革命的认同,只能虔心接受“阶级论”,深刻认识自己积负的“原罪”;但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从此看清了自己与工农干部之间存有一道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
中共建政后就在干部政策上开始全面贯彻阶级路线,这种做法从根本价值上认定工农干部的忠诚度与贡献远大于知识分子干部,偏重提拔重用工农干部。朱正指出:“(工农干部)是在战争、土地改革,各种秘密工作中获得足够的革命资历的,革命就把这一定级别的领导职务当做对他们过去功绩的酬劳,却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领导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专业知识的训练,……这些被安排在领导岗位上的党员,有不少并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25]”195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陆定一向苏联驻华代办通报,当时华北150万党员中130万是文盲或半文盲,在区委以上领导뜊F部中将近50%没有文化或文化很低。[26]1952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夏衍组织了对宣传部、文化局所属24个单位的679位处科一级干部的常识测验。试题多为政治时事与文艺常识,以初中文化程度为准,共有50题,每题2分,试卷上不留姓名。测验结果使夏衍大吃一惊:80分以上仅二人,绝大多数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的负责干部只得到30、40分,连“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答对者都寥寥无几,在常识题上更是笑话百出,还有一人赌气交了白卷。[27]后来在华东局“整风”时有人慷慨陈词,指责夏衍组织的这次干部知识测验是“长知识分子的志气,灭工农干部的威风!
”夏衍则不得不承认“做法上有错误”。[28]
1957年,民主党派人士储安平在他那篇著名的“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中指出:“这几年来,很多党员的才能和他所担当的职务很不相称。既没有做好工作,使国家受到损害,又不能使人心服,加剧了党群关系的紧张,但其过不在那些党员,而在党为什么要把不相称的党员安置在各种岗位上。[29]”结果,储安平被打成了“右派”,长期遭到政治迫害。
其实,中共并不是干部政策上的阶级路线之始作俑者。党史研究界近年提出,敌视知识分子的政策源自斯大林。二战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知识分子也多采取歧视迫害政策。如匈牙利共产党总书记拉科西认为:“知识分子永远不会放弃其小资产阶级与敌视工人阶级的心态,……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只适用于工农阶级,而不适用于知识分子。[30]”
2.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的差别待遇埋下了对立心态
1949年中共建政后到1950年代中期,来自解放区的工农干部仍然沿袭过去的做法,实行低薪的供给制,而政府对进城后使用的原国民党统治区里的知识分子则实行保留工资制,月收入在200至500元间,按当时的收入水平看相对处于高薪阶层。于是,“市长、部长、司令员的收入要比工程师、名演员低得多。这样,党政干部和业务人员之间,就有了各自的看法。[31]”1956年实行工资改革,知识分子待遇又得到大幅度提高,上海的一级教授月薪360元,青年讲师有92元,连助教也有65元。[32]对此,工农干部很不服气,认为是马打江山驴坐殿。1957年“鸣放”期间,张奚괊Y提到:“(有些党员认为)天下是咱家打的。给你一碗饭吃,给你官做就够了,一切不过是为团结,并不是你真有什么本事。[33]”可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去认识,却是另一种看法:干部们白住公家的洋房、有汽车、有办公室、有秘书、出差报销,我们搭一次电车、打一个电话都得自己掏钱。[34]正因为如此,夏衍指出:“在欢庆解放的热潮中,大家都自觉地服从政策,表面上平静无事,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疙瘩,或者说是矛盾,我认为是和解放初期的这两种制度的并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35]”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在待遇问题结下的对立ꐊ葴A,既孕育了1957年“大鸣大放”时期知识分子对党员干部的批评,也为“反右”运动中工农干部齐心协力地打压知识分子提供了心理准备。
1956年1月,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批评了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教育各有关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重视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要打破那种只注意行政负责人的生活,而对于知识分子就觉得‘你有什么值得照顾,我为什么要侍候你’一类的错误观念。[36]”各地曾一度出台不少优待知识分子的措施。例如,中山大学给一些教师出国机会,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在教师中发展党员,为专家学者配备助手;知识分子手持“优待证”,购物、看病、理发、乘车、吃饭等均优先得到照顾,令人生羡。在重庆,高级知识分ꐊl每月增供植物油一斤,乘坐公交车可优先上车,看病不用排队挂号,可优先住院,西南政法学院甚至让教授到有公费补贴的小灶食堂与院长、书记一起就餐。[37]很快,这些照顾知识分子的政策就在工农干部占多数的中共党内犯了众怒,怨声四起。这种刻意为之的“照顾”,实出于一时的统战需要,与官方的主导价值观念其实是相悖的,自然很难得到党内的广泛认同。而且,通过“搞特殊”这一负面作用很大的方式来体现一时的“照顾”、“重视”,反而挑动了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情感对立。统战之需这一环境要素一旦消失,变脸相向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高级知识分子会议时,统战部负责人就讲过:“毛主席教导你们这些人,每天起码要看三次自己的屁股,看尾巴是不是翘起来了,如果翘起来了,就赶快打下去。[38]”到了1957年,毛泽东更明确地说:“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还是那些不大识字的人,他们知识高。”“现在知识分子附在什么皮上呢?是附在公有制的皮上,附在无产阶级身上。谁给他饭吃?就是工人、农民。”[39]1957年的“反右”运动之后,知识分子明显不吃香了,其待遇也大幅降低。1953年的大学毕业生,工作3年后其工资为85元(中教四级),갊蛪磼韟甈F18级;而1957年的大学毕业生转正后工资只有53元,仅为行政22级,而且此后长达25年未提高薪水。[40]
3.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歧视
在整个50年代,以政治高压为后盾的思想改造运动一环紧扣一环,实质在于打压知识分子,通过再教育以完成对他们的洗脑,以便这些富于怀疑与批判精神的人完全驯服于当局。就在周恩来1956年提出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的同一报告里,他明确说明,“继续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是党在过渡时期的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这样的政策表示,虽然在工作上对知识分子有所倚重,但政治思想上仍必须监督改造他们。既然要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自然就必须有“教育者”,于是工农干部和工农“积极分子”便扮演起“教育者”这一角色。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工农
的地位越抬越高,于是提高工农文化程度一事就自然而然地被搁置一旁了。中央党校的党史研究者指出:“1958年以后,在全国明显地取消了干部队伍和工农群众的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国初期像雨后春笋地发展起来的速成工农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预科等各类干部文化学校也逐渐销声匿迹了。[41]”
毛泽东很清楚地知道,抬高工农、贬低知识分子只不过是政治需要,他又何曾信任过农民呢?相反,毛曾多次抱怨农民的无知与狭隘,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42]”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再抬高工农、贬低知识分子。1959年7月23日,毛泽东在庐山上批判彭德怀:“斛律金一字不识,可以做到丞相(按:北齐左相应为斛律光)。农民、工人不是也学哲学吗?同他们讲课,比知识分子易懂。[43]”毛泽东还有不少这类名言,如“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书是要读的,读多了害死人”等。
在工农干部掌权的政治环境里,人事与保卫等要害部门均使用工农干部,他们出身干净、经历单纯、感情朴素、绝对忠诚,可他们最大的弱点是文化程度较低,有的才刚刚脱离文盲状态。中共元老薄一波晚年承认:“掌权的某些工农干部不信任甚至排挤知识分子,是普遍的现象。[44]”1957年,武汉大学程千帆教授曾如此抱怨:“人事处简直是警察特务机构,我们几十岁的人的一切就操在他们十几岁的小孩子手里,……他们犯了错误别人无法监督,而他们可以随便处治人,使人身加上了阴影,食欲减退,工作不起劲。[45]”天津某设计院一位高工说:“我对院里的一些
工农干部看不顺眼。……他们根本不是搞我们这行的,调进来干什么呀,就搞政工,搞人事,可有职有权,专管人。有个人事干部给我开张证明信,一行里好几个错别字。[46]”
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歧视甚至延伸到他们的子女身上。自1957年起,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时,考分再高,只要家庭成分涉及“黑五类”,都不能进入他们想申报的大学,而只能被“踢”到上海师范学院,于是该学院便成了上海家庭出身不佳的考生的“收容院”。之所以让他们进入师范学院,或许是当权者认为,中学教师地位低下,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工农干部惟一的优势便是家庭出身或革命资历,他们没有知识优势,便力图在政治上找回领导知识分子的价值自信。他们当然会热烈拥护“政治挂帅”,希望只要背诵几条高度简化的领袖语录就可把握处理复杂事务的准绳;他们当然愿意看到知识分子的文化资本失去份量,并十分乐意地保持这种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社会氛围”;在服从重于创造的岗位上,他们的无知决定了他们只能听从、难以质疑,却因此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可以说,愚民政治和愚民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分子不仅是革命意识的分娩者与传播者,也是政治组织的缔造者。冯友兰在回忆录中说,辛亥时期,“当时真正的群众——劳动人民,并没有发动起来,也没有人想到去发动他们。在革命中,活动的人还多半是知识分子……在乡村,欢迎革命的也是一些比较开明的绅士,他们实际上也是知识分子。[47]”然而,中国的革命最后却把知识分子当作政治歧视和社会排斥的对象,迫使知识分子走“工农化”的生活道路;而农民则为“大跃进”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在全国性长达3年的大饥馑中留下了3千多万饿殍。[48]显然,毛泽东其实也不关心农民的命运。当全社会被
集体改造成“工农”之后,中国并未走向毛所许诺的现代化,而是朝着相反方向大踏步倒退,暴露出种种无法掩饰的巨大恶弊。
四、知识分子“工农化”的社会后果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农业文明中,维持生产仅需简单的感性经验,毋须理性知识,生活在这一层次的人们很难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产生不了“黑手(工农)要拿,得有白手(知识分子)帮忙”的直观感受。事实上,社会越落后,贬低知识分子的观念便越有市场。从最根本的观念认知的角度来看,所谓工农与知识分子谁高谁低的问题,建立在所谓“谁养活谁”这一认识上。而这一质问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十分原始落后的价值观念,其荒谬性今天已毋须论证了。这种人为抬高工农的社会地位与人生价值的观念,究其实质,乃是“均贫富”观念的变形。
从本质上,阶级斗争学说是一种动乱学说,以煽动穷人夺取富人财产为政治目的。它所煽扬起来的族群仇恨,让一部分社会成员从另一部分成员的屈辱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然而,阶级斗争运动并不能增加社会整体的财富,它所许诺的“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提高生产力”则是一个金色泡沫,压抑强者的平均主义不仅不能提高生产力,反而会成为拖滞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障碍。革命所竭力争取的“伟大成果”其实往往是为下一场革命提供了对象,那些以残酷暴力推行的“社会改造”不仅没有正面推动历史前进,反而严重阻挠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从根本上将中国带错了路。
那些提出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家、领袖们常常把“无产阶级思想”当作一面旗帜,其实,所谓的“无产阶级思想”,莫要说无产阶级自己并不清楚,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们也从未说清楚过。
如果说,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对知识分子反复的“思想改造”和对工农的不断拔高,是企图引导著知识分子从思想观念上“工农化”,那么“文革”时期实行的强令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去“五七干校”的做法,则是从制度上强制地把知识分子的生存“工农化”。
“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组织部掌握的资料显示:1980年代初,干部队伍中文化程度低的往往位居较高的位置,而文化程度高的却处于较低的位置;据1983年统计,全国2,200万具有“干部”身份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里,大学文化程度的占21%,高中程度的占42%,初中以下的占37%;而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81万负责人当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6%,高中程度的占22%,初中以下的占72%.[49]这一现象在全国党委系统中尤甚,在县委一级,大学程度只占5%.[50]这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低的当领导,文化高的当职员,时称“老粗管老细”、“文盲治뀊瞗v。掌权的工农干部只懂“革命”不懂建设,一谈建设便斥之为偏离革命大方向,谈论经济更是不屑一顾。其实,他们根本不懂如何建设。
让无知者来管理社会,自然会按照无知者对世界的理解与标准去设计社会秩序并规定价值规范。也因为他们的无知,面对复杂的问题拿不出什么办法,只能搬用教条,这也是教条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的社会客观倚托。直到1980年代中期,“各地一些工农干部仍然不断出现歧视和打击知识分子现象,这决不是偶然的,它有深远的社会与历史背景。[51]”
“文革”时期迫使知识分子走“工农化”道路还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重弊:首先,愚民化孕育出“知识无用论”,阻滞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老粗化”;其次,“工农化”背后所隐含的平均主义观念破坏了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正常社会差序,扰乱了社会价值观念,大大弱化了社会成员的创新进步意识;再次,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强迫他们取媚于工农及掌权者,除了一再上演“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便是“触及皮肤深入灵魂”的全面改造;第四,由知识分子代表的现代文明随着这个阶层被长期打压而日渐凋零,取而代之的则是
“大老粗”文化当道。1980年代政府曾大力提倡“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可见,连最基础的文明礼貌、秩序道德、卫生习惯等都败坏到需要重新建设的地步。
在1980年代,“谁养活谁”这样的荒谬说教虽然从官方的宣传教育素材中消失了,但却仍然存留在民众的心里。曾经有不少这样的事例,一位科学家得了发明奖,所在单位的食堂大师傅、传达室门卫、楼道清洁工、送信的工友都来分科学家的奖金,而且还振振有词,“如果我不给你做饭,你能做出发明吗!”科学家若不将钱分给他们,势必影响“群众关系”,今后就别想再专心从事研究了;另一冶金专家某次得奖金4千元,七分八分,最后个人只分到70元,再应单位同事们的要求请了一次客,化去100元,还倒贴了30元。[52]
1980年代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不仅仅是对“反右”以后的纠偏,而且是对“五四”以来整个价值方向的调整,尽管从理论上官方至今仍无明确表述。但是,有了这样的政策调整,并不意味着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大老粗”文化就荡然无存了。虽然今天文凭和学历成了人们热衷追求的目标,干部升迁也必须以此为参考,但嘲讽知识分子的社会观念并未消失,“大老粗”文化的痕?仍然深深渗透在今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角落。在文艺创作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赵本山近年在一次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小品中就有这样一段台词:“没有农民你吃啥?没有뤊A民你穿啥?没吃没穿,你还臭美啥?!”这段话居然换来了经久的掌声,显然,当年提出的愚昧的“谁养活谁”这一观念,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1990年代热映一时的电视剧《渴望》里,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角色被描画成品德优秀的正面人物,而具大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却表现出各种缺陷。此剧的价值指向仍然是迎合过去几十年中形成的贬低知识分子的大众心理定势——无知者比知识分子纯洁高明。
在知识分子当中,主动迎合这种落后的价值观念的人也仍然存在。比如,1995年7月,季羡林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一文中写道:我处处自惭形秽。我当时最羡慕最崇拜的是三种人:老干部、解放军和工人阶级。对我来说,他们的形象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我终生学习也无法赶上的人。[53]……我做了四十多年的梦。我怀拥“原罪感”四十多年。上面提到的我那三个崇拜对象,我一直崇拜了四十多年。[54]……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됊N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55]
贬低知识分子的观念和“大老粗”文化当初是凭借政治的力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思维当中的,现在,即便现代化过程已经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观念文化仍然会下意识地表现在当代人们的行为方式、话语系统、文化品味等诸多方面,其印迹久久难退。正是在深深带有“大老粗”文化痕?的当今中国社会里,社会迅速的两极分化孕育著社会底层的仇富情绪和呼应这种情绪的民粹主义思潮,这样的思潮常常表现为仇外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探讨当代中国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矛盾的由来和后果,有助于理解当前中国的社会脉动。
“注释”
[1]其它三对矛盾是“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老干部与新干部”。参见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
[2]杨宪益,《漏船载酒忆当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转引自高华的《身分和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香港亚太研究所2004年版,第14页。
[3]《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年11月第1版,第161页。
“4”章立凡,《君子之交》,明报出版社(香港)2005年2月初版,第170页。
“5”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职合会演说”。参见《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1987年12月第1版,第301页。
Devil章太炎,《革命与道德》(1906)。参见朱维铮、姜亮夫编注《章太炎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第303~312页。
[7]参见蔡尚思主编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2年1月第1版。第一卷,第154页。
Music出处同上,第426页。
[9]刘半农,“留别北大学生的演说”,参见肖卫主编《北大岁月》(《北大精品书系》),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呼和浩特)2001年9月第1版,第329页。
[10]王汎森,“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参见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第1版,第116页。
[11]顾颉刚,“悼王静安先生”。参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文华出版公司1968年版,第16册,第7134页。
[12]转引自王汎森,“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参见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北京)2005年4月第1版,第122页。
[13]高华,《身分和差异》,香港亚太研究所2004年,第5、6页。
[14]张国焘,“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肃反的情况”,载《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人民出版社(北京)1986年版,第246页。转引自朱鸿召的《延安文人》,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2001年版,第179页。
[15]参见《成仿吾传》编写组编:《成仿吾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88年版,第111页。
[16]参见彭小莲的《他们的岁月》,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6月版,87页。
[17]傅国涌,《他们惨死在黎明前》,载《开放》(香港)2004年第8期,第66~67页。
[18]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阳光环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6月修订版,第61页。
[19]温济泽主编,《延安中央研究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1984年版,第184页。
[20]何方,“延安整风与个人崇拜”,载《当代中国研究》(美国。普林斯顿)2005年春季号,第108页。
[21]鲁煤,“我和胡风:恩怨实录——献给恩师益友胡风百岁诞辰(六)”,载《新文学史料》(北京)2004年1期,第98页。
[22]转引自王若水的“整风压倒启蒙:”五四精神‘和’党文化‘的碰撞“,原载《当代中国研究》(美。普林斯顿)2001年第4期(总75期);参见何清涟主编的《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博大出版社(美国)2004年10月第1版,第6~7页。
[23]邢小群,《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3年1月第1版,第174页。
[24]王蒙,“杂感”,载《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25]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98年版,第538页。
[26]库利克,“建国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载《远东问题》1994年第5期;转引自魏承思《中国知识分子浮沉录》,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4年初版,第83页。
[27]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9月第1版,第415、439页。
[28]出处同上,第416页。
[29]牛汉、邓九平主编,《思忆文丛。六月雪》,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8年9月第1版,第137页。
[30]陈一新,“知识分子政策与国家发展——对若干社会主义国家的初步考察”,载《知识分子》(纽约)1986年冬季号,第106页。资料来源:Bennet Kovrig《Commuism in Hungary 》(匈牙利的共产主义),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9年出版,第261页。
[31]夏衍,《懒寻旧梦录》(增补本),三联书店(北京)2000年9月第1版,第411页。
[32]吴中杰,《复旦往事》,广西师大出版社(桂林)2005年10月第1版,第38页。
[33]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98年版,第68页。
[34]出处同注[31].
[35]出处同注[31].
[36]《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4年11月版,第172页。
[37]参见张紫葛:《心香泪酒祭吴宓》,广州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301~302页。
[38]许水涛,“王芸生的临终口述——王芸生之子王芝琛访谈录”,载《文史精华》2005年第9期。《文摘报》(北京)2005年10月2~5日摘转,第6版。
[3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452~454页。
[40]马嘶,《负笈燕园》,群言出版社(北京)1999年8月第1版,第251~252页。
[41]陈雪薇,“知识分子的毛泽东与中国的知识分子”,参见张素华、边彦军、吴晓梅等编著《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283页。
[4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参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年9月第1版,第1414页。
[43]转引自李锐的“关于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一些看法”,参见《李锐论说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第133页。
[4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3年版,下卷,第1010页。
[45]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98年版,第293页。
[46]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首卷),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1991年7月第1版,第105页。
[47]冯友兰,《三松堂自述》,三联书店(北京)1989年4月第2版,第34页。
[48]参见章立凡的《君子之交》,明报出版社(香港)2005年2月初版,第32页、第34页。
[49]李锐,“新形势下的用人之道”(1984年12月),参见《李锐论说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第601页。
[50]李锐,“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选拔干部的问题”(1982年12月),参见《李锐论说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第553页。
[51]千里驹,“论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运动”,载《知识分子》(纽约)1986年冬季号,第64页。
[52]出处同上,第61页。
[53]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第204页。
[54]出处同上,第211页。
[55]出处同注
[46],第218页。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美国的反智传统》(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理查.霍夫士达特著,八旗文化出版。反智很难定义,我们常常说某人是知识份子,在英文,知识份子就是intellectual。知识份子的特点应该是说他们比较会思考,不太会盲从。这本书其实在解释为何美国会有这种讨厌知识份子的想法。
大家一定不太能体会美国的反智现象,我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尼克森总统有一次清晨紧急召见他的秘书长,问这位秘书长周六有没有去参观一家博物馆。这位秘书长说,他周六的确在博物馆里参观。尼克森告诉他,当时美国人都在看一场重要的球赛,这场球赛使大多数的美国人热血沸腾,你怎么可以不看球赛?尼克森还告诉他,如果大家知道你不看球赛,我会损失几百万选票。美国的知识份子其实并不会对球赛太过疯狂,谁赢谁输并不重要。尼克森告诉这位秘书长,以后不要轻易去参观博物馆,因为只有犹太人会去参观博物馆。
从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件事,那就是尼克森很明显地要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经常看书、听古典音乐、逛博物馆的人。他也不能让人家知道他喜欢吃中国菜或者法国菜,他一定要让大家知道他喜欢吃汉堡。顺便讲一声,欧巴马喜欢吃法国菜,也经常光顾中国饭馆。很多美国人对此极不以为然。川普绝对不会如此做,你也从来没听过川普喜欢哪一首古典音乐。不妨问问他听过巴哈的无伴奏音乐没有。
有一次,我和几位同学去迪士尼乐园玩,那里可以看到圆形大萤幕的电影。这部电影当然有宣传作用,美国的壮丽河山全部呈现在萤幕上,最后结束是介绍西点军校。我的同学说,美国不是有哈佛大学吗?为何不能介绍哈佛呢?
美国其实有相当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可是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根本不管诺贝尔奖。美国也有不少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美国人绝对讲不出几位厉害的音乐家。不过,他们却说得出很多足球教练和篮球教练的名字,当然更熟悉足球和篮球的明星。有一次,我在机场等飞机,旁边两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一直在谈棒球赛,他们对于每一场棒球赛的详细经过都津津有味,也都记得很清楚。美国很多大学薪水最高的是篮球或足球教练。
如果你对美国熟悉的话,就会发现美国的知识份子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比方说,很少知识份子会带枪,我从来没有看过哪一位教授家里有枪的。知识份子也多数反对越战,认为越战应该及早结束。对川普狂热支持的人极少是知识份子的。
美国很多中学仍然坚持一切现象要用圣经解释,所以也有中学始终不肯教进化论,因为他们认为这违反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也是一种反抗知识份子的现象。
川普之所以胜选,乃是因为他很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一般人,和知识份子划清界线。美国很多人现在生活得不太好,已经很少人提到美国梦这个名词了。知识份子知道美国工厂外移不是件简单的事,一家工厂如果要注意成本,以美国工人的薪资来算,工厂必定要外移。以苹果公司为例,如果苹果公司的手机全部在美国制造,这支手机一定贵到了极点。知识份子虽然知道这件事,他们却常常不大愿意讲,而川普就会说这都是中国人的错。一般人不仅同意,而且还会厌恶知识份子,因为知识份子没有替他们讲话。
我没有资格评论这本书,因为这是社会学专家写的书。我只有说这本书是值得一看的,因为有很多想法是一般人不了解的。唯一的问题是这本书的确太长,中文版有607页,给文科教授看差不多,一般人可能吃不消。
我仍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罗斯福总统和甘迺迪总统都是知识份子,甘迺迪尤其以精英份子自居,他的文笔非常好,英文口音也是一副新英格兰腔,字正腔圆,只有美国贵族学校的学生会有这种口音。在白宫里也举行古典音乐会,所有参加的人都穿晚礼服。甘迺迪当了总统以后,不准人叫他Jack,因为这是他的小名,总统应该要受到尊敬。可是他当年的伙伴仍然有此习惯,所以他暗示所有的人要叫他JF(我也因此要求大家称我CT,因为当年大家称李国鼎为KT,哈哈)。虽然如此,美国人依然很喜欢他,这是什么原因?这本书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也许我可以解释一下,甘迺迪
总统虽然是所谓的精英份子,但是他永远替弱势份子发声。他从来不是一个代表美国富人的总统。
全世界的知识份子都应该检讨自己有没有关心一般老百姓,知识份子的确会生活得比较好,不见得是最富有的人,但多数也不是很贫困的人。反智情结不见得只有美国才有,全世界的知识份子都应该提高警惕。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所谓的民粹主义,就表示有人在反对知识份子了。这种现象往往会替这个国家带来很大的灾难。
(原文刊载于2019年7月25日《李家同的阅读专栏》;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
?代?外?言?与?用?言?文?
出版社: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外研社 外?教研 foreign language te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129
?介 · · · · · ·
由外?教?与研究出版社与??大?出版社、牛津大?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克米?出版社等11家世界著名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代?外?言?与?用?言?文?》是我?迄今?止引?出版?模最大,?科最全,?威性最高的一套?言?和?用?言?文?。?套?由112部英文原著?成,涵??言?和?用?言?的33?分支?科,既收入了?多?代?言?大?如索??,??德,?斯丁等名家的最有影?的著作,也收入大量20世?90年代以?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收藏
推荐 70人
按收藏人?排序 / 按出版??先后排序
?言研究
George Yule / 牛津大?出版社 / 2000-8-1 / 28.90
8.6 (195人?价)
《?言研究》是一本???言?初?者??的入?教材。全?共分二十一章。作者以科?、客?的?度把人??于?言的研究做了一番??、全面的介?,几乎涉及?言研究的所...
??版 20.30 元起
如何以言行事
J. L. Austin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2-03-01 / 18.90元
9.1 (52人?价)
The late J.L.Austin'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which ranked with t...
普通?言?教程
Ferdinand de Saussure / Harris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1-1 / 24.90元
9.1 (96人?价)
《普通?言?教程》是《?代?外?言?与?用?言?文?》中的一本,《?代?外?言?与?用?言?文?》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世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
??版 21.10 元起
?史?言?
R.L.Trask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0-8 / 41.90元
9.2 (24人?价)
'Larry Trask's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es is what I've been wantin...
?姆斯基的普遍?法教程
Vivian Cook、Mark Newson / 牛津大?出版社 / 2000-10 / 34.90元
9.5 (28人?价)
Cook and Newson have written an extremely clear and highly comprehensible intr...
?言?入?
Stuart C.Poole / ??清 / 牛津大?出版社,?克米?出版社 / 2000-6-1 / 29.90元
8.3 (82人?价)
《?言?入?(新版)》以通俗的英?向?者介?了?代?言?所涉及的?多?域和?科,包括?言的定?、???、???、音位?、句法?、文体?等。This book...
??版 23.60 元起
???言百科全?
(英)David Crystal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2-2 / 99.90元
9.4 (53人?价)
《???言百科全?》的主要?容是: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is to be congratul...
英?史 : ?古代英?到?准英?
Dennis Freeborn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0-8 / 42.90元
8.5 (34人?价)
《?古代英?到?准英?》是“?代?外?言?与?用?言?文?”系列??之一。本?以?史文本?基?,通???史文本的介?、??和??,描述英?的演?。 This...
?言心理?
David W. Carroll / 牛津大?出版社 / 2000-8 / 41.90元
8.8 (22人?价)
This fully revised text provides an understandable, clear overview of the psyc...
?音?教程
Peter Ladefoged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9 / 49.90元
9.1 (38人?价)
本?是??著名?音?大?Peter Ladefoged教授撰?的?音?入?教材,重?介??音?音?,同?也?重介?了如何在探??音的?程中入???音?和感知...
跨文化交?
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Lisa A.Stefani / 外?教研出版社 / 2000-8-1 / 28.90元
8.0 (91人?价)
From ideas and concepts to eccective practice... you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
??版 21.10 元起
???
John I. Saeed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0-8 / 34.90元
8.8 (36人?价)
This lively book provides a truly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lingui...
??版 11.20 元起
英?史
Albert C. Baugh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3-8 / 41.90元
9.0 (29人?价)
本?系?介?了英??展?程中的重要事件,?容极其丰富,?者在教?中多次使用本?作?英?史?的主要教材,感到比?适合我?的大?英???的?生、尤其是英??言文...
普通?言?概?
R. H. Robins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0 / 41.9
8.4 (33人?价)
《普通?言?概?》?容?介:Linguistics is a wide-ranging discipline. Within its compass lie...
??版 53.10 元起
?用?
Stephen C.Levinson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1-11-01 / 38.90元
8.5 (33人?价)
《?用?》是《?代?外?言?与?用?言?文?》中的一本。《?代?外?言?与?用?言?文?》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世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
??版 30.30 元起
?言之 : 翻?教程
Mona Baker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0-8 / 27.90元
7.9 (51人?价)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who teaches translation whether at a theoretical...
?姆斯基 : 思想与理想
[美] 史密斯著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1-12 / 25.90元
7.6 (21人?价)
Noam Chomsky is one of the leading intellectual figures of modern times.He has...
?言研究中的???
Anthony Woods / 牛津大?出版社 / 2000-1 / 29.90元
8.6 (28人?价)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e contribution that statistics can and should make to...
牛津英??言史
Lynda Mugglestone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11-8-1 / 64.00元
(少于10人?价)
本???了英?的演??程,由十四篇??文章?合而成,各章?大致以?史?序排列,在?容上又相??立。?与?作的十四位?家大多是在各自研究?域具有相?影?力的知...
??版 50.50 元起
社??言?
Ralph Fasold / 外研社 / 2000-8-1 / 32.90元
8.5 (28人?价)
Acompanion to the author's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this textbook examines...
??版 13.80 元起
?言?
Leonard Bloomfield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2-05-01 / 49.90元
9.0 (30人?价)
《?言?》: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Language and culture,Sapir conten...
言?行? : ?言哲??
John R. Searle / 外研社 / 2001-1 / 19.90元
(13人?价)
《?代?外?言?与?用?言?文?》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世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不?求,10月份便分?重印6000套。能在短短的几?月?...
??分析
Gillian Brown、George Yule / ??民 (??) / 外研社 / 2000-8-1 / 27.90元
8.4 (29人?价)
Disourse analysis' is a term which has come to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
??版 29.10 元起
朗文英?口?和???法
Biber, Douglas (EDT)、Stig Johansson、Geoffrey Leech、Susan Conrad、Edward Finegan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0-10 / 119.90元
(10人?价)
《朗文英?口?和???法》由英?的拜伯等人?著。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is a...
英???指南 : ?言?的分析方法
(英)利奇(Geoffrey N.Leech) / 秦秀白 ?? / 外?教研 / 2001-10 / 24.90元
9.4 (15人?价)
在????文??,我?在?方面下了功夫。 一方面,在???,我?求全,求新,求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我?不偏?一家之言,也不只收一家外?出版社之?。?言?与?用...
小?文体? : 英?小?的?言?入?
(英)利奇(Leech/G.N.)/(英)肖特(Short/M.H.)/申丹?? / 外?教?与研究出版社 / 2001-1 / 37.90元
8.5 (12人?价)
《小?文体?:英?小?的?言?入?》是《文?》中的一本,《?代?外?言?与?用?言?文?》首批54种自2000年9月?世以?,取得很大成功,首印5000套供...
功能?法??
??德 / 牛津大?出版社 / 2000-10 / 41.90元
8.6 (32人?价)
《功能?法??》是?代?外?言?与?用?言?文?中的一?,全??多方面介?功能?法。《功能?法??》?容丰富,?解深入?出,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