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0126insight002
着重人文、社会层面的香港电影,近年颇受当地观众欢迎且屡获金马奖肯定。参与其中的
香港高先电影创办人曾丽芬,也在投资制作、发行、宣传上施力耕耘。
曾丽芬是香港电影发行的女性先驱,引进各国电影之外,并投资《狂舞派》系列、《那夜
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幻爱》等港片,协助《一念无明》《十年》等
片国际发行,3年前更成立戏院,延伸经营触角,让电影梦想更完整。
耕耘香港影坛 曾丽芬(Winnie Tsang)
高先电影公司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重要经历:
2021年 成立高先电影院
2019年 获邀成为美国奥斯卡会员
2007年 投资《戏王之王》,开启后续投资《狂舞派》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点对点》《幻爱》等港片。
1998年 创办高先电影公司(Golden Scene Co. Ltd. )
1989年~1998年 出任泛亚影业总经理及嘉禾娱乐董事
无论杨德昌的《一一》或侯孝贤的《悲情城市》4K数位版,这些经典台湾片的香港发行商
都是高先电影。以引入高品质、多元化电影为特色的高先电影,在创办人曾丽芬掌舵下,
提供香港影迷各样的选择,同时支持独立电影,致力拓展港片海内外市场。她应邀担任金
马创投评审时接受本刊专访,分享入行40年的经历。
曾丽芬从嘉禾电影公司的祕书做起,因缘际会下,陆续负责电影买卖、发行及宣传等工作
,养成独到眼光、累积人脉与经验。1989年至1998年间,她出任嘉禾旗下的泛亚影业总经
理及嘉禾娱乐董事,见证香港电影盛世,也目睹黄金时代渐行渐远。
“我在嘉禾做的最后一部电影是1998年的《风云》,那年8月这部片开出港币4,000多万元
(约新台币1亿7,300万元)的好成绩,但9月公司因整体经营考量,决定裁撤我们这个部
门。当时公司还有9部中、英文电影要宣传,我就想,不如开公司与这批同事继续做。”
曾丽芬领军的高先电影因此成立。
当时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经济,新公司起步艰难。幸好1999年,曾丽芬购买的日本鬼片
《七夜怪谈》(港名《午夜凶铃》)在香港大卖港币3,100万元(约新台币1亿3,400万元
),为高先电影打稳根基。她笑说:“后来我发行妮可基嫚主演的《神鬼第六感》,还有
陈可辛监制的《见鬼》《三更》等,全是鬼片,票房也都不错,有人戏称我是‘鬼婆’。
”不过曾丽芬发行这些鬼片是因认同影片品质,《七夜怪谈》是看片后决定购买,《神鬼
第六感》也先看过剧本、知道导演与演员才引进。
偏好文艺类型电影的曾丽芬,选片通常先看导演,从导演历来作品判断新片可能的方向,
其次看剧本与演员。但她透露,有些名导不给剧本,像是伍迪艾伦,“可是他的电影我都
买,他也卖给我,凭借的是彼此多年的信任。”
2007年,曾丽芬首次投资港片《戏王之王》。当时香港市场低迷,该片监制钱小蕙与编导
陈庆嘉仍然留守,且出资筹拍展现诚意,未如许多香港影人般赴中国大陆发展。与两人熟
识的曾丽芬受喜剧题材吸引,大胆加入,可惜成绩不如预期。
港产片陷入谷底时期,曾丽芬仍持续投资、发行,并在2011年来台参加金马创投时,接触
到黄修平编导的《狂舞派》企划案。当时有片商愿意投资该片,但希望将这个具香港色彩
的热血歌舞片变成合拍片,并找中国大陆演员主演。曾丽芬听取简报与观赏相关影片后,
感动之余也替案子忧心,就告诉对方“回香港再谈”。
返港后,曾丽芬与黄修平见面,指出歌舞片在香港市场有限,不如找有舞蹈根底的新演员
,既能节省成本,也不必合拍,对方从善如流,影片以港币530万元(约新台币2,000万元
)拍摄完成。曾丽芬表示,投资拍片主要是想自己发行、宣传,全程参与更有保障。风格
清新的《狂舞派》于2013年上映,卖座达港币1,300万元(约新台币5,000万元),捧红女
主角颜卓灵,黄修平也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
《狂舞派》成功传为佳话,更确立高先电影力挺新生代香港影人的态度。之后包括《一念
无明》《十年》《沦落人》《幻爱》《缘路山旮旯》《正义回廊》等新锐作品,高先都参
与投资或发行,曾丽芬同时提供意见或协助找资金、演员。
近年香港地区每年约发行300部电影,港片约4、50部。而高先的年发行量20多部,港片约
3到5部,片量不算多,但多元且具代表性,新近上映的就有分别获金马影帝、影后的《富
都青年》与《小晓》,以及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坠恶真相》。
除了发行、投资电影,曾丽芬3年前将事业拓展至电影产业下游,耗资港币3,000万元(约
新台币1亿1,000万元)开设高先电影院。“早在高先电影十周年时,就许下心愿,想有自
己的戏院,因为起码可以让喜欢的电影放映久一点、也能提前在戏院放预告宣传。虽然有
些辛苦,但多一个据点。”戏院走精致文青风,4个厅总共仅280个位子,却常办活动,让
影人与影迷互动。
擅长宣传的曾丽芬,十几年前在香港开风气之先,配合电影上映安排导演或演员进戏院与
观众面对面,形成延续至今的“谢票文化”。此外,也规划经典电影数位修复版重映、导
演专题影展、主创映后QA等,吸引观众进戏院。
后疫情时代,OTT平台成观众新宠,电影发行与戏院经营备受冲击,去年香港戏院票房总
收入港币14亿元(约新台币56亿元),与疫情前的2019年逾港币19亿元(约新台币76亿元
)相比,下跌约25%,不过本土电影在《毒舌大状》《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等片力撑
下,尚能维持近2年“港片复兴”态势。
历经市场兴衰起伏,曾丽芬始终对电影怀抱热情,尤其是港片。问她投资发行港片的原则
,她强调:“一定要拍得好,即使不卖钱也OK,因为我就是想让观众看到优质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