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义选择离地:曾经的香港明星,已经成了他们昨天想要打倒的人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96/article/9553
作者 红眼 (香港风情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缓和,据闻台湾已逐步回复正常。香港虽然仍有零星确诊个案,但人心
惶恐的疫慌潮已退,市面人流渐多,政府部门复工,曾一度停业的戏院亦已重开。
不过,港台两地电影发行商都遇到同一问题,就是不少卖座大片早前都宣布延期,由于无
片可上,唯有推出仓底货填补档期。
而另一个新趋势,就是趁著院厅真空,重播旧片──将经典电影以高清制式重新放映。由
于电影已有其他管道可以观看,过去未必吸引到太多影迷购票入场,但如今市道低迷,商
业大片缺席多月,这些怀旧影迷就成为了救命稻草。
台北近期重映的旧作之中,就有 1987 年上映的《末代皇帝》,近一点的则有《羊男的迷
宫》(港译《魔间迷宫》)和《乐来越爱你》(港译《星声梦里人》),王家卫亦理所当
然不缺席,继《阿飞正传》修复版重映之后,近期还有《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至
于香港,旧作重映的话题之作,包括大友克洋的《亚基拉》、后末日科幻奇片《疯狂麦斯
:愤怒道》(港译《末日先锋:战甲飞车》),还有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
但很奇怪吧,形形式式的港产片,居然不是香港戏院这一波经典重映浪潮的主力。
一部片卖不卖座,政治成了关键
事实上,近期香港只有一间本地院线以“好想疯狂睇港产片”为重点宣传活动,片单以张
柏芝和陈奕迅于 2000 年主演的《十二夜》打头阵,其余则包括《风云:雄霸天下》、《
夏日的麽麽茶》、《东京攻略》等。其实上述电影都不是历年得奖名作,而且既无主题,
作品之间亦扯不上关系。港产片有那么多,为何其他院线无意仿效,或选定主题、放映更
有代表性的作品?
最大原因,可能是选不了。
在今日香港,要避重就轻选一部作品重映,而不引起观众反感,其实殊不容易。警匪片?
不了。中港合拍片?同样不了。谈谈情说说性的《志明与春娇》三部曲?余文乐与杨千嬅
今非昔比,还有导演彭浩翔都是形象鲜明的爱国护旗手,前几年爱过、看过的观众,如今
未必愿意再次入场。《古惑仔》系列经典重映又如何?同一原因,山鸡(陈小春)做过中
共政协,早已是红底背景人士。周星驰作品回顾展呢?坦白说,今日香港其实大家都颇为
抗拒周星驰与王晶的作品。去年的《新喜剧之王》电影本身拍得不错,但普遍香港人都觉
得是山寨货,怀念的仍然是那一年张柏芝主演的原版《喜剧之王》。不是每个艺人北上发
展之后都会被怀念,譬如张柏芝会,谢霆锋不会,陈伟霆也不会,这亦解释了为何今日的
重播之选会首推《十二夜》。
明星的政治取态及有关言论,今日足以推翻一部电影作品。譬如年初于香港上映、黄子华
自导自演的《乜代宗师》其实拍得一般,但由于黄子华过去有不少批评政府的言论,在反
修例社运情绪之下,坊间突然出现一片含泪看戏,不论质素、购票撑场的风气。与之相反
,去年上映的《花椒之味》整体品质较佳,甚至有份入围金像奖,但涉及中港合拍,主演
名单又包括了曾经公开批评年轻人参与示威扰乱社会的“深蓝”艺人钟镇涛,即使片商尽
量在电影海报上将他抹走,仅剩宣传片上的一个背影,电影仍被不少观众杯葛。
从创作、艺术角度来看,电影固然不应该考虑政治因素,但电影同时涉及娱乐消费,以及
本土情感认同,就是另一回事。近年香港人对明星的看法,已逐渐跟他们的政治光谱直接
挂钩。明星今日要选边站台,再难两全其美、吃尽香港大陆观众的两家茶礼。情况跟20多
年前的香港电影生态刚好相反,在那个年代,观众入场看戏几乎就是看明星。明星只有大
小美丑之分,却没有左右黄蓝之别,像《家有喜事》和《东成西就》这种群星联演作品,
可能是那个璀璨时期的最佳代表。
动辄得咎的明星艺人,往往选择不表态不发声
对熟悉港产片的观众,《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两片的花絮应该都不陌生。当年王家
卫集合张国荣、张学友、刘德华、梁家辉、梁朝伟、林青霞和张曼玉(还有传说中的王祖
贤)开拍《东邪西毒》,金庸名作改编,又有群星坐镇,完全看准观众入场口味,投资者
一度寄予厚望。但结果拍摄超支超时,为还片债,需要临时抽出时间,原班人马中途开拍
《东成西就》,填补贺岁片档期。
结果,快刀斩乱麻匆匆拍完就搬上银幕的《东成西就》仍然票房报捷,其“CP 值”更远
超劣评如潮的《东邪西毒》,足以证明在 90 年代,电影媒介作为纯娱乐产物的比重大于
一切,而明星的号召力就是一切。
明星曾是带动香港影业的一大关键。回想约 10 年前到台湾读书,当时不少台湾朋友都会
问,香港那么小,是不是经常会遇到明星?从前是真的有不少香港人喜欢“集邮”,将明
星合照视为个人珍藏,还有不少食肆会将老板与明星的合照挂在墙上,把明星当是活招牌
。但相信我,今日会做这种事情──觉得跟明星打过交道就感觉良好的香港人,通常都是
“深蓝”或者上了年纪。只有他们才会无时无刻不迷恋明星。
年轻人很早已不吃这一套,艺人明星在前面走过,都要视乎是哪一个明星,更不是人人都
会簇拥上前要求合照。(尤其如果你刚好在某些场合看到黄耀明、何韵诗等人,点头和握
手就好,要求合照是一件很糟糕的行为。)当“集邮”这回事变得廉价,今日可能是有史
以来香港明星最不值钱的年代。
以前是明星愈多愈有票房保证,但今日香港,明星太多有时会成为触犯众怒的负累。再者
,于政治纷乱,反共情绪高涨的时势,虽有本身已将发展重心移到大陆的艺人,急于表态
与香港割席,亦有艺人反政府立场明确,被列入黑名单,但其实,从去年至今,香港明星
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政治光谱隐晦。他们尽可能不表态、不发声,不想得罪任何一方
。
然而,反送中运动发酵到今日特区政府民望破产,中共强推《国安法》的境地,再没有这
种灰色(安全)地带。在时势动荡的香港,受众更不容忍明星的沉默或突然失踪,保持中
立都等于与民为敌,某程度上都是一种反向、激进的政治审查。但这股突然冒起的明星批
斗浪潮,其来有自,亦可谓踢爆了香港明星的集体丑态。
为了别人的事义愤填膺,自家的悲剧却不闻不问
最佳例子赤裸裸的就在眼前。正在香港即将实施《国安法》的紧张关头,美国亦爆发了非
裔男子遭警察压颈致死的警暴争议,群情激愤,全球关注。不少香港明星都在社交平台跟
风响应,张贴相关声援字句#BlackLivesMatter。然而,他们在香港正被批评为“离地正
义”──过去一年,香港亦有示威青年遭警察压颈骨折重伤,甚至近距离中枪等事件,但
今日声援美国的香港明星们,一整年间对香港社运不闻不问,只选择对地球另一端(一个
没有人民币的地方)显得特别正义、痛心疾首。
这种选择性的沉默与发声,源远流长三十年。回看1989年6月,整个大中华地区最团结、
最齐心地声讨天安门屠城事件的地方,就是香港。其时更是由一群香港演艺明星牵头,人
人穿着悼念 T 恤,唱歌筹款,踊跃表态仗义敢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当中
有些人已经过世,遗憾的是,更大部分的明星都仍然活着,成为了昨天想要打倒的人。留
下来情操未变的,好像不多了,黄耀明、叶德娴……屈指可数。明星会变暗,一刹那的光
辉并不代表永恒。历史证明,戏子无情,当年为六四呐喊吹哨的人,到头来都是投机主义
者。
而三十年之间的分别是,在某些环境之中,你可以尽情批评,为政治表态,而你知道自己
不会真正受到伤害,却可以换来道德光环,因此你不介意高调热情参与。但如果表态令你
丢失饭碗,毁了事业,你会衡量得失,情愿不闻不问,韬光养晦。
这个环境,以前殖民时期的香港有,今日遍地#BlackLivesMatter的美国有,但今日遍地
催泪弹和防暴警察的香港没有,就是民主。何其讽刺。本身有民主的地方才会有民主斗士
,没民主的地方,他们都变成了爱国人士。今日那些爱国慎言的明星,曾经叫得最响亮,
他们其实比谁都更懂得民主的可贵、民主是什么一回事,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
当“反专制人士”如今一一低头
戏院重开,很多港产片可能已经变了味,再看无益。我反而最希望戏院能够重播1989年香
港群星众志成城声援北京学运的《民主歌声献中华》。今日的香港电影再写不出那些振奋
人心的对白,再看不见明星脸上那么澎湃激愤的感情。“凡是中国人都不会向专制政权低
头!”这句铿锵而清晰的革命口号,如果你太年轻,你未必能够想像是出自今日亲共爱国
艺人的代表成龙。
当年同台发声,为民主与公义担任护旗手的人,到底还有什么明星?如果《民主歌声献中
华》有高清修复版,后世就可以逐一细数清楚。当年的画面,今日看来应该很震撼。
那年六四,不少香港歌手都为学运青年写过抗争歌,就跟今日香港一样,徬徨绝望之中,
但愿以歌声激励人心。较为冷门的一首歌,取名〈争气〉,歌词写道:“两眼看到的/我
怎么可说看不到/两耳听到的/我怎么可说没听到”,“此刻于此地/方知生共死/也要
凭双手争气”,言简意赅追求民主自由的讯息,放在当下香港,其实亦说中了许多走上街
头,不甘沉默的年轻人心声。
约一年之前,唱过这一首歌的明星却出席了撑警集会,为他曾经深切痛恨过的权贵站台。
有追随他半生的歌迷愤然剪碎珍藏黑胶唱片,将他的签名照片拿去喂狗。人面不知何处去
,他的名字叫谭咏麟。
假如没有成龙的电影,没有谭咏麟的音乐,过去香港确实就没那么精彩。但任何东西上面
都会有个日期,秋刀鱼会过期,罐头会过期。香港会,明星也会。
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那就丢了它吧。或者,你我曾经以为香港这个地方没那么快过
期,但其实是罐头上印着的官方年份欺骗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