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111-city-interview-stanley-fung/
做个中华民国人:香港演员冯淬帆的家国乌托邦
冯淬帆说,很多人只想跑到另外一个世界看,但你想找的乌托邦,其实是不存在的,哪里
都一样,就好好认命地活着吧。
特约撰稿人 李晏如 发自台北
冯淬帆:“香港人很多觉得我不合群,因为我跟他们实在每一方面都差很远。那个地方太
现实了,太没有灵魂。”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采访那天,71岁的冯淬帆穿着白布鞋和轻薄蓝色外套出现,胸口缝了一个小小的国旗。就
在前一天,10月31日,这个正式名称是“先总统蒋公诞辰纪念日”的国定假日,冯淬帆还
特别跑了一趟中正纪念堂,“就觉得只有我一个人都应该去鞠个躬,我就是这样的人。”
他顿了顿,又接着说:“很多认识几十年的朋友,可能都不太了解我,不懂为什么我对国
家这么有感情,我也讲不出所以然。”
不过冯淬帆口中的“国家”,究竟指向何方,颇有耐人寻味之处。1980至90年代曾是红遍
港台的喜剧明星,大部分的人都将冯淬帆视为香港演员,其实他已定居台湾30年。问他为
什么选择长留此地,他语气坚定地说:“因为我们中国人,唯一还保留最多中华文化的地
方就是台湾。”自称中华民国人,说到台湾人民时,又常常以“我们”代称,他不讳言深
蓝、反共、反台独的政治倾向,但又声明自己不是国民党员,也不会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信
仰。
撇开这些,现在的冯淬帆生活其实过得平淡简单,住在台北市郊的林口,因为忘了缴红单
要重考驾照,干脆不开车了,坐公共汽车坐了好些年,连司机都认识,饭厅咖啡馆也总是造访
那几间熟悉的店,不是不爱尝鲜,只是感觉不去对不起他们。他的家里装潢也简简单单,
收藏几根菸斗,一柜书,一些国徽纪念品,墙上一幅小字画简单写着:“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年轻的时候就比较乱七八糟啦。”冯淬帆说,那时爱泡酒吧,最常去的一家叫加州阳光,
在仁爱路上,很多演艺圈内的人都去那喝酒,店里有个很大的吧台,还能现场点歌,每天
都满满的没地方坐,那是台湾“最好的时候”。问他怀不怀念年轻时的酒吧盛况,冯淬帆
回答得很干脆。“一般吧!人年龄就是这样,到了一个时候,要嘛没有体能,要嘛心态会
变。现在你要我喝酒喝那么晚,我会觉得你神经病吗,我回家都好啦。”话中仍带着些微
的港式用语痕迹。
告别时代的荣景总是难的,冯淬帆坦言,自己也会怀念以前的台湾,“但那就是一个过程
啊,那过程已经过去了。很多人说我年轻时多风光,但我也不这么想。我从以前就不爱坐
包厢、住豪宅,也没想过一定要达到什么地位。因为不喜欢看人使用特权,你给我特权我
也不喜欢。我只希望我可以对电影和国家有点贡献,做个导演对得起自己。如果因为以前
过大明星生活,就要永远这样过,那你这人生也没什么嘛。”他说,仍是那个惯有的面无
表情,看不见同辈分演艺大老常见的教训、眷恋或喟叹。
冯淬帆喜欢抽菸,衣着简单朴素,总是菸不离手。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在香港的年轻时光
冯淬帆出生于1945年的广东,本名中有字有号,一个是兆靓,一个是河清。至于哪个是哪
个?他说:“哇恩哉耶。”(闽南语,意指“我也不知道”)家里他排行老么,上面有四
个姊姊,父母亲年轻时都是粤剧演员。出生没多久,就遇到国共内战,政府迁台。因为并
非公务员家庭,再加上地缘因素,六、七岁时他随着全家逃难到香港,开始他的“旅港”
求学生活。当时英式官校撇除中国近代史不教,共产党在香港也还没有办校,“我们念中
国学校,纯粹以中国历史为主。”冯淬帆表情认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认同我
的国家,从初中开始我就坚信我会到台湾来。”
因为香港粤剧没落,在他中学二年级那年,冯淬帆父亲决定独自回广州继续粤剧演员的生
涯,一家人只有每年寒暑回去看他。“那时候演员被定位为高级知识份子,因为艺文可以
影响老百姓的思想,我爸还领个东西叫名演员证,一般老百姓买不到的东西他都可以用工
业券买。”冯淬帆说,“那个年代,回去很恐怖的,共产党嘛,去派出所报户口,枪都拿
出来的,讲话也要特别小心。”那之后没过几年,大约文革发生前夕,冯淬帆父亲就被限
制出境,无法再回港探望家人。
“我在香港以反共的言论出名,共产党还办了三张大报用社论围攻我,说我冯淬帆反动反
人民,所以高中毕业后就没再见到父亲,连他哪一年过世我都不记得了。我就记得那天回
家,我妈说爸爸走了,我就说,啊,走了。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天上床想到,才会掉眼泪
。我也不是故意的,但我跟我爸好像就是有点疏离。”
因为跟四个姊姊岁数差距大,姊姊又嫁人离家得早,父亲回大陆后,几乎就剩下冯淬帆跟
母亲相依为命。毕业后的冯淬帆本来想读台湾的大学,但因家里经济无法支持,只好留在
香港先干活,希望赚点钱分担家计,让母亲不那么辛苦。
冯淬帆说,也许还是继承到父亲的血液,他念书时成绩最好的就是国文美术体育。初中演
话剧时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模仿表演,“那年代很流行西部片,我回家一定学被打死那个,
因为好演嘛,动作大,然后就被我妈骂。”一路在校演到高中毕业后,他转行到报社工作
写些短篇小说,但心里始终念的还是这一行。最后他千方百计托人找到当时在学校里当话
剧评审的长辈,刚好正逢电视开始普及的年代,终于找到一个业余话剧社,两周一次在电
视上演跑龙套的角色。
从此冯淬帆踏上演艺生涯,从黑白演到彩色,电视演到电影,小角色演到男配角。回祖国
的计划,就这样一直被搁置到1970年代,才因为一部古装武侠片的拍摄机会,终于来到台
湾。
冯淬帆每天都花不少时间坐在电脑前,他说,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写一部好剧本。摄:
Billy H.C. Kwok/端传媒
不存在的乌托邦
“那时候听很多人说国民党很烂,虽然我很向往,但还是做好了台湾应该比香港落后的心
理准备。”没想到一下飞机,冯淬帆吓了一跳。“原来我才落后,男生到处都穿得比我时
髦多了!”
“后来只要不拍戏的时间,我就想回台湾。”冯淬帆的演艺事业,至此也逐渐起飞,《五
福星》、《最佳损友》、《精装追女仔》等大量娱乐类型片,让他红遍港台,从此与众多
一线演员并列,还得到一个“幽默祖师”的称号。1986年,冯淬帆终于如愿以偿拿到台湾
身分证,只是还没来得及正式搬到台湾,1988年,冯淬帆的母亲过世了。
“我妈很晚才生我,虽然没有特别宠,但可以感觉到她很爱我。”冯淬帆说,母亲教育很
严厉,对他做人处事也要求很多,“小时候我妈一天到晚打我的,但我觉得肯定是我错啦
,不然她跟我有仇啊。”当他对母亲提及要离开从小长大发迹的香港,搬到台湾的计划时
,母亲也只是爽朗地说:没问题!回去吧!
会如何形容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冯淬帆想了半天,只说了一句“我敢说,我妈是一个
”伸出拇指,就哽咽讲不下去。
只身搬来台湾定居后,冯淬帆接的片子后期渐渐从港式喜剧转向“正戏”。他不只在媒体
前语出惊人透露从未喜欢过那些“闹剧”,也剖析自己性格不若银幕形象,其实孤僻又择
善固执,如果不喜欢一个人,连普通应酬都不要。“可能因为我是天蝎座,敢爱敢恨,只
有黑白没有中间那块灰的。”冯淬帆说自己早年就常跟香港的殖民警察起冲突,“到现在
都是,我在马路上看到一些很烂的人,就想去揍他!”说完又立刻补了句,“不过现在不
敢了,自己年纪大。”
他的家里装潢也简简单单,收藏几根菸斗,一柜书,一些国徽纪念品。摄:Billy H.C.
Kwok/端传媒
冯淬帆70年的人生,成长足迹遍及两岸三地,经历各种影像历史的更迭,也见证不少演艺
圈的起落。谈及占据他人生30年的香港和无厘头喜剧,他的批判最毫不留情。
“香港人很多觉得我不合群,因为我跟他们实在每一方面都差很远。那个地方太现实了,
太没有灵魂。”冯淬帆以最近出演的电影《老笠》为例,剧本将香港比喻成一个24小时的
便利超商,小小的,什么都有,但里面所有人都感觉受困。“香港人就是这样,好大的焦
虑和不满,很多事只看到表面。我以前演的那些片子也是,都是在表面胡闹。电影用来反
映人生,人生其实是很好笑的,但你故意那样做,根本不像人,还不如看卡通。”
然而不只香港,在冯淬帆眼中,中国大陆人文素养普遍不足,台湾近年的局势变化也难免
令他失望,“全世界都在往不好的地方变。”冯淬帆说,若以影视作品为例,他观察到近
年无论中港台三地,很多电影不是停留在某个年代不动,不然就是素材愈来愈本土单一,
到了别的地方就容易看不懂,不像早年片子到了异地仍能卖座。部分主打科技特效的动作
片,虽然商业价值成立但又欠缺内涵。
冯淬帆说,自己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写一部好剧本,主题可能会放在描写当代人对现实的不
满、逃避,和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只想跑到另外一个世界看,但你想找的乌托邦,
其实是不存在的,哪里都一样,就好好认命地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