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816 (♥七瀬丸的灰太狼♥)》之铭言:
: 小妹繁星计划上大学的啦
: 面试仔来说说
: 教授真的会看你的学习历程再面试?
: 不可能吧?一天面试那么多人欸
: 卦?
身为教改后前三届的白老鼠/但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既得利益者,
加上这几年我也担任过几次学习历程的面试官,想从自己的观察角度,聊聊这件事。
整体来说,每间学校在招生时大致会分为两个部分:书审 + 面试。
书审主要是看学生上传的学习历程档案,其实大多数学校都有一套“标准化”
的评分指引(如图所示)https://ibb.co/YFvyX1s8
所以没有大家想像的“老师心情好就多给几分”这种事。
我们会根据几个项目来评分,比如:
1. 有没有展现“找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观察”的能力?
2. 是否能提出具体的论证逻辑与财务分析方法?
3. 有没有进一步结合资料,做出投资组合的策略推演?
但说实在的,很多人的学习历程真的长得都很像,多数学生的做出来的差异不大,我大多
会给中间值的分数,只有真的很突出或比较极端的个案才会给高或低。
可能是做了同一个老师指导的专题,写了差不多的结论报告,甚至看得出来用 ChatGPT
或 Google 补了一些名词解释,我目前执业还在初期,看不太出来代写这回事。
但说实话... 我自己其实没那么喜欢做书审,一年要审 150~170 份资料的情况下,真的
很容易审到资讯麻痺。
相较之下,我非常喜欢面试。可能是我本来就爱聊天、又对人很好奇(笑)
虽然面试要吃掉整整两天假日,但我从来不觉得浪费时间。
反而在对谈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让人眼睛一亮的学生:
有的思考很有逻辑,讲起自己做的专题时眼睛会发光;
有的虽然还不成熟,但能诚实面对自己的困惑,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
然后我想顺便讲一件事:
真的不要以为学习历程只要花钱请人包装,就一定录取机率比较高,没这回事。
试着换个角度想:
你以后要申请出国念硕士、或是找工作,不也都要交履历、作品集? 除了设计或艺术相
关科系,可能会有补习班或业者帮忙“做作品”,但我真的没听过哪个医师、律师、工程
师,是靠花大钱改履历而录取的,就算有也是极为少数吧。
另外也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件事:
考试分数是系统化判断标准最直接的方式没错,但我们实际在用人时,是不是还是以面试
为主?
因为工作上除了硬知识之外,还有很多软实力是考不出来的,像是沟通能力、
协作能力、临场反应、是否跟团队合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真正在意的部分。
(好啦,我知道很多软件工程师真的就是刷 LeetCode,但这种产业特例我们先放一边^
我知道学习历程制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调整,但现在有越来越多国高中的体制内学校,开
始推动多元课程, 像是程式教育、历史探究、外语实作……内容都比以前更丰富。
在社会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用“过去的标准”来判断“现在的学生”, 可能
真的不太合时宜了。
这是我身为白老鼠、也当过面试官的一点观察,
希望能提供不同的角度让大家思考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