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看你说:儿子啊
你女儿看妳说:爸爸啊
结果他们两个吵起来
妈:他是儿子啊
孩:他明明是爸爸
你受不了说:我不能同时是爸爸跟儿子吗?
事实上还真的不能
因为对妈妈而言 你就是龟儿子
就算她心里清楚你已经无套中出过一个89妹
看着你本人 也不会变她老子
反过来也一样 女儿看你的死秃头 你也不会变死小孩
你会因为她们两人的角度不同 成为不一样的角色
波粒二元不是两个都是 更不是两个都不是
而是你妈看是一种 女儿看你是另一种
会因为观察方式的不同而不一样
光速的例子
你干一个89妹10次 乃至她跟别人干上百万次
都不重要
只能知道你的洨跟89妹的月经结合就是你的孩子
如果是别人的洨 就不是你的
至于孩子的爸是人是狗是猩猩你就不知道了
毕竟你没有看着她被干上百万次
小孩也不是你的事情 你也不会养
光在本宇宙是29万多 如果它不是29万多
那就不是本宇宙的事情 至于别的与宇宙光多快你不知道
怎么假设都不确定
因为你也没有看到或根本看不到
以上
※ 引述《mimi1020b (王一博物馆)》之铭言:
: 1670s 牛顿:光是粒子!
: 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直线运动的小颗粒构成,能解释反射、折射。他认
: 为粒子进入稠密介质时速度变快,导致折射角变小。当时因牛顿声望太高,让粒子说占上
: 风。
: 1690年 惠更斯:不对,光应该是波!
: 惠更斯主张光像水波一样,是一种在空气或“以太”中传播的波动。他能用波动理论解释
: 光的折射与绕射,但由于当时观测能力不足,波动说证据不如粒子说强,暂时退居二线。
: 1801年 杨氏双缝实验:光会干涉,是波!
: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让光穿过两条细缝,发现在墙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种
: 现象只有波才会有,强力支持光是波动,动摇了牛顿粒子说的地位。
: 1865年 马克士威:光其实是电磁波!
: 苏格兰物理学家马克士威发展电磁理论,推导出电磁波方程式,并预测光就是一种横向的
: 电磁波。这让“光是波”的理论不只是现象描述,更有数学和物理基础。
: 1887年 赫兹观察到光电效应:奇怪,波解释不了!
: 赫兹发现,紫外线照射金属表面会释放出电子,但现象怪异:光的频率越高,电子能量越
: 大,跟波的“强度”无关,这让当时的波动说无法完全解释。
: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光是量子粒子!
: 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时提出“光是由一颗颗光子组成的”,每颗光子带有固定能量(E
: = hf)。这成功解释为何只有高频光能释放电子,让“光的粒子性”再次被接受。他因此
: 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 1923年 康普顿散射:光有动量,真的像粒子!
: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现,X光撞击电子后会弹开、波长变长,这就像两颗台球一样,表
: 示光真的具有动量,是粒子的行为,提供粒子性的又一实验证据。
: 1927年 戴维森-革末实验:连电子也会干涉!
: 这次实验让电子通过晶体后,竟然产生像光一样的干涉图样,证明粒子(如电子)也具有
: 波动性,从而引出“波粒二象性”这个革命性的量子观念:光与物质都同时具有波与粒的
: 特性。
: 1980年代以后 单光子双缝实验:一颗光子自己也会干涉自己?
: 科学家发展技术,能一次只放出一颗光子进入双缝,结果长时间下来仍出现干涉图样!这
: 意味着单一光子也具有波动性,如同同时穿过两条缝并与自己干涉。
: 1978年提出 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测量方式影响结果?
: 物理学家惠勒设计思想实验,后来被实际实现:当你“选择是否观察”光子通过双缝的过
: 程,会影响它呈现粒子性或波动性。甚至可以在光子已经通过双缝之后再决定,结果竟然
: 仍受影响,颠覆传统因果概念。
: 有没有光历经 10次大实验 乃至 上百万次实验
: 只能知道他最快极限就是29万多接近30万 但根本没办法突破30万点1
: 有没有光到底是波 还是粒子
: 连科学家都傻地分不清楚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