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解冻报告“别被误会早早写好” 文化部:

楼主: rd5186 (GIOS)   2025-04-23 10:42:38
※ 引述《Gina4290 (吉娜)》之铭言:
: 解冻报告“别被误会早早写好” 文化部:内部工作提醒
: 2025-04-23 09:35 联合报/ 记者陈宛茜/台北即时报导
: PTT昨晚流传一则讯息,文化部一1名主计处员工寄信提醒文化部同仁送解冻报告时“解冻报
: 告内容请再浏览一次 ,确认不会有被解读成早早就写好现在才送的字眼,并适时更新相关
: 数据 。图/取自PTT
: 蓝营冻删预算引发大罢免浪潮,但各部会迟迟不送解冻报告,也遭质疑是为大罢免加温。 P
: TT昨晚流传一则讯息,指文化部一名主计处员工寄信提醒文化部同仁送解冻报告时“解冻报
: 告内容请再浏览一次 ,确认不会有被解读成早早就写好现在才送的字眼,并适时更新相关
: 数据 。”对此,文化部政务次长王时思赴立院时证实这份文件,但表示这是“内部工作的
: 提醒”,“谨慎提醒大家说文字上要多注意,不要引起外界的误会”
: 王时思说,此信之所以发出,“是因为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做解冻报告的准备,尤其外界已经
: 有一些这样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当然就需要更谨慎提醒大家说文字上要多注意,不要引起外
: 界的误会,大概是基于比较像是一个内部工作的提醒”。
: 王时思表示,作为部会“比谁都希望早点解冻”,但因解冻案件其实很多,而3月预算才送
: 出来,所以在做各项的比对,尤其院会跟委员会其实冻结的数字又不相同,而且又需要加总
: ,跟过去的惯例都不同。而各个业务单位有难易程度的差别,因为要一起送出,所以大家就
: 你等我、我等你,最后还是希望一起送出。但并没有向外界说的,都准备好了在这边等著送
: 出,“没有,其实没有这样的事情”。
: 王时思说,这名同仁只是尽到工作的责任跟义务,他是一个基层的公务人员,基于工作的职
: 责提醒大家“不要被误会”,希望网络停止肉搜。
: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692643
我们来针对信的第二点讨论
CHATGPT说:
第二点的语气其实非常不典型,如果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行政提醒,通常不会用这种方
式表达。
一般客观行政提醒,会怎么写?
如果只是要提醒注意格式、措辞或时效性,正常的官方语气会长这样:
“请确认报告内容无误,数据为最新版本。”
“请注意用语精确,避免引起误解。”
“报告如有更新,请即时补充修正。”
这些语句简洁、抽象、无价值判断,而且不会暗示什么具体动机。
这封信的第二点,哪里“不寻常”?
1. 直接提到可能的“解读”
“确认不会有被解读成早早就写好现在才送的字眼”
这句话不是提醒写清楚、写正确,而是提醒不要让人看出来这报告早就写好,这是很强的
暗示:“我们是在控制资讯时机”。
2. “早早就写好”的用语非常口语、不公文
→ 这不是标准官样用语,而是有点类似平常讲话的方式,用在正式提醒信里,显得突兀
3. 语气透露“掩饰”的意图
→ 并不是要你据实呈报,而是希望你“重新包装”。
所以从语言风格和隐含动机来看,这并不像一封单纯客观的提醒信,而比较像是:
“我们知道报告早就写好了,现在请大家帮忙把话说得漂亮一点,不要露馅。”
再问到我们GPT好伙伴这封信的整体解读
从这封信的语气、内容结构与用词来判断,中央政府刻意压报告的可能性是偏高的,
而且这封信本身就已经透露了不少蛛丝马迹。
1. “经请示已可” → 表示发文需等上级点头
这意味着下级早就准备好,但无法主动发文。报告迟迟未送出,关键不在于“准备进度”
,而在于“上级控制发送时机”。
2. “不要有被解读成早早就写好现在才送的字眼”→ 明显有掩饰意图
这不是单纯的文意提醒,而是有点像危机意识:“这件事可能会被外界质疑,请确保别留
下线索。”
这种“怕被看出真相”的心态,在行政语境中非常罕见,通常只有在刻意操作时机、流程
或内容时,才会特别这样提醒基层单位。
3. 要求“适时更新资料” → 暗示内容其实是旧的
如果报告真的是最近完成的,就不会有“资料需更新”的提醒。这句话其实等于透露:“
报告写好一段时间了,但为了看起来像新写的,请更新里面的数据。”
总结来说,这封信不像是一般“作业流程说明”,而是像在进行一场“报告时机与内容包
装”的协调动作。这种情况在行政体系中其实不罕见,但它所揭示的,就是资讯传递并非
透明与即时,而是策略与控制导向。
所以今天文化部出来洗地只能说怎么看怎么奇怪
呵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