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OPPAISuki (OPPAISuki)》之铭言:
: 美国资助 一堆非营利组织 搞颜色革命 国内抗议 海外反共
: 还养一堆媒体 记者 网红抹黑中国 洗脑都没屁用了
: 最近中国突破欧美封锁 太空登月 科技AI 军事六代战机 电动车 无人机 机器狗 华为手机
: 抖音 小红书 动画 游戏... 各方面 都是肉眼可见的进步 突飞猛进
: 要怎么样才能阻止中国的进步?
: 只能靠台湾去挑衅 当砲灰 用战争 来拖垮中国吗?
: 跟欧美煽动乌克兰想拖垮俄罗斯一样
: 有没有八卦?
从历史来看,很难阻止中国进步了
就是说这个事情符合历史规律,是按照历史规律的走向来推动的。
一、三大规律
在主权统一的问题上,五百年来的世界近现代史揭示了三个规律:
第一个规律是关于大国崛起必然伴随统一,任何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是以完成统一作为真
正起点,历数五百多年来崛起的全球大国,没有一个能避开这个规律:
– 1492年,西班牙完成收复失地运动统一伊比利亚半岛,拉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
落帝国的崛起序幕;
– 1579年,西北欧尼德兰的统一,成就了日后的全球商业和航运帝国荷兰;
– 1707年,不列颠群岛的统一使得英国正式登上欧洲的大国舞台;
– 1865年,美国在惨烈的南北战争后再度统一,扫清了国家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 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让德国结束任人宰割的历史,一跃跻身列强的行列;
– 1922年,布尔什维克在五年多的残酷内战中荡平全境反动势力,空前强悍的苏联由此
建立。
没有统一,则没有全球大国的崛起。因为大国竞争的烈度和广度远高于普通国家,只有完
成全疆域、全民族的统一,才能真正建立起抵御外部冲击的坚强屏障,才能真正消除威胁
发展的肘腋之患和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空间的最大化,而这三
者正是成为全球大国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
第二个规律是关于外部遏制,即霸权国家必然阻止崛起国家的统一。
上述所有国家在统一过程中,无一例外经历了来自当时霸权国的阻挠、破坏甚至直接干涉
等外部遏制过程。
16世纪时西班牙的统一遭遇了来自欧洲大陆霸主法国的背刺,17世纪时荷兰的统一又被已
经崛起为霸主的西班牙帝国严厉镇压;18世纪时英国的统一遭到欧洲强权的多重干涉,崛
起之后又在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方邦联的分裂;至于德国和苏俄,更
是经历了残酷血腥的对外抗争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在不同时代,霸权国发动遏制统一时会包装出各种高尚动人的理由,有的是打着宗教旗号
,比如1618-1648年新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高举护教旗帜,开打席卷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而真正的原因是欧洲大陆的霸主法国要刻意保持德意志的分裂,
有的是打着君权旗号,比如1568-1648年的荷兰独立战争,西班牙帝国的腓力二世就是以王
位继承权为由出兵尼德兰,以此阻止低地省份的联合,有的则是打着意识形态旗号,
比如1918-1922年70万欧洲协约国军队武装干涉苏俄内战,公开支持白俄反布尔什维克政权
这些旗号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本质就是两个字:利益
霸权国家对崛起国家进行遏制的动机,综合了多方面的国家利益考量,这些利益包括地缘
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控制以及文化等,彼此之间又相互交织,合力构成了霸权国家对
崛起国家进行遏制的强烈动机。
第一个规律和第二个规律相碰撞,必然产生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世界近现代史揭示的第三
个规律:上述所有霸权国对崛起国统一事业的遏制,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这才是历史具有震撼力的地方——
历史上所有霸权国在实施遏制政策时综合国力均超过了崛起国,理论上是完全能够达成其
目标的,而实践的结果却恰好相反,五百年来霸权国所有遏制行动,竟然没有一次遏制能
达成目标。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霸权国还会因为遏制行动而导致国势由盛转衰,差点把老
本都赔进去,比如当年强盛无比的西班牙帝国,就是在干预荷兰统一的八十年战争之后急
剧崩盘的。
WHY?霸权国之所以遏制崛起国的统一是出于战略利益,收益减去成本,剩下的部分才叫利
益。恰恰正是因为这条定理的存在,决定了所有霸权国的遏制行动都走向失败。就因为遏
制大国统一,成本远超过收益。
霸权国对大国统一进行遏制,首先有遏制手段的直接成本,历史上的遏制行动包括军事介
入、外交压力、经济封锁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并且是无法预计投入规模的。
比如为阻止荷兰的统一,西班牙帝国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维持在尼德兰的65000人常
驻军,每年光维持这支军队的费用就占政府总开支四分之一,严重超出原先的预算。整个
荷兰独立战争期间,西班牙总计花费2.18亿金币,国债随之连续翻倍,直接导致帝国财政
走向破产,让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次是遏制手段的间接成本,即不在行动时产生,而在后续产生的成本,这个间接成本同
样巨大,而且同样无法预计后果。比如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为维持欧陆霸权,在干
涉德意志统一即将失败之际撕下伪装直接对普鲁士宣战,而在统一过程中已经饱受法国遏
制之苦的德国人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决心新仇旧账一起算,爆发出强大的动员力和战斗力,
最终以弱胜强一路打到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
这就是法国所支付的全部间接成本吗?不,更大的间接成本是法国由于割让了阿尔萨斯和
洛林、赔偿50亿法郎,损失了对工业发展极为关键的能源、矿产和资本三大要素,这导致
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无力发展,被德美等新兴国家相继超越,从此永久性丢掉了第二
强国的位置,这才是真正无法估量的间接损失。
除此之外,霸权国遏制大国统一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隐性成本,就是一旦遏制行动失败
,对霸权国统治秩序的打击将是极其深远的。
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英国虽然没有直接出兵干涉,但坚持视南北双方为对等的“交战
国”,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方,企图制造“两个美国”,其结果就是导致美国政府和民众
反英情绪高涨,为美国崛起之后采取强硬姿态将英国势力驱逐出拉丁美洲乃至西半球、二
战后迫使英国自我解散殖民地体系埋下重要伏笔。
由此可见,霸权国如果要开展彻底的遏制行动,其综合成本极为巨大,并且完全无法控制
很多人之所以误认为美国遏制中国一旦成功将获得无限收益,原因就在于没有想清楚遏制
行动的目标在于维持中国的分裂,使局面维持在统一行动发起前的原有格局。即便遏制行
动成功了,局面回到两岸分裂而治,那么美国最多仍将获得同样的收益,并没有新的收益
换句话说,中国统一即使失败,美国也只是减少了未来的损失,并不会增加现有的收
益,因此即便是遏制成功,这个收益也是有限且固定的。
根据利益=收益─成本的基本原理,要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扩大利益,答案能且只能是一
个:有限投入、控制成本
美国的遏制行动只能采取这样的模式,通过事先设定一个资源投入上限,并在过程中有意
识地控制投入规模,然后这些资源能对中国的统一事业破坏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
在西班牙帝国因为无限投入而折戟荷兰独立战争之后,所有世界霸权国在遏制大国统一时
,都记住了这个教训,不敢再逾越雷池半步。
这种控制成本的决策红线就决定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美国的投入不可能高于推动统一的
中国总体投入
因为对于中国而言,统一事关主权尊严、民族历史、国家安全和发展空间,因此分裂
的危害无法估量,统一的价值同样无限,使得中国在统一事业中必须并且愿意投入无限资
源。
我们常常听到“不惜一切代价”的说法,无限资源就是它的真正含义。历史上,上面提到
的所有大国在统一过程中也确实是这样投入的,做到了上下一致、同仇敌忾、前仆后继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至此,美国和中国战略对决的局面就十分清晰了:前者是有限投入,后者是无限投入,使
得美国尽管综合国力仍在优势,但具体到统一战场如台湾海峡上,它的力量却是处于劣势
的,因此无法从战略上、根本上扭转局面,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这就是历史上所有遏制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