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当中共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将联合国军从北韩北部驱赶回南方时,美国面临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将战争升级,还是接受战场上的僵局?据传,当时的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曾向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议采取极端手段——以核武器打击中国,从而彻底改变战局。然而,杜鲁门拒绝了这一建议,并在不久后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
从军事角度来看,当时的中国既无核武技术,也无长程导弹,更缺乏足以挑战美国的空军力量。如果美国选择动用核武器,理论上要摧毁中共政权并非难事。然而,历史并无假设,杜鲁门的决策意味着美军最终付出了五万多条生命的代价,战争则以停战协定告终,而非彻底的胜利。
更值得玩味的是苏联的角色。当时的莫斯科虽然支持北京,但在地缘政治上亦有自身盘算,尤其对中国东北地区抱有浓厚兴趣。如果美国选择核打击,斯大林是选择直接干预,还是静观其变、伺机而动?考虑到二战后苏联曾与美国联手瓜分朝鲜半岛,后者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换言之,美国若采取更强硬的手段,苏联或许不会出手阻止,甚至可能在事后谋取战略利益。
那么,杜鲁门为何选择克制?是出于道德考量,还是对核战升级的忧虑?亦或是他低估了中国的战争决心?这场历史决策的细节已随时间流逝而模糊,但结果却深远影响了东亚格局。今天回望,当时杜的选择究竟是明智的克制,还是错失的战略机遇呢?有没有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