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啊,因为起诉之后才是检辩攻防的重点啊,
通常涉及重罪的案件,尤其是主谋,在侦查阶段因为不清楚检察官手上握有何种证据,
所以大部分的策略都是否认犯罪,
像柯文哲这件,行贿的跟收贿的都否认犯罪,
但是又有相关的人证跟物证可以佐证有收贿的情形,
这时候为了避免否认犯罪的共犯,在起诉之后透过阅卷,得知其他证人的说法或物证的内
容后,互相勾串讨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因此有在起诉之后继续羁押的必要。
至于有人说为什么郑文灿就没有被羁押,
这是因为郑文灿虽然否认有收贿,但行贿的人已经承认犯罪了,
这时候就会认为没有羁押原因,或有羁押原但他没有羁押必要,
另外要了解的是,羁押本身虽然会造成人身自由的限制,但羁押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
保全诉讼程序顺利进行,或避免发现真实遭妨碍的强制处分,所以羁押不等于有罪,也不
是一种惩罚,所以不需要把羁押程序污名化。
※ 引述《deathbead (小艾)》之铭言:
: 我有个朋友拉
: 他好像有犯罪被抓了
: 被检查官押了四个月找证据
: 但后来好不容易起诉了
: 我印象中
: 起诉就是检查官已经找好证据
: 准备上法院判他有罪
: 但不知道为什么
: 检查官说他还是需要羁押
: 因为怕他出去外面串供
: 可是
: 证据不是都有了吗?
: 检查官也说证据非常完备
: 那为什么检查官还会怕我朋友出来串供啊?
: 是因为还没问完吗?
: 可是没问完为什么要起诉?
: 有法学专家帮我解答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