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说好了 例如麦芽糊精 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一般仍多数以为只是各种添加物之一 而不知其中自然界产生的也有
但我们在喝东西的口感 又是另一种真实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说 : 这饮料感觉麦芽糊精好像比较多?
你觉得他是能精确尝到麦芽糊精吗?
也许他只是意指添加物比较多 并不是真正在说麦芽糊多
像这类误用的情况满多的
(好像WC 也有阵子被说不是用来指厕所? 说很多人误用了? 还不是照用?)
这“小”也是这样
很多乡下小孩根本没被教过 那是什么东西?
就是语言的直觉上 先学来用了
我小学时候跟四五个某群(最大的只有国中生)在看大人的书刊或影片
之后...他们只会说“白酱糊”(发音:北国阿)
很多人根本没被父母教育过 那个是“小”
可是长大了 就很多外省人都在误会
你以为小孩子? 会精确到? 每个词都一定先理解? 那是什么意思吗?
那是你自己过度精确的病
又例如常见的地名“xx湖” 我们用久了也知道: 那里根本没有湖泊!
只是习惯上就是“大概的”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但并不会精确到~完全详细知道意思?
临时想到另一个不相干的例子
南投水里集集那一带 早期汉人是霸占人家土地 原地主是原住民
后来改用承租方式缓冲
地主来收租金 收了几百年之后 (日本退驾) 民国初年 这个习惯还在
但是到了民国中后期 有些汉人的小孩...凭他们印象中的记忆 却说出:
这些山胞番人? 怎么像乞丐一样?
在某些节日 会来他们村里? 到处索取东西? 又大吃大喝回去?
(已忘了这典故的某些keyword了)
但是经过某些民俗学者考证 是真有早期契约 他们有这习俗的!
你对某些习俗的不理解 而且你在小孩时期又有印象?
长大了 误以为那些人是乞丐? 实际上人家是大地主!
刚又搜了一下好像叫“捡年糕”? 不是很确定
10年前好像是搜寻过捡丁钱吧 才意外路过某些民俗考证的文(PDF)
不然台语有在讲卵子或子宫吗? 搞不好对岸一堆民族方言 也都还没有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