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30年最大医院护理师出走潮

楼主: August2006 (加油!!)   2024-12-20 11:09:18
30年最大医院护理师出走潮──病房关床、手术限时、急诊打结,动摇国本的护理荒
文字/王芊凌、黄浩珉
摄影/杨子磊、郑宇辰、余志伟
设计/江世民
数据分析/简毅慧;共同采访、核稿/杨惠君;责任编辑/黄钰婷
Data Reporter报导者
疫情解封后出现全球护理荒,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警讯指出,已达紧急公卫事件。
台湾,外有国际竞争的人力外流效应、内有长年累积的低薪与过劳压力,尽管这两年各医
院连年调薪,台北荣总提供低房租的租屋福利、奇美医院推行“准时下班运动”、土城医
院和彰化基督教医院安排各种纾压休闲活动,企图提升“幸福感”,但全台护理师人力仍
未回升。中华民国护理师护士公会全国联合会前理事长高靖秋直言,她40年护理师职涯中
经历过三波护理师离职潮:第一次是1989年股市上万点,没人想做护理师;第二次在2011
年,因低薪资、超时工作,90%医院招募护理人力困难;第三次就是这次COVID-19疫情后
,“也是30年流失最严重的一次。”
《报导者》以研究数据及现场采访护理师出走的影响层面,分析哪个层级的医疗院所最受
影响?哪些医院和年龄段的护理师最难留下?也找出自医院离职的护理师流向,检讨政策
面是否落在痛点上,以及台湾护理人力在救急之外,如何能有更长远规画。
“护理师荒”影响下的医疗现场
医界以“得护理者得天下”描述现在的惨况。这一波护理师大离职潮中,照护急重症的医
院流失最惨痛。各医院无所不用其极,以各诱因吸引白衣天使留任:长庚、荣总、新光、
台安等院,这两年连续祭出调薪机制;台北荣总斥资近20亿元新盖医护宿舍大楼,月租只
要1,000元;万芳医院有医师因骂护理师,而遭到院长开除。但“幸福来得太晚”,各院
整体“留人”成效最好的也仅“止跌”、难以“回升”。
随着每年度护理科系的毕业生累加,护理师领证人数从2014年约24万成长至2023年约31万
人,但执业率皆仅6成,每家医院缺口不减反增。卫福部资料显示,2023年疫情后护理师
离职率为12.61%、空缺率为9.05%,双双创近10年新高。
面对流失的人力,中华民国护理师护士公会全国联合会(简称“护理师公会全联会”)前
理事长、万芳医院副院长高靖秋认为,目前可能还不是最坏的时刻,“少子化加上产业环
境没有改善,人力是回不来了,人力缺乏可能会变常态。”
医疗文化往往以医师为导向,但医疗运作真正的马达其实是护理师。没有护理师、病房开
不了床;没有护理师、手术室无法开刀;没有护理师、门诊不能加号。而这波巨大的护理
师离职潮,已造成台湾健保开办后最严峻的医疗服务限缩。
现场1:开刀房限时,延迟下刀要记点
“Osteotome(骨凿),”医师才一开口,刷手护理师不假思索递出器械,彼此除靠声音
沟通,只剩下双眼。他们头戴布帽、绑带式口罩、身着绿色手术服,动作干净俐落、默契
极佳,5、6名医护围着病人进行一连串绑线、剪线、缝合、分离组织,这是手术室日常。
嘉义基督教医院(简称嘉基)脊椎科主任赵麟宇深吸口气,终于完成手术最后步骤,确认
病人状况后交由住院医师缝合。他看了一下手表,心想必须赶在下午5点前接连完成3台刀
,没有休息,立即准备下一台手术。
之所以如此紧凑,就是怕手术时间超过傍晚5点,护理师们要下班,超过5点后每一小时医
师会被记上一点,记满8点就会被取消一天开刀日,医师得用自己休假日停刀“偿还”。
据了解,已有小儿骨科医师因开刀时间延长,被记点、取消开刀日。对于外科、骨科医师
来说,没有手术日就像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人感叹:“没有刀开,外科医师还有生涯吗?
”赵麟宇也忧心,这是变相减少手术、强制休假,这种制度持续下去,未来病人找不到医
师,医师找不到病人,年轻医师可能就会离开。
限缩开刀时间主因在于,嘉基麻醉护理师在今年(2024)过年后6人退休、8人离职,近来
补进3人;麻醉科医师也有5人离职。“我们麻醉专科护理师人力不足,外科医师被限缩一
个星期只能有一天开刀日,”赵麟宇无奈地说,严格控管手术时间就是为了保护留下来的
护理师,避免过劳、加班,“虽然积极培养新进护理师接棒,但一位专业手术室护理师需
要2、3年时间养成,现阶段仍无法补足人力。”
不单嘉基,不少医疗院所也有“过午不开刀”内规,连急诊手术也受到冲击。赵麟宇解释
,急诊刀依严重度分为A、B、C级,脑中风属于A级最危急,应在两个小时内手术,若没有
安排进两小时,便会与其他危急度较不高的B、C级一起安排手术时间,患者得延后开刀。
此外,常规门诊手术时间也被压缩,以脊椎感染为例,“患者大概得排3到4周才能手术,
若骨髓内有细菌,延迟开刀恐怕会延长病人失能时间。”赵麟宇最不乐见医疗品质下降,
但人力不足问题已直接威胁病人安全,宛如隐形未爆弹,且人力匮乏的问题不只在手术室
,连带急诊、病房也出现新困境。
现场2:医中连两年“降载”,关床率估计达3成以上
新北市立土城医院急诊柜台贴出“急诊室严重壅塞”告示,待床天数3到5天起跳,候诊室
排满等待病患。土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薛承君数月操劳下,整个人瘦了10公斤、身体荨
麻疹狂发作。他感叹这次壅塞的危机前所未见,“看不到新的人力在哪里,这是一场看不
到尽头的急诊塞床,”关键因素仍是护理师不足导致病房关床,急诊病人没有办法收住院

“明明有空病房,为什么不能收住院?”台安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韩昌旺说,最近经常面
对家属这样的质疑,他只能耐心解释:“即便有病床、也没有人(护理师)能照顾你。”
“关床潮”已是各医院公开的祕密,去年疫情刚结束时,媒体报导指出大型医院平均关床
8~10%。如今情况仍持续恶化,立委陈菁徽曾在国是论坛中指出,从医界内部提出的报表
来看,全国最大的22家医学中心级医院,向卫福部申报健保的床位只占了床位的92%。
实际的数字有可能更难看。有医院透露,很多医院以“病房装修”、“把双人房变单人房
”等各种手段变相减床。韩昌旺透露,今年医院评鉴严格要求护病比,医院不能像以前偷
偷超额收病患,听闻不少医院又要关床20%。
这等于连两年,各大医学中心保守关了30%的病床。然而卫福部护理及健康照护司长蔡淑
凤年中受访时,被问及医院关床还信誓旦旦说“不可能”,更反问“关床的医院是哪几家
?”
高靖秋直言,“哪家医院会主动跟辖区卫生局通报?医院不讲关床,只会讲说‘降载’,
等到招募足够的护理师,就可重新开床。”只是在床位重新开启前,医院会因关床收入降
低,没有收益帮护理师加薪,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她认为,“政府应该先补助护理师让
人不要走,加上其他措施让护理师愿意回来。当医院开床让收入增加,才能好好处理加薪
问题。”
哪些护理师最难留下?从医院离职后去哪了?
新鲜人最难留,三分之一新护理师留不住
分析护理师出走潮发现,新进护理师“失血”情况最严重。护理师公会全联会副理事长、
台大医院护理部前副主任林绣珠曾负责台大医院2,600多位护理师人力控管,她观察,“
护理人力来来去去,新人离职率永远是最高。”台湾医疗工会联合会祕书长高若想也提到
,蔡淑凤在3月16日护理师公会全联会的会员代表大会简报中,就公开提到“新入职护理
师约三分之一会在3个月内离职”。
再加上疫情后,护理师首次执业人数屡创新低,从过往每年都有8,000人以上,至2022年
仅有7,525人,隔年再减少到7,454人。
当新血进来不够,离开的人愈来愈多,自然就像破了洞的气球永远吹不满。尤其疫情期间
,大二、大三护理系学生的实务实习改为线上虚拟实境操作,林绣珠发现,“当他们毕业
后进到职场,面对病人突然掉血压、心跳停止等过往没有处理过的情境,内心非常恐惧,
产生现实震撼(reality shock)进而选择离开职场。”
依卫福部统计,近5年护理师平均执业年龄,已从2019年的36.33岁,到今年6月突破39岁
。再检视行政院重要性别统计数据库,也显见40岁以下的护理人力占比连年下降,从2017
年超过7成,到去年已快跌破5成以下。对于护理人力老化的现象,卫福部甚至表示护理师
平均年龄增加,是“资深护理师留任见效”。
台湾护理产业工会则反驳卫福部的说法,指出护理职场是“新血进不来、中生代留不住、
资深离不开”的环境,21至30岁的新血不愿意加入之外,更严重且长期的问题是31至40岁
的中生代护理师留不住、执业人数下降,且超过40岁的护理师人数年年攀升,已反映出护
理师高龄化的隐忧。
医院护理师离职5成5转至诊所、1成进长照机构
林绣珠指出,“如果再不去重视全国性护理流向,我觉得真的是严重影响到整个医疗健康
体制的运作。”
《报导者》统整各项数据分析护理师整体流失概况。
根据护理师公会全联会统计资料显示,2023年19万名执业护理师中,近12万人力都在医院
,占比约63%,其次为诊所约17%,第三为长照单位,其他常见包含学校医务室、捐血站、
心理咨商或治疗机构。
进一步分析各场域10年来人力成长趋势,医院比起诊所及长照单位,人力成长最为平缓,
2021年以前,医院护理师的成长率还有2%,但疫情以后就直落,到2023年成长率只有0.1%
,远低于诊所、长照单位。
高龄化下长照需求大增,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卫福部前政务次长李玉
春观察自己学生流向,“长照单位相对压力没有在医学中心那么大,再加上这几年长照薪
资提高,也吸引了一批专业人员流出。”
从财政部的财税数据库分析,国立台北商业大学财政税务系教授韩幸纹观察2011年到2021
年的护理师相关所得资料,发现离开医院的护理师,有约30%转到健保诊所、25%转到自费
诊所、10%转到长照相关产业、15%转到其他行业(如保险业、医药产业、不动产仲介业等
),其余20%离职、出国或退休。
特别是疫情以后,更多护理师涌入诊所执业。奇美医院护理部部长马淑清指出,离开医院
压力比较小,还不需要轮班,假日也能够好好休息,跳到诊所工作比较轻松,“国家政策
上对诊所聘雇护理师有补助,医师处方笺的诊疗费可以增加,健保给付上的诱因让诊所医
师更愿意高薪聘请护理师。”
年薪破百也难留人,加薪最多的医中人力缺口仍最大
为了跟诊所抢人,公立、私立医院从去年年底开始调薪,各级医院祭出高薪,论其中又以
医学中心薪资涨幅最高,如新光医院轮值三班者第二次调薪加1,680元,另外区域与地区
医院如振兴医院加薪3,000元、18家卫福部附属医院依班别补津贴。除了底薪外,林口长
庚保障新进护理师每年固定调薪。
依据《111年度医院护理人员薪资及人力调查》,若以医院层级区分,以医学中心护理师
薪资成长最为快速,其次为区域医院,再来为地区医院。加上卫福部编列40亿元经费,补
贴“专责夜班护理师”薪资,医学中心的津贴也高于区域及地区医院。
医学中心资深护理师年薪想破百万并非不可能,以台北区10家医学中心为例,年资超过5
年以上资深护理师平均年薪达100万7,398元,卫福部政务次长林静仪说,“我们有确保护
理费给付不会随着(健保)点值浮动,还有加上三班护病比的奖金。”从资料看起来护理
师在执业第7年之后薪资会明显提升,以医学中心护理师薪资最高。
即便有加薪制度,医疗机构仍未间断招募护理师,尤其医学中心薪资条件即便更好,但比
起区域医院、地区医院,仍然更难找到护理师,人力缺口最大。
“现在薪资提高下,并不是没有止血,只是留任状况因医院而异,”李玉春认为,重要还
是医院其他配套,若单纯只有调薪是没用的。
韩幸纹则从研究资料中观察到,“很多就是先在大医院(医学中心)待个两年,累积完资
历后,选择更多可能就跑走了,所以大医院的流失率很高。”而这些从医学中心离职的护
理师,过半下转至负担较小、薪资较低的区域医院、地区医院或诊所(包括健保及自费)
;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则以平转比例较高。
年轻世代“逆选择”,薪资变低也要转职
此外,“世代差异”也值得关注。韩幸纹观察到,近年毕业的护理系学生出现流向薪资较
低的工作场域现象。过往护理师若离开医疗院所,都是往薪资较高的行业,但现在年轻护
理师们不再单纯只重视薪资,还有顾及生活品质等多面向,包括工作负荷、轮班都是重要
考量因素。
但韩幸纹认为,“不能怪人家年轻人留不住,当护理产业成长跟其他产业发展对照之下,
当他感觉护理有诸多不合理的话,当然疑惑为什么他们要留下来,而且现在他们可以选择
的行业有这么多。”
在韩幸纹的研究中,她特别针对近年毕业的护理师进行分析,从2016至2019年间毕业、样
本共约3.6万的护理系学生,平均每年有6成的毕业生会进入医院工作、2成进入诊所、0.5
成进入长照相关单位,其余在其他产业工作。而离开医院的比例,打从疫情开始前就逐渐
攀升,从大约7.3%提升到将近10%。
聚焦分析这些护理系毕业生的资料,2020年有2万1,933人在医院工作,其中2,013人(约9
%)隔年(2021年)从医院离职,有超过7成到诊所、1成到长照单位,还有将近1成5转职
到其他行业。而这些拉走医院护理师的诊所是哪些型态?韩幸纹从数据佐证,许多临床观
察属实,“不可否认的,其实很多护理师会跑去自费诊所,像妇产科或医美诊所。”
全球争抢护理师,出国执业成风潮
事实上,不仅台湾面临护理师人力短缺的问题,全球也都深陷此一棘手现况。国际护理协
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简称ICN)于去年的报告中便指出,护理师短缺
的问题应被视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尤其COVID-19疫情让护理师精疲力竭、离职率也攀升
,影响已经愈来愈严重。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今年最新估计,2030年时全球护理师将短缺450万名。台湾卫福部去年
也曾分析各国2030年时的护理人力供需,指出台湾2023年的护理师执业人数约18.6万、20
30年时预估需求为24.1万至26万,仍差5.5万至7.4万人;至于其他国家如日本、新加坡、
加拿大、英国、美国等,若要达到2030年的目标数,则仍差大约37%到6%不等的护理人力

护理人力缺口更严重的影响是,护理师已是全球各国竞相争抢的人力,政府除了必须让国
内的护理师留在职场以外,还得面临更有竞争力的国家挖角护理师。ICN对此情形直言“
国际护理师的招募已经失控”,指出部分高收入国家透过从较贫穷国家“夺取”经验丰富
的护理师,使得健康不平等加剧,造成贫穷国家承受巨大压力,俨然形成一种“新形式的
殖民主义”。像是大量输出护理师的国家菲律宾,去年菲律宾政府官员表示护理师短缺多
达35万名;同为护理师输出大国的印度,问题也持续恶化。
台湾也在国际抢才浪潮中受影响,不少护理师出走到其他国家执业。马淑清签护理师的离
职单时,就发现这几年很多年轻护理师跑去澳洲、新西兰、新加坡或是到欧美国家,当这
些护理师比较国外的执业环境比台湾更好时,甚至就移民他国。
林绣珠直言,有次在开护理国际研讨会时,澳洲学者跟她说“不好意思,在几年前就已经
大力招募台湾护理师。”
护理人力短缺是全球共同困境,在加拿大医院执业的小郁(化名)分享,“国际护理师在
加拿大医院一点也不稀奇,病人也很习惯。”小郁所待的医院也不只她一位台湾护理师。
面对这些有能力、打算出走国外的护理师,马淑清也很难慰留,“只能从道德上,用国人
健康这种枷锁,呼吁他们要回来。可是如果国外环境更好,有时候也于心不忍。”马淑清
直言,若要优秀的护理人才愿意留在台湾,至少应该给足应有的待遇。
事实上,若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各国比较,台湾护理师2022年经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调整后的平均收入约5万元新台币,排在中后段班。将
护理师与医师各自在OECD国家中的薪资排名相比,台湾医师薪资排于OECD前段,更凸显护
理师薪资落后其他国家的相对剥夺感。
如何召唤护理师归队?
医院改变思维,增加护理人力投资
台大医学院护理学系教授胡文郁认为,医院经营者要改变思维,不该总想着降低成本、减
少护理人力赚取利润,应把护理视为投资、资源。
“意思是说,当有100位护理师都是你的资源,他可以帮你把病人照顾好,让你得到更好
回馈,病人更愿意回来看诊,才会得到更好的收益。 ”
这一波护理人力流失,确实让医院大伤,纷纷推出新措施提升护理工作的“幸福感”。奇
美医院推行“准时下班运动”,还列入评估护理站KPI(关键绩效指标),70%护理师要能
准时下班,若无法达标就要检讨工作流程。彰化基督教医院则是每月安排不同纾压活动,
手作多肉植物盆栽、芳疗、刺绣、圣诞花圈等,也为新人成立“护昕团契”,试用期内新
人可以参加两天一夜的公费、公假杉林溪减压旅游;此外,彰基也及早往下衔接布局护理
系学生,医院与学校合作一年12万的五专生计画,多项新措施展现效益,新人离职率砍半
下降到14.6%。
薛承君指出,护理师重视薪资和休假外,最重要的是希望在工作中受到尊重,不仅来自病
患和家属,更来自医院同事、医师。土城医院的做法是定期举行“闭门会议”,各高阶主
管坐下来,倾听基层需求,彼此有个疏通的管道。同时薛承君也常自掏腰包请护理师去KT
V唱歌,活络同事感情、抒发心理压力。
林口长庚急诊医学科主任罗祥云把护理师们视为团队重要一员,他向医师再三告诫,“你
可以对我发脾气、可以对我不客气,但对护理师不行!”让医师与护理师关系不再失衡。
卫福部推12项政策,专家:没使在痛点上
护理师荒已非个别医院可以力挽狂澜,医院开始改变内部文化,但政府政策仍缺乏整体性
与长远愿景。卫福部照护司去年提出“护理人力政策整备12项策略计画”,每年所需经费
约180亿,目标希望达成2030年增加5到7万护理人力,但高靖秋看了直摇头。“我们有提
出相关意见但政府不听,他们提的政策又不符合期待,甚至引起更大的问题,”她以补助
夜班费为例,各医院本来已有夜班费机制,但人还是离职,代表因素不单纯是津贴。
且津贴只发给“急性一般病房”护理师,像是加护病房、急诊等特殊单位上夜班却没有补
助,“相对剥夺感”引起反弹。高靖秋深深有感,若从问题点解决可能要做很久又不能马
上看到成效 ,政府现在什么都先撒钱,没有从根基解决。
面对其余11项策略,高靖秋拿起书面资料,一项一项解释为什么无法解决痛点,像是推行
“护理友善职场典范奖励”,可能奖励没多少钱,形式上颁奖拍拍手;“鼓励智慧科技应
用”不用政府鼓励,各医院就已经卯足全力在做;“三班护病比”应该是远程目标,直接
实施下哪来人力?
政府积极推动三班护病比入法,台大医院企业工会理事长杨心慧也指出,护病比计算方式
有明显瑕疵,病床数量排除隔离及安宁病房,低估实际照护量,数字有达标是卫福部、医
院资方自我安慰,“再不听基层的声音,护理师被迫吃下幽灵病房还是会离职,环境根本
不会改善。”
全面护理制度革新,照护应走向“团队化”
除了持续让薪资结构合理化、工时正常化,专家认为,更重要是护理工作需要专业分工,
也能把照服员和护佐纳入,补充医院病床照护人力缺口。
“住院整合照护计画”(Skill-Mixed)、健全护理分级,是护理制度革新的方向之一。
实施该计画的医院依病房特性及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安排适当护理及照护辅佐人力,以病
房团队人员分级分工提供住院照护,使陪病者可以不用全时在医院照顾住院病人或自聘看
护,且病人也能获得连续及完整的照护。
李玉春以过去参与的经验分享,像在美加地区护理师就分成4级,工作内容各不同,护理
师能有护佐协助,以“团队”的方式来照顾病人、减轻负担。
台湾现在不论大学、研究所毕业的护理师,通通都相当于国外的注册护理师(Registered
Nurse,简称RN),工作内容包山包海,医疗处置、换尿布通通都要做,胡文郁说,医院
照护分级分工,若将护理师的部分职责分摊给护佐以及进阶护理师,能让护理师更有机会
执行专业工作。
高靖秋坦言,从过往资料看起来,护理工作当中有3成不一定需要护理师执行,像是换床
单、身体清洁、量血压、翻身等等,改为护佐协助、护理师督导,借此减轻工作负担,让
每年约6,000名尚未通过国考的护理师也能投入住院整合照护计画。
事实上早年该计画以“全责照护”推行,一度让护理界极为反弹,担心反而增加他们的负
担。后来,高靖秋观察到两大现象,此计画不得不推:第一、疫情期间家属无法进到医院
,必须由护理师专责照护病人;第二、高龄化社会常见老人照顾老人,80岁奶奶照顾90岁
爷爷,万一跌倒一个病人变两个。
万芳医院从2022年开始承接卫福部中央健康保险署及照护司的住院整合照顾试办计画,实
施后每年扩大办理。根据最新院内调查结果,家属满意度达93%,认为能减轻经济负担;
护理师满意度也有9成,因为有更多时间做评估、卫教;照护辅佐员也认为得到家属认同

执行该计画的医院护理师留任率也较高,健保署署长石崇良接受专访时提到,各国家都是
朝住院整合的方向发展中,台湾也会逐步扩大办理。只是钱要从哪来?他回应:“不只从
健保,包括行政院及长照基金或公务预算执行。现阶段建立医疗跟长照结合,因为长照族
群进到医院住院,并不代表长照工作就要转移给护理,要形成一个团队共同照护病患。”
面对护理人力不足,难靠单一解方来化解,高靖秋语重心长,政策刚实施不见得马上有成
效,但若不做会更惨。
高靖秋忧心,“最惨的时候还没到。政府不愿意正视,可能人走得还不够多?全国有20%
的床关了,是不是代表用现有人力,照顾80%床位就足够?”
https://reurl.cc/0490Rl
功德台湾,动摇国本,血汗劳工,倒楣国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