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这句话成立是不是暗示发糖的人是一种乡愿,不愿意花时间心力去了解小孩的表现,不知道
吵闹原因,或是就算知道,也懒得从源头改善,因为太累了。
只要糖的成本符合可预期可负担,就发点糖,之后再想其他挑战,重新定义价值或分散注意
?
会不会久而久之,小孩也不求成效不求因果,反正最后只要吵就有糖,就一时吵一时爽,一
直吵一直爽?
当这些小孩变成发糖的人,甚至发现不用糖用一个理想,多数小孩就不吵了,
大家都依赖短期的补偿,这样会不会变成一个成瘾的社会?
如果想像小孩是各项自以为能改善议题的提案,
问题被简单化处理,这样会不会变成一个原地踏步的社会?
有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