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C跟K的英文是双标?模拟两可?还是怎样?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24-09-19 11:35:25
※ 引述《pizzafan (植物佛 第1代 开山怪)》之铭言:
: 没人发现吗? 老外的克隆人 = clone = 复制人
: 为什么C可以发音K ? 为什么不直接用 klone 为什么要模拟两可?
: 有时候C又变发音S ? 例如 nice = nise
: 老外是不是经常在双规、双标、模拟两可? 让人无所适从? 英语根本没标准化
如图
https://imgur.com/a/rzP1cCN
早期意大利吸收的 K 与 C 长得都是那个有点像ㄑ符号的东西,
与希腊的 gamma Γ 有关。
之后在意大利各地的种种变形……(右方第二页开始)
在拉丁书写中出现了C、K与Q,
但三者都兼具/k/与/g/的功能,差别只在后接的元音。
1.接圆唇的用Q,例如后来写做EGO(我自己)的,早期可能作EQO。
(解释一下圆唇:你在读注音ㄡ或者ㄨ或者ㄩ的时候,注意一下自己的嘴唇,
应该会发现是稍稍嘟起来的。这类的元音就叫作圆唇rounded_vowels。)
2.接前元音或者接其他子音的前面用 C。也就是 E 与 I,或后加子音 R 这类。
3.接 A 时用 K。
上述第1.点后来在后接U时一直继承著,这就是之所以大部分欧语中QU几乎都是成对
出现,不会单独出现Q。但之后在书写体系中C开始扩散,K逐渐被排挤到几乎消失了。
我猜到了罗马那些优秀的诗人或演说家出现的时候已经是这情况了吧。
他后面是提及早其其实也没有G这个字母,是后来才从C变形而来,理由不明。
但后来 C 在俗拉丁语中逐渐软音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ulgar_Latin#Phonological_development
猜测也是功能分化使字母分化
(例如本来 I J 是同一字母 V W 其实本来也相同
但功能分化后就演变成不同字母了
所以其实文字确实会自行繁化)
另外对于从阿拉伯到突厥蒙古来说
他们有更深的小舌塞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5%B0%8F%E8%88%8C%E5%A1%9E%E9%9F%B3
对我们很难体会但对他们有差别
(就像一部份老外很难体会 ㄐ ㄑ 与 ㄓ ㄔ 有何区别但我们可以)
所以就用 q 这符号了
例如 iraq 伊拉克 后面的 q
然后我就得批评台湾教育部的智障乱来了:“喀什米尔”
这地名拉丁字母写作 Kashmir。乍看之下会让人觉得“啊这就是ㄎㄚ开头的读音啊!”
(英语读成/kæʃmɪr/)
但问题不是这么单纯。其实在这里这个用a表达的音,在Hindi语中是个短元音,
实际音值接近 /ə/:
它之所以被写成a,只不过是因为在梵印语的体系当中,短a与长ā是一组的罢了。
还加上一般而言要用拉丁字母表达这个schwa /ə/也不太容易,故而选了a作代表。
(当然,对吸收了梵语语音理论的藏语与日本语来说,确实也都把这个/ə/直接当
成了/a/)但,对汉语官话的理解来说,实际上“克ㄎㄜˋ”还是比起“喀ㄎㄚˋ”
要近些。
元音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开头的辅音,也就是那个k。在许多中亚北亚语言中,
q 与 k 有别,虽说对当代汉语的理解来看似乎这两个都差不多。
由于汉语较难表现这种差别,所以只好特地选了口字旁的“喀”字并且强调“重读”
(参考附图)。不属于那种特殊的 q 的,本来不该随意用“喀”字的。(而且实际
上波斯阿拉伯语中 k + a 的 a 发音都会更像 ε 或 æ 一点)
简单说,无论从历史文献来看,无论从语音的角度来看,都该选“克什米尔”而不该
乱写成“喀什米尔”。台湾的教育当局不知道脑袋出了什么问题,竟然选用了“喀什
米尔”,然后一羣智障媒体也在那跟着“喀”“喀”“喀”喀个半天!实在是令人吐
血!
这样乱用字的坏处是,在克什米尔附近的喀什噶尔 Qashghar 在名称上毫无关系,
却会给人误解。真不知台湾教育部在搞啥!
https://imgur.com/a/im3WmK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