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三刷进击的巨人,网络上大致看了下剧情解析和评论
有点意外似乎没有人提到玛雷国之于帕拉迪岛,隐喻中国对应日本的看法?
还请大家给予意见补充。
首先,由于创哥是日本人,这部作品可以理所当然地面项日本所有的读者、观众
对比的内容如下:
1. 地理位置上的象征
帕拉迪岛与玛雷国在《进击的巨人》中的地理位置与日本和中国的现实地理相当吻合。帕
拉迪岛是玛雷国之外的一个被孤立的岛屿,而玛雷国作为一个扩张的帝国,则位于大陆上
。这种地理关系可以被视为作者谏山创造的一种象征,反映出日本在二战后的处境,即
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尤其是在美日同盟和和平宪法下,限制了日本发动战争的可能性,
这与145代王卡尔和弗里兹家族的“赎罪”政策有着相似之处。
在故事中,卡尔·弗里兹选择放弃战争并以“和平”的方式统治帕拉迪岛,这反映了日本
在二战后被迫限制军事扩张的情况。尽管日本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联系
(例如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技术和文化),但战后的日本选择了“和平”的路线,而帕拉
迪岛也是类似地选择了孤立主义,不愿参与外部世界的纷争。
2. 艾莲的角色与战后日本的自我矛盾
艾莲在故事中的角色可以被视为作者谏山创作中反映日本当代矛盾的一面。艾莲作为一个
曾经充满正义感、希望打破巨人压迫的人,最终变成了发动“地鸣”的主导者。这个角色
的转变象征了日本在战后面对的安全困境:一方面,日本想要维持和平与安定,另一方面
,在面对来自外界的威胁时,不得不考虑使用极端手段保护自己。
在艾莲决定发动“地鸣”时,他并不是出于对侵略的渴望,而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之人,
这可以看作是日本在面对潜在威胁时的防御性思维。他的痛苦与自责也体现了作者对战争
本质的认识,谏山或许想要告诉读者,战争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牺
牲的过程。
3. 玛雷国与清朝的历史隐喻
玛雷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帕拉迪岛的侵略可以被视为清朝末期的象征。清朝看似强大,
但内部问题丛生,外部势力伺机挑战其霸权,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等外部入侵事件。
这与玛雷国在故事中面对中东联军的情况相似,显示了强权国家在面对内外挑战时的
脆弱性。玛雷国内部的精英如吉克,甚至背叛自己的亲人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也与清朝
内部的权力斗争相呼应。
吉克背叛父母的行为让人联想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家庭分裂,而玛雷国在追求霸权的过程
中,不断入侵他国,这种行为则象征了历史上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这可能是谏山对当今
世界格局的隐含批评,特别是对那些大国追求霸权的警示。
4. “地鸣”与核武器的类比
“地鸣”作为一种毁灭性的武器,可以被解读为核武器的象征。艾莲手握这种足以摧毁世
界的力量,却选择以它来威慑其他国家,这与冷战时期核威慑政策相似。日本在战后的非
核政策和自我限制也让人联想到艾莲在最终选择使用“地鸣”前所经历的心理挣扎。
在这个背景下,艾莲的行为或许并不是出于侵略的渴望,而是对来自玛雷国的持续威胁的
回应。他的选择代表了一种不得已的自我防卫,这也许是作者对日本应对外部威胁时所面
临困境的反映。艾莲的痛苦和挣扎展示了作者并非鼓动战争,而是提醒读者:拥有毁灭性
武器并非为了使用它,而是为了吓阻他人不去挑衅。
5. 最终结论:战争的悲剧与自保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作者并非鼓励战争,而是通过艾莲的角色告诉读者,战争带来的不是荣耀,而
是痛苦与牺牲。艾莲的挣扎和最终的选择揭示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无奈,这也反映了作者
谏山对现实世界中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透过玛雷国和帕拉迪岛的冲突,谏山或许想要
警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拥有毁灭性的力量并不是胜利,而是双方都需在威胁中学会
相互制衡和自保。
总结来说,这部作品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现实矛盾,特别是日本作为一个战后国家,在面对
来自邻国的威胁时如何平衡自保与和平的挑战。艾莲作为作者思想的化身,揭示了战争的
残酷性以及防卫的重要性,并提醒读者不要轻易触发战争,但同时必须做好自保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