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大纪元
2.记者署名:
大纪元记者斐珍采访报导
3.完整新闻标题:
日企持续出走 分析:中国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o5F9hcF.jpeg
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公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中国日企有6成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形
势将较去年“恶化”。图为日企丰田汽车。(Philip Fong/AFP via Getty Images)
【大纪元2024年09月03日讯】(大纪元记者斐珍采访报导)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公布问卷调
查结果显示,受访的中国日企有6成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势将较去年“恶化”。8月还有
在华日企高管遭到中共以间谍罪起诉。学者认为:很多人意识到中国的前景很悲观,《反
间谍法》更是让人人自危,所以退出中国市场这个趋势会一直进行。
今年7月,中国日本商会针对在华8000家日企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到了1,760份有效回复
,结果显示,受访的中国日企中,60%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形势将较去年“恶化”或“略
微恶化”。这一数字较5月间调查的50%大幅增加。
在中国的日本企业约有31,300家。据报导,日本企业2023年对亚洲投资金额17.3兆日圆(
约新台币3.7兆元),创下近10年新高,依序是新加坡、越南、印度、菲律宾及台湾,但
在中国投资方面,很多日本企业愈来愈谨慎,与2019年相较,投资金额减少20%。
中国市场前景 数据显示情况愈来愈糟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教授李世晖对大纪元表示,他认为日企撤离中国有三个主
要原因。
一是中共政策不透明不确定性,让日本的企业很容易受政治左右,产生经营上的困难。二
是日本大力推动“经济安全保障”,“供应链掌握在中共手中,这对日本经济甚至是国家
安全相当不利”。
李世晖说,三是日圆这两年大幅贬值,日本国内成本竞争力增强,使得很多日本企业开始
对比在中国生产成本与在日本生产的成本。
对于日企撤出中国这个趋势,台大经济系教授樊家忠对大纪元表示,这代表整个国际市场
对于中国市场的前景非常悲观。
他说:“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外国投资中国的
资金越来越少,今年第二季还出现负值148亿美元,猜测可能原来预计要投资进来的取消
掉了,所以修正了。”
“当外国资金撤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没有任何减缓的趋势,你就看得出来,未来这
几季,至少从展望明年,情况就是很不乐观。”
樊家忠强调,日本的情况并没有很特殊,就原来在中国投资多的国家都在撤,甚至中国自
己的企业也在撤。因为今年美国的总统大选不确定性很高,很多企业,包括中国自己的企
业都在准备川普当选的结果。所以可以预期接下来的中国外企往外撤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因为想要避免关税的问题。
日本政府提供补助 鼓励日商撤出中国
早在2020年7月,日本经济产业省便宣布,将为在中国的日本制造业提供700亿日圆(约5
亿美元)补贴,协助87家企业将产线迁出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国家或是回到日本国内,藉
此减少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
据报导,截至2024年,已有约150至200家企业决定将部分或全部生产活动迁回日本,这一
数字还在持续增加中。
对此,国策研究院资深顾问陈文甲对记者表示,迁回日本的企业多集中在高技术含量和高
附加值的制造业,例如半导体、电子零部件和医疗设备等领域,这些产业回归日本后,不
仅有助于提升日本本土的技术竞争力,也符合日本政府“经济安全保障”的政策方针。
他说:“这一趋势反映,日本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的积极角色,并显示出企业对中国经济
环境的日益担忧。”
樊家忠也认为,因为中国经济这几年风险越来越高,日本站在政府的角色,他会鼓励国民
做一些避险的措施。
新版《反间谍法》轻易入罪 令日商人人自危
去年7月中共修订了《反间谍法》,赋予中共国安部及其地方部门前所未有的执法权力,
使得外国员工在中国的人身安全风险日益突出。
《日经亚洲》报导,自2014年中共出台新的《反间谍法》以来,至少有17名日本国民被中
共拘留。在北京的一名日本籍员工直言:“如果你因间谍罪被拘留,就很难获释了。”
去年3月,一名为日本安斯泰来制药公司(Astellas Pharma)工作的五十多岁的日本男子
在北京被中共以“间谍罪”逮捕。这名男子在中国工作了二十多年,还曾担任中国日本商
会副会长。
中共外交部今年8月以涉嫌间谍罪起诉了这名日本员工。此举在日本商界引发寒蝉效应,
也加剧在华日本企业界人士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陈文甲认为,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确要面临《反间谍法》的高度风险,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
性,并影响营运和商业机密的保护,因而加剧了日企对中国市场的担忧,从而让一大部分
企业撤资或缩减业务规模,来降低随时遭到调查或关押法律风险。
责任编辑:孙芸#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4/9/3/n14323222.htm
6.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