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外来种银合欢与怪异痒痒病 澎湖造林护渔

楼主: NEDYA ( )   2024-06-13 09:25:12
外来种银合欢与怪异痒痒病 澎湖造林护渔力挽“虫虫危机”
2024年06月12日
环境资讯中心
特约记者 卢恩 澎湖报导
2021年9月下旬,澎湖各地出现奇怪的“痒痒病”,当地诊所及卫生所大排长龙,近400位
居民因皮肤红肿搔痒就医,发病原因不明。医疗专家紧急前往澎湖调查,才发现原来是黄
毒蛾幼虫毒毛随风飘散引发的接触性皮肤炎。事后,农业单位进一步调查,发现黄毒蛾幼
虫大爆发不仅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也与澎湖当地四处蔓延的外来入侵种“银合欢”有关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766124635_5289c26155_b.jpg
澎湖许多荒地与废弃建筑遭到入侵种银合欢占据,慈心与澎湖县政府透过水宝盆树苗防止
银合欢扩散。摄影:卢恩
银合欢大举入侵澎湖,一度爆发痒痒病
全球化盛行,外来入侵种成为生物多样性流失的一大危机。联合国报告指出,全球约60%
动植物灭绝与外来种有关。外来种对一般民众而言也许不痛不痒,但澎湖的居民却因银合
欢,有了“切身之痒”。
回忆起当年的怪病情形,一位马公居民说,大家担心虫害减少出门即使天气炎热,都长袖
长裤包紧紧才敢出门,一回到家就赶紧冲澡、换衣服,衣服也不敢晒在外面。
“黄毒蛾毛毛虫特别喜欢栖息在银合欢树的周围。”澎湖县林务公园管理所所长李振纲表
示,由于银合欢在澎湖蔓延的情形相当严重,气候变迁又导致银合欢生长特别茂盛,使得
黄毒蛾幼虫增加。在澎湖的路边,放眼望去几乎只剩下银合欢。然而,李振刚也观察到,
林务所园区周遭的林相丰富、生物多样性高,顺利躲过黄毒蛾的危害。
澎湖从前干燥少雨、土壤贫瘠,不适合树木生长,大多是草原,也没有这么多银合欢。由
于薪柴不足,先民以晒干的牛粪当作燃料烧水、煮饭。日治时期为解决薪柴不足的问题,
人为引进了生命力强韧的“银合欢”,这种来自中南美洲的植物,开始在澎湖落地深耕、
繁衍后代,成为澎湖木柴来源。
然而,随着天然瓦斯普及,人们不再需要砍柴来烧,银合欢便肆无忌惮地快速扩张,由于
银合欢的树根分泌的“含羞草素”会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银合欢逐渐
占据澎湖的荒地,成为当地最常见的树木。
水宝盆造林妙招,防堵银合欢二度入侵
银合欢问题也与澎湖人口外流有关,李振纲表示,这几年澎湖人口老化,许多土地休耕荒
废,银合欢四处扩张,即使派人移除,如果土地没有妥善管理很快又会长回来。
澎湖县政府这几年透过青青草园营造计画 ,奖励居民妥善维护社区周围的休耕土地。李
振纲说,长期推广下,现在许多社区居民只要看到银合欢都会自主移除,也有社区发展协
会将银合欢做成板凳、草木染等文创商品,将移除银合欢结合地方创生与观光活动。
部分公有地也会植树造林、营造多元林相,防止银合欢二度入侵。“但要在澎湖造林非常
困难。”李振刚说,澎湖天然环境严苛,土壤贫瘠、干燥少雨、风势强劲且夹带盐分等条
件,都导致树木生存不易。2022年起澎湖县政府与慈心基金会、和泰汽车合作植树造林,
在3.8公顷土地种下1万5000棵树,存活率达九成以上。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766040579_e76c0735f1_b.jpg
慈心基金会与澎湖县政府合作,利用水宝盆在锁港2.3公顷的滨海土地种下一万棵树,希
望能庇护海洋生态。摄影:卢恩
克服先天环境不良的关键,在于慈心设计的种树利器“水宝盆”。慈心种树专案总监程礼
怡表示,水宝盆利用棉线的毛细现象将水分导入根部,且能蒐集雨水、防止水分蒸散、提
高树苗初期的存活率,过去已被慈心运用到台湾各地海岸林。水宝盆由再生纸浆制作,使
用约一年能自然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李振刚说,为提高林木存活机率,每次造林前会进行排水改善及土壤改良,树种经过规划
,在外侧种植抗风性强的木麻黄、白水木等,内侧则种植毛苦参、土沉香等共15种树木。
苗木也都先在林务所苗圃经过驯化,提高适应力。当林相成熟后,就有能力防堵银合欢入
侵,预计每年能减碳4.6吨,庇护当地约4000位居民,还能对澎湖的海洋珊瑚生态带来正
面效益。
日本有“鱼附林”观念,台湾则有“护渔林”守护海洋
受到气候变迁影响,全球珊瑚都面临灭绝危机。而澎湖海域环境特殊,珊瑚不仅面对海水
升温,也面临极端低温的危害。澎湖县农渔局局长陈高梁表示,2008年的寒害就曾导致澎
湖珊瑚大量白化、周边海域鱼群死亡事件。
气候变迁加上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澎湖珊瑚一度衰退只剩一成。过去20年的
渔获量更大幅减少3/4,年产值从40亿元降到20亿元。为拯救当地枯竭的渔业资源,澎湖
县水产种苗繁殖场透过鱼苗放流及珊瑚复育来保育海洋生态。
澎湖县水产种苗繁殖场柯志鸿说,复育珊瑚的工作繁琐,种苗场会将珊瑚分割,并在人造
潮池中养殖到一定的大小后,再由潜水员移植到杭湾海域的珊瑚苗圃上,移植后也需要定
期维护、清理,避免泥沙及藻类影响到珊瑚生长。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765726901_1e7600cab2_b.jpg
澎湖县水产种苗繁殖的潜水人员将珊瑚株带到海下苗圃种植。摄影:卢恩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765904718_5b1bb1839a_b.jpg
潜水员将珊瑚移植到珊瑚苗圃。图片来源:澎湖县水产种苗繁殖场提供
柯志鸿表示,珊瑚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复育珊瑚就像是在海里种树,不仅能提供海洋
生物丰富的栖息环境,也能增加海洋观光资源。
种苗场也与当地潜水业者合作,设计珊瑚复育体验,潜水客可以亲手种下珊瑚,身体力行
复育海洋生态,“当民众跟海洋有连结时,就会更在乎海洋环境。”
慈心基金会行长苏慕容提到,过去日本有“鱼附林”的观念,台湾也有“护渔林”案例,
帮助守护海洋。慈心也曾与退辅会合作,在大甲溪上游的退耕地造林,守护樱花钩吻鲑栖
地,在在显示陆上造林有助于改善水域生态。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3765904383_17abd57275_b.jpg
澎湖县锁港当地居民到场协助植树,希望能透过造林改善生活环境。摄影:卢恩
此次慈心与澎湖县政府合作,由纬颖科技全额赞助,在澎湖锁港陆上种植1万棵树、在杭
湾海底种下8000株珊瑚,从陆地种到大海,跳脱单一物种、特定区域的保育思维,以生态
系的广度思考保育行动,希望能达到串连里山里海、跨地景的自然成效。
https://e-info.org.tw/node/23920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