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A389434 (GA389434)》之铭言:
: 80年前约250万中国移民来台
: 久了路上也出现很多家乡菜
: 牛肉面、饺子、大饼
: 一堆打着川、湘、上海、山东菜名号的餐厅
: 但是去过中国就会发现中国菜是
: 肥牛米线、串串、酸菜鱼、煎饼果子、肉夹馍
: 然后还要加调料
: 又辣又咸又酸又甜
: 发现在台湾打着外省菜名号的一点都不中国
: 尤其在中国吃过川湘菜后
: 才知道什么是屁股痛
: 台湾眷村菜为什么跟中国菜不一样
: 干五八挂?
鲁神是台湾饮食文化不负责业余兴趣者啦
台湾饮食中国化过去有三波,现在抖音小红书造成的应该算第四波
第一波是明郑时期。
在那之前台湾的中国人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当时在台湾的荷兰人西班牙人对台湾饮食造成的“东南亚化”还更明显,例如引进的虱目鱼、黄牛(赤牛)、蔗糖、豌豆(荷兰豆)等等,前三项甚至是现在台南饮食的代表物了。
郑家来台后,也带来了大量中国南方沿海的士兵与百姓,福广闽粤饮食习惯便在台蓬勃发展,更有名厨将高档料理的食谱与手艺,从福广跨海带来台湾、服务南明最后的高官与贵族。
第二波是满清开台
随着郑克塽降清与清廷的消极治台政策,台湾的中国饮食文化一度停滞发展,直到开港通商之后,台湾有钱人又开始多了起来,有钱就开始想东想西,于是乎又开始从中国沿海地区招揽名厨来台,也开始接触到其他省份的菜式,唯仍止于尝鲜。
第三波:国民政府携家带“眷”撤台
在说国民政府之前呢,日治时期的台湾可说是度过了一段饮食文化的大爆发。除了想当然尔的日本饮食文化流入,日本还试图在台湾创造“中国料理”!但整体看来,还是日本的饮食冲击比较大,所以咱们还是跳过,来看国民政府这边吧。
话说国民党带着自各省征来的兵,以及将官们携家带眷仓皇地逃来台湾之后,中国饮食文化分成两路影响台湾:
其一就是服务将官们这群富裕阶级的厨师,因地制宜,采用台湾可取得的食材将就做出的各省“高级料理”。说是各省,其实也就那几个,尤其是老蒋自己的浙系。虽是高级料理,但也不是真的风光,你看那蒙古烤肉不也是得改名换姓捏造出身地吗?
其二,就是原po问的眷村菜。眷村嘛,了不起过年吃比较好,平常也就是家常菜一道就著馒头吃到饱就没了。而将官们的家乡菜材料得因地制宜,眷村
的小兵就更不用说了各种妥协,没办法。而且大家住得近就方便交流,食材借来借去,唰一下互相就融合了,很快啊,隔个两代的孙子孙女就不知道为何过年时90岁的阿爷为何还坚持要自己下厨做那一锅自己从没见过别人家吃的东西了。
总之呢,精华路段出现了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入内的高级中菜馆、以及路旁讲著浓浓乡音的山东老兵馒头,成为了台湾的新街景,烧饼油条甚至成为了新一代的早餐霸主,而“蛋饼”,更是成了台湾庶民早餐的代名词。
而就在同时,中国自己却因为共产党英明的统治,各种高级料理的文化毁了一大半,导致现在许多“历史悠久的中国菜”是靠翻找古籍,猜测出来的产物。而新中国的饮食文化,就从相对保留完整的庶民饮食,慢慢向外向上层社会发展,并透过抖音小红书等app流向台湾,小至零食辣条,大至酸菜鱼海底捞,长得怎么好像就那个样子的各地中国料理在台湾是越来越常见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皇帝大。能吃饱吃好,那可就人生满足一半了。分文化分那么细,很没必要。例如以前会说台湾人是蕃薯仔,而外省老兵是老芋头,但要知道,台湾种植芋头的历史可是比蕃薯早了不知到几百年,原住民表示我们吃的芋头才是正宗台湾“老芋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