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tatabi (matatabi)》之铭言:
: 如果有人往返林口通勤的
: 应该都知道上下班时间超级塞
: 下交流道前根本比用走路还慢
: 到底为什么这一个地方可以这么塞啊?
: 是市区道路规划不良吗?
: 还是联外道路太少?
: 还是单纯太多人?
不是道路规划不良,而是都市规划不良。台湾政府官员的智商就是那么低。
把一整块重划区全部规划成住宅区,就是那么的智障。
首先,会去重划区实际居住的,几乎都是还在工作的青壮族群。
在纯住宅的区域,要出去工作势必要开车,而且要开很久到别的区域上班。
这根本就是浪费人民的时间 (拖垮生产力或休息时间)、燃烧一堆汽油制造空污。
像淡水新市镇,根本就没什么人愿意搬去,因为附近的工作机会太少。
要工作势必要开车进台北市,而目前进出只有一条大路,上下班就是塞车。
就算淡江大桥开通,进台北市也还是要 30 分钟起跳。
一天就是至少花 1~2 小时在通勤。
林口也是纯住宅,进出也就是高速公路交流道塞爆。
内湖则是相反,一大片科学园区,超过 13 万人需要通勤进入内湖区,一样是塞爆。
这种大规模单一化的纯住宅、纯商业区,基本上带来密集的人流就是无解。
看看另外一个反例,对岸号称百年大计的雄安新区,不招商现在根本就像是鬼城。
最佳化其实应该是每个市镇都配有一个中小型商业区。
一定要先吸引招商,才会有工作机会,才会有人流入,
最后这些人就会优先选附近的房源。
而且这些人也不必超长通勤,挤爆马路。
道路会塞爆的因素,其实就是 = 总通勤人数 x 人均通勤时间 = 总通勤时间
总通勤人数跟人口数、人口结构有关、工作机会有关,这很难降低。
能设法降低的,就是人均通勤时间。
总通勤时间越长,就代表尖峰时间马路使用率越高。
而且总通勤时间一旦达到一定规模,马路无法有效疏导车辆时,就会引发塞车。
一旦塞车,那么人均通勤时间又会增加,总通勤时间又会变得更长,导致恶性循环。
下场就是人民浪费一堆时间在无意义的通勤,降低生产力/幸福度。
在无法降低总通勤时间的情况下,一些城市只好开始弄一堆措施
1. 限制车辆通勤 (例如车牌单双号轮流通勤)
2. 鼓励公司错开上下班时间 (提早上下班或晚点上下班)
更可笑的是,现在双北市很多红绿灯设计非常有问题,
常常一条马路直直开,才刚过一个红灯转绿灯的路口,
开了不到 100 公尺到下个路口又刚好转成红灯,徒增加通勤时间。
正确的交通号志设计,应该是要设法降低总人口的通勤时间。
总之,会塞成这样就是都市规划不良。
巨型的商业区或是巨型的住宅区,就是会搞成这种大塞车的下场。
住商比例不均就是淡水、林口、内湖的大问题。
台湾其他重划区也很多都有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