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变局的渔电共生──地目历史共业未解,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4-03-21 10:02:32
1. 媒体来源:《报导者》 | The Reporter
2. 记者署名:
文字/黄浩珉
摄影/黄世泽
设计/黄禹禛
共同采访、核稿/方德琳
责任编辑/黄钰婷
3. 新闻标题:变局的渔电共生──地目历史共业未解,330公顷“非法鱼塭”成光电地雷
4. 新闻内文:部分废弃鱼塭因法规限制而无法作为渔电共生使用,鱼塭中可见暂时搁置的
光电支柱建材。(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2FFlLnL.jpg
拥有潟湖地形的西南部海岸,是台湾养殖渔业重镇,在90年代时,“鳗鱼”是台湾外销水产
明星,主要分布在云林口湖一带。随着中国技术兴起、台湾鳗鱼资源耗竭而荣景不再,曾经
一池一池缔造出“鳗鱼王国”美名的鱼塭,现今则有不少废弃在一片农田、鱼塭交错的地景
中。
废弃20、30年的鱼塭,因着3年前,政府力推“渔电共生”专区得到“翻身”机会。光电业
者进来整合土地,成为一甲可年收租金40万的“宝地”。“渔电共生”虽然在台南七股引发
严重争议,但在云林口湖则是受到许多当地人欢迎。
经过3年左右整合土地准备期,光电业者于去年(2023)下半年开始送件地方政府审核,没
想到却意外被退件。地方政府退件理由称“必须剔除位于一般农牧用地上长期停养的鱼塭”
,令业者与地主相当错愕。在此之前,业者毫无所悉,现正积极与农业部协调。这事件也凸
显农地不符合地目使用的长期历史共业,将成为地面型光电推展的一大阻碍。
冬日,在沿海地带的云林口湖,东北季风不断狂吹,是能帮忙关上敞开的车门的程度。沿着
台17线滨海公路,两侧地景交织一片片鱼塭,人迹罕至,但许多海口渔民们在这“风头水尾
”的所在,养著文蛤、乌鱼、鳗鱼、白虾、吴郭鱼
从口湖滨海公路往东向港东村、口湖村走,沿途十分钟的车程,放眼仍是一池又一池鱼塭,
可是愈往内陆靠近,原先大片反射粼粼波光的渔乡景色,开始交错积著混浊死水的池子,而
芦苇依著这些废弃鱼塭的轮廓蛮横生长,让此地在冬季显得更为苍凉。
这片地景已经沉寂20多年,这几年光电绿能──“渔电共生”的旋风刮起,让土地价值急遽
跃升。
如今这些鱼塭的废弃景况,印证了时代更迭的轨迹。拥有2甲废弃鱼塭地的地主吕清源向我
们解释:“我们家这边(口湖)是已经20几年没有养鳗鱼,就荒废在那里。我们地层下陷几
乎快一层楼,以前的大井是很高的,已经降到跟路面都平行了。下陷非常严重,盐水灌进来
,养鳗鱼就不适合。后来养鳗也没落,都外移了,去东南亚、去大陆 ”
已离开口湖去外地工作的吕清源说,当地也面临人口外流与老化的情况,若能将土地租给光
电业者,“一个月(收租)3、5万块,父母不用跟孩子要钱,小孩在外面也没有烦恼。”
当大批光电业者涌入沿海乡镇寻觅土地,并寄望在鱼塭上兴建光电板时,想搭上绿能风潮的
吕清源充满期待,“我爸爸也已经78岁了,你说叫他再去养鳗,可能吗?因为我爸爸住在鱼
塭地上,那个地已经很破了,我如果有这个(租金)收入,我来盖房子给我爸爸住,我还负
担得起嘛。”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鱼塭明明在政府2021年时划设的“渔电共生专区”内,理应能做光
电,但却在去年被光电业者告知,因为鱼塭荒废多年,可能会无法设置,让他不禁感叹,“
给了我一个希望,现在却又不能做,都没有好消息,要怎么办?”
2020年起政府力推渔电共生,至今盘点20,905公顷专区引导业者开发
地面型光电的问题层出不穷,曾引起许多光电侵农、破坏生态的疑虑,当政府2020年释放上
万公顷鱼塭要做光电的消息,更是引起民间担忧的声浪。当时在环团建议下,并与业者及各
主管机关商议后,经济部也同步制定“环境与社会检核机制”(简称环社检核),确保开发
与环境共荣,排除争议区位,划设渔电共生专区,而室外型渔电共生仅能在专区内选址,且
规定绿能遮蔽率必须4成以下、产量得维持7成以上。
虽渔电共生专区推行仓促也惹议,但在政府背书下,至今已盘点出20,905公顷。依环社检核
的机制,以全国鱼塭图作为套叠基础,每一口鱼塭皆有鱼塭编号,经环境敏感区等图资套叠
后,检核较无生态疑虑为“先行区”。其余区域再依生态议题程度不同,以及社会意见评估
与沟通等辨认流程后,分为比照先行区的“优先区”、“关注减缓区”及法令禁止开发的“
回避区”。
云林口湖最大渔电案,法规修改后遭退件
和暄绿能正规划云林口湖最大的渔电共生案场,面积超过100甲,却在申请开发时意外遭退
件。图为和暄绿能案场。(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c6Vgln1.jpg
开发光电需大笔资金,但也因20年长期稳定的售电收益,又能推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
)永续发展,吸引不少财团、外资竞相进场。与吕清源签约的业者正是一家由美国基础建设
投资公司投资成立的外商“和暄绿能”,他们正规划云林口湖最大的渔电共生案场,面积超
过100甲。
一般而言,光电业者前期的筹备约3到3年半,在这期间集结土地、规划到约100甲的案场规
模后,才会送件申请。近一年来,部分想开发渔电共生的业者陆续达到一定规模量体,准备
闯关。但出乎意料,和暄绿能去年8月15日向云林县政府递交首批申请后,同年10月4日竟遭
退件。
虽渔电共生专区推行仓促也惹议,但在政府背书下,至今已盘点出20,905公顷。依环社检核
的机制,以全国鱼塭图作为套叠基础,每一口鱼塭皆有鱼塭编号,经环境敏感区等图资套叠
后,检核较无生态疑虑为“先行区”。其余区域再依生态议题程度不同,以及社会意见评估
与沟通等辨认流程后,分为比照先行区的“优先区”、“关注减缓区”及法令禁止开发的“
回避区”。
云林口湖最大渔电案,法规修改后遭退件
和暄绿能正规划云林口湖最大的渔电共生案场,面积超过100甲,却在申请开发时意外遭退
件。图为和暄绿能案场。(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c6Vgln1.jpg
开发光电需大笔资金,但也因20年长期稳定的售电收益,又能推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
)永续发展,吸引不少财团、外资竞相进场。与吕清源签约的业者正是一家由美国基础建设
投资公司投资成立的外商“和暄绿能”,他们正规划云林口湖最大的渔电共生案场,面积超
过100甲。
一般而言,光电业者前期的筹备约3到3年半,在这期间集结土地、规划到约100甲的案场规
模后,才会送件申请。近一年来,部分想开发渔电共生的业者陆续达到一定规模量体,准备
闯关。但出乎意料,和暄绿能去年8月15日向云林县政府递交首批申请后,同年10月4日竟遭
退件。
一向低调的和暄绿能难得出面受访,总经理王文蔚无奈吐露,“对于之前一些荒废的土地,
(农业部)限制了很多的条件,不让我们做复养的工作。”因为法规面的限制,让他们遇到
不小阻力。
和暄绿能开发协理何彦霆解释,地政上的规定将鱼塭地目分成农牧用地跟养殖用地,“(农
业部新的)规定就是说,如果你的土地属于农牧用地,虽然现况是鱼池,但过去3年如果没
有养殖的话,你就不能再继续养。”这带来的影响就是无法进行“渔电共生”。
规定的修改,是直到和暄绿能去年10月被退件后,业界才惊觉渔电共生政策竟默默改变,规
定藏在农业部(时为农委会)去年2月就修改的“申请农业用地作农业设施容许使用审查办
法”(以下简称“容许办法”)第21条附表四中。
规定修正后,限缩一般农业区“农牧用地”若要申请成为合法鱼塭,必须是“既存养殖池”
且“有在养事实”。这便导致和暄绿能手上长期停养或提不出相关证明的鱼塭,通通出局,
不能合法种电,而这些鱼塭将近25公顷,占和暄云林案场的鱼塭高达四分之一。
https://tinyurl.com/29xuko7e
据了解,受法规修改影响的光电业者愈来愈多,至少还包括达德能源、中租能源等,案场遍
及彰化、云林、嘉义等地。
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理事张为策受访时强调,“我们是跟着政府的政策走!”业者是先到
经济部和农业部共同公告的渔电共生专区推动光电后,政府才又限制相关农业许可的申请,
政策反反复复,让业者蒙受钜额投资损失外,更让许多寄望渔电的地主不知如何是好。
张为策也表示,去年2月规定修正后,业者还认为像以前一样,赶紧恢复养殖即可,但9月渔
业署才又发函给地方政府,解释得连续3年不能中断放养,“业者(10月)被退件了才知道
。”
这纸规定带来的冲击,让渔电共生受到掣肘,甚至连业者也都是时隔半年,直到10月才知事
态不妙。业界与光电公协会都摸不透影响面积究竟多大,只能彼此口耳探听“惨况”。
《报导者》询问渔业署后,也取得“容许办法”修改后,受影响的鱼塭面积统计。在渔电共
生优先区(含先行区)内,过去3年没有养殖事实,又位于一般农业区农牧用地的鱼塭总计3
29.3公顷,其中云林县最多是133.2公顷,占所有优先区鱼塭(含先行区)7.2%、嘉义县次
之72.1公顷,占3.7%。虽然面积看似不大,但对业者来说,现在这些鱼塭就像一颗颗得闪避
、很零散的地雷,若踩到了,都可能严重影响后续案场的整合与规画。
https://tinyurl.com/24noxsts
王文蔚举例,和暄绿能遇到很多情形是,在一大片鱼池中,偏偏正中心是一小块2、3公顷的
农牧用地,“现在整池都不能用,不然就中间那块地不要用,变成要挖成一个‘回’字形(
避开中间的农牧用地,只施作周遭的土地),真的很奇怪。”
历史共业下的非法鱼塭,从养鳗盛世到土地荒废
拥有2甲废弃鱼塭地的地主吕清源,曾寄望光电开发能带来租金收入,却遇上政策改变。(
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58zIe8o.jpeg
当废弃鱼塭有了摇身一变的可能,想做光电的地主不只吕清源,在口湖起码2、30位。但他
们的申请现在却都被卡住,不只是因为鱼塭长期弃养,同时也因为这些鱼塭居多都由农地私
挖而成,地目不符养殖使用的编定,因此不能盖光电。
不过,这些私挖的违规鱼塭,在台湾其实非常普遍,已是历史长年的难结。地目编定使用与
实际状况不符,是不争的事实。
光以口湖情况来看,根据《口湖乡志》记载:“早自民国57年(1968年),就有人将农地改
为池塘养鳗,至民国70年(1981年)养鳗技术逐渐纯熟,到民国78年(1989年),缔造出‘
鳗鱼王国’的黄金时代,鳗鱼外销金额近7亿美元。”养殖业的兴起,曾替口湖乡创下经济
奇蹟,养殖面积与产量都是全国第一。
许多文献都有将农地辟成鱼塭的纪录,《云林县发展史》也写出原因:“云林县沿海地区由
于天灾危害,作物减收,农家生计常常入不敷出。”在农耕生活希望不大的情况下,1970年
代纷纷有农民将希望转往养殖渔业;又尤其1986年的韦恩台风肆虐,使得口湖土地严重盐化
,有些地方积水不退,成为沼泽地,但当时也至少有1,000多户人家将农地私挖成鱼塭。
不只云林沿海有此情况,综观台湾养殖渔业的轨迹,1970年代水产养殖业在台湾兴起,各地
农民都陆续将沿海低洼农地挖掘成鱼塭,光1979到1994年的16年间,养殖鱼塭面积就从35,0
00多公顷增加至52,000多公顷。
“我们这里的地,当然是农地开发去做鱼塭,那时候哪有什么申请?都没有嘛,如果有地,
养(鱼)赚钱了,就继续买(地),继续养,继续买。”吕清源说,这就是1990年左右父亲
开始养鳗鱼时的情形,他们一路从2分地养到5甲地。
他继续补充:“以前你养,政府也都不会管这个,就形成一个聚落嘛,我们这边全部都鱼塭
,口湖、下口湖、金湖、箔子寮、宜梧 ,”他说,渔民都有成立养鳗合作社,政府也明白
鱼塭养殖登记的情形,大家都心照不宣,“很多鱼塭都没有合法。”
可惜养鳗的盛世光景不再,1990年代已是产值高峰,随后一路惨跌。吕清源感叹:“那时候
就价格不好,决定权在哪里?在日本啊,我们都外销日本,只要日本人说鳗鱼销路不好,他
就挡你出口,本来1公斤卖400元,他就跟你说250,但是我们的成本就超过这个成本,但是
你没卖又不行,慢慢累积下来,我们很古意啊,今年没赚看明年,明年没赚,望第三年,后
来就破产。”
他也提到,以前鳗苗一尾十几元,后来价格持续涨,成本难以负担,地下水管制又愈来愈严
,最终只好赶紧转行止血。而这些曾为鱼塭的土地,长年面临台风造成的海水倒灌,土壤早
已盐化,也难以回复成农地种植,于是就落于荒废的处境。
直到2020年,在渔电共生政策开始大力推动下,过去无人闻问的废弃鱼塭陆续被光电业者看
中。
3年前,吕清源就与业者签下筹备期合约,将鱼塭租给业者,每甲地一年可收20万元,本以
为依进度时程,去年终于能动工,并与业者续签20年的租约,每甲地一年更可赚40万元,现
在却因业者申请被退件,不确定这笔给地主的租金能持续多久。
引导业者至渔电共生专区开发,现又限缩可用范围
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理事张为策表示,政策上路应该要有缓冲期,公告新规范也应该让业
者与地主充分了解政策目的。(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SGJhEQf.jpeg
不仅业者投资绿能如热锅蚂蚁,政府也面临绿电供给的庞大压力。依台湾能源转型规画,政
府已设下2025年太阳光电20GW的目标,其中占4.4GW的渔电共生(地面型3.5GW、屋顶型0.9G
W)是政府目前全力推动的重点项目,但缺口也最大。根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截至2023年9
月30日,地面型渔电共生仅并网0.36GW,占目标3.5GW仅1成多。若渔电要达到4.4GW目标,
共需约上万公顷的鱼塭,占全国鱼塭高达四分之一。
依环社检核机制,每口鱼塭皆有鱼塭编号,经环境敏感区等图资套叠、社会意见评估与沟通
等程序后,至今,政府亦已盘点20,905公顷渔电共生专区,引导业者至合适区域开发。
业者都向我们表示,他们是依政府公布的渔电共生专区清册来整合鱼塭,并以争议较小的先
行区与优先区为首要推行目标,而专区内本就包含地目为“农牧用地”的鱼塭,照理说,如
果后续申请符合规定,就可以作为渔电共生使用。依现况,虽有些既存的养殖池,并未申请
容许使用,但若根据2023年2月20日修正以前的“容许办法”,只要是一般农业区的农牧用
地、养殖用地,皆可能合法申请“室外水产养殖生产设施”(即鱼塭)。
事实上,渔电共生说明简报及后续公告的环社检核议题辨认手册,皆说明图资套叠经严格筛
选,已选出用地别符合“容许办法”的鱼塭。
我们也找出2021年10月经济部能源署(时为能源局)所提的《云林县口湖乡及四湖乡环境与
社会检核议题辨认报告》,其中就有针对涉及鱼塭登记地目等条件是否符合“容许办法”设
置鱼塭做分析。当中明确写出,口湖乡可合法申请绿能设施容许使用的土地约为2,293.66公
顷,包括农牧用地826.01公顷、养殖用地1,470.33公顷,也证实业者和渔民所说,将农牧用
地做为鱼塭使用,已是既存事实。
然而,“容许办法”去年修正后,却转过头来限缩渔电共生可用的农牧用地鱼塭范围,太阳
光电产业永续发展协会祕书长黄琴雅听闻后也批评不合理,表示政策不能前后不一致,“这
是政府划定的先行区,所以业者才会去,如果他(指政府)没有划在这里,谁会去?”
张为策也呼应:“你(政府)早一点跟我说,我不要去收地就好了。”他还透露,有业者已
在嘉义投资上看2亿元,也是整合上百甲鱼塭地,现在也怕被打回票,估计当中四分之一的
鱼塭是无法使用的农牧用地,损失上看5,000万元。
而且让张为策不解的是,去年2月20日“容许办法”修正后,业界还认为即便是农牧用地,
但只要是“既存养殖池”、不开挖新鱼塭便可行,怎知渔业署又函释地方政府,必须连续3
年养殖。“如果说颁布行政命令的话,这样大家都看得到,但不是,他(渔业署)只是发到
各县市政府。”他认为,政策上路应该要有缓冲期,更必须让业者或地主都能在充分了解政
策目的后,赶紧在这期间合法送件。还有业者不禁质疑,是否因当时要选举怕引起渔民抗议
反弹,而不敢公告。
政策修正的冲击──更破碎的农、渔业用地使用?
嘉义布袋的养殖渔民甘先生说,手上被编在农牧用地的鱼塭,因为配合贵舍大排施工而短暂
停养,却因此不符合“不得有养殖池闲置或养殖期间中断”的新规定。(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2WUZn50.jpeg
除了像云林口湖有不少长期荒废的鱼塭外,还有其他许多鱼塭的状况是短暂停养或提不出在
养事实,无法在“容许办法”修改后合法化。
嘉义布袋也是渔电共生的大热区,愈往内陆,鱼塭分布同样愈为破碎。许多鱼塭与农地紧邻
交错,许多眼看是“鱼塭”的土地,若不实际打开网页查询地籍编定,完全无法分辨地目为
何。这里的一位甘姓渔民有5口鱼塭,位在兴建中的贵舍大排旁,其中3口是合法的养殖用地
,但有2口鱼塭和其紧邻的玉米田,就分别被编在2块农牧用地内。
甘姓渔民27年前就开始养鱼,也曾养过鳗鱼,现在则改养虱目鱼跟泰国虾。刚好他的鱼塭都
位在渔电共生优先区,而有开发商主动找上门,他也希望盖光电多一笔收入:“因为现在没
有高经济鱼类可以养殖了,现在养殖都靠那个量(指提高产量赚钱),那我的鱼塭面积又不
够大。”
这些鱼塭的产权因历代传承十分复杂,原本他规划好,被编在农牧用地的鱼塭先和旁边持分
的农地分割后,再申请让鱼塭合法。2年前,承办人员也口头挂保证没有问题,但去年年底
申请让农地容许作为鱼塭使用时,却被退件,只因鱼塭配合贵舍大排的施工而短暂停养,未
符“不得有养殖池闲置或养殖期间中断”条件,甘姓渔民很错愕:“他(承办人)就看空拍
,看图说故事。他讲说这里都是草,但在施工,我要怎么养?”
是朝向缩减鱼塭为目标。
渔业署还规划以台17线为界,以西发展海水高经济养殖物种,以便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我
们希望导向往海边发展,甚至往外海去发展,这才是台湾养殖渔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那台17
线以东当然就逐渐的(缩减),因为台17线以东基本上大概就是跟那些农牧用地都会交叉,
该农牧使用的,就应该回到农牧去使用。”陈文深解释。
但这样的说法,业者难以接受。张为策还是认为,2021年5月的渔业政策规画,光电业者却
不知情,“只是政府默默在执行。”业者和渔民也都跳脚:“地都已经盐碱化,不能种植了
。”目前光电公协会、业者也持续透过管道与部会协调,希望问题赶紧解套。据了解,今年
4月1日渔业署会再针对鱼塭的农牧用地问题,提出相关因应。
当经济部寄望渔电共生能冲刺绿电装置量,同时将废弃鱼塭活化,这就与渔业署缩减鱼塭的
政策目标有所扞格。陈文深强调,渔电共生的前提是“渔业一定要优先”,如果农牧用地的
鱼塭已经多年没有养殖,但因为光电进驻而得扩充养殖面积,没有道理,更可能造成产销失
衡,“政府反而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处理产销调节的问题。”
不过,政策执行上吊诡的是,“容许办法”去年2月修正公布,不仅首当其冲的光电业者没
意识到政策的后座力,连长期关心渔电共生的NGO也不尽了解。
绿能与农业政策“撞车”,环团:部门间与业界应妥善沟通
回看修法滥觞,是因有光电业者想在高雄美浓的“特定农业区”农牧用地,申请设置无需环
社检核的室内养殖渔电共生,引起地方反弹,农业部承诺修法限制。农业部2022年11月11日
、12月29日二度提出修正草案后,相关讨论也都聚焦室内渔电的问题。
我们询问曾对“容许办法”提出建议的环境权保障基金会研究员许博任后,他也才注意到室
外渔电被限缩的问题。他指出,农业部门对于光电确实应有主导性,若渔业政策是以缩减鱼
塭为目标,与渔电共生之前的推动方案有冲突,修法赶快补洞确实合理,“依法如果厂商案
件还在申请程序中,因为规定有调整而需适用新规定,这也没有所谓信赖保障的问题。”
但这也再次凸显环权会长期批评的:“前面几年在推动地面型光电,很多问题包括法制不稳
定,冲突一直发生,也让厂商无所适从,这次显然也是,你(政府)游戏规则不稳定,让业
界投资变困难,就是政府要面对的责任,得尽量避免这种状况发生。”许博任建议,农业部
应该要担起农业、农村想要发展何种形态的再生能源,“在哪里发展的规划责任,农业部要
有整体主张。”
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祕书长陈郁屏则是去年10月从业界听到风声,她认为渔电共生政策推动过
程,卷动西南海岸地带农地鱼塭土地长期存在的难解问题,包括鱼塭地目不符、违法取用地
下水、口头承租的契约关系等,历史共业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合法还是很重要的基础。然而
2020年中央政府却为渔电共生划设先行区,她形容,政府想提供业者一条快车道,让他们在
较没有生态疑虑的地方优先行整合开发,却要业者自行拆解那些困难的土地问题,结果现在
新的法规又设下路障,还没有缓冲空间,“那不就撞车吗?” 她呼吁:
“如果农业部认为渔电共生是一个好的复合利用模式,想优先鼓励,却又不希望扩张养殖面
社检核的室内养殖渔电共生,引起地方反弹,农业部承诺修法限制。农业部2022年11月11日
、12月29日二度提出修正草案后,相关讨论也都聚焦室内渔电的问题。
我们询问曾对“容许办法”提出建议的环境权保障基金会研究员许博任后,他也才注意到室
外渔电被限缩的问题。他指出,农业部门对于光电确实应有主导性,若渔业政策是以缩减鱼
塭为目标,与渔电共生之前的推动方案有冲突,修法赶快补洞确实合理,“依法如果厂商案
件还在申请程序中,因为规定有调整而需适用新规定,这也没有所谓信赖保障的问题。”
但这也再次凸显环权会长期批评的:“前面几年在推动地面型光电,很多问题包括法制不稳
定,冲突一直发生,也让厂商无所适从,这次显然也是,你(政府)游戏规则不稳定,让业
界投资变困难,就是政府要面对的责任,得尽量避免这种状况发生。”许博任建议,农业部
应该要担起农业、农村想要发展何种形态的再生能源,“在哪里发展的规划责任,农业部要
有整体主张。”
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祕书长陈郁屏则是去年10月从业界听到风声,她认为渔电共生政策推动过
程,卷动西南海岸地带农地鱼塭土地长期存在的难解问题,包括鱼塭地目不符、违法取用地
下水、口头承租的契约关系等,历史共业没有简单的答案,但合法还是很重要的基础。然而
2020年中央政府却为渔电共生划设先行区,她形容,政府想提供业者一条快车道,让他们在
较没有生态疑虑的地方优先行整合开发,却要业者自行拆解那些困难的土地问题,结果现在
新的法规又设下路障,还没有缓冲空间,“那不就撞车吗?” 她呼吁:
“如果农业部认为渔电共生是一个好的复合利用模式,想优先鼓励,却又不希望扩张养殖面
积,农业部(本部)、渔业署、经济部各方应该坐下来好好讨论这件事情。如果持续在业界
闷烧,变成负面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好事。”
若依现状,不少农牧用地上的荒废鱼塭地该如何利用?有意见认为,既然不利耕作也不适合
养殖,何不全做光电?不过,去年中,农业部就曾抛出在渔电共生专区内、但“非养殖专区
”的5,000公顷土地,这些多属养殖条件不佳或长期停养鱼塭,可弹性施作光电,但因争议
过大已暂缓,目前未有共识。
政策反复变动,渔与电该如何共存?
光电进驻带来庞大资金,让渔村不少人有了光电梦。云林口湖村前村长王金印就协助业者整
合土地,赚取佣金。(摄影/黄世泽)
https://i.imgur.com/28Kilaf.jpeg
我们跟着70岁的口湖村前村长王金印深入口湖的鱼塭地,行经铺上光电板的不利耕作农地后
,他指着紧邻西口湖小排三以西的好几口鱼塭说,“就在那里泡水,放著也浪费。”这些鱼
塭的堤岸既年久失修,也长满芦苇跟鬼针草,附近生态不比有水鸟栖息的湿地。
许多地主、业者,甚至经济部也都认为,光电是让这些鱼塭回复生机的曙光。
王金印回想,从7、8年前开始,就有光电业者来找他,希望地方头人能协助集结土地,“有
钱大家一起赚,但重点不是赚钱,也是为了老百姓,很多老百姓跟我反映,地就放在那边没
用,很多地主想要卖掉,我都说不要卖啦,租1年40几万,10年就400万。(20年后)地还是
你的,还可以继续租。”
他也说这笔租金让中老年村民退休后也有被动收入,“1个月他们(老农津贴)领7,000多块
,有人只拿3,000多,像这样(出租给光电业者)1年就40万。”
这两、三年来,光只计算渔电共生优先区内的废弃鱼塭,王金印就集结了30甲,他也透露,
自己从每甲地赚取20万的佣金,“这个很难做,因为持分很多。有的1甲地,就有10个持分
人,如果其中一个不要,就不能做了。”
因光电进驻带来庞大资金,让渔村不少人有了光电梦。只是,现在许多池子因绿电政策反复
变动,又变得无法盖光电,让鱼塭主、业者措手不及外,更凸显政府与业界的沟通显然大漏
拍。面对环境永续未来,渔与电该如何共存?正视地籍编定零散、养殖渔业管理的历史共业
,土地又该如何规划使用?种种问题,恐怕都不是一纸法规修改后就能无痛解决,国内养殖
渔业与能源转型的挑战仍然严峻。
6. 新闻连结:https://is.gd/ti9rvY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