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从癌症检测卖到月老配对、咨询师却无认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3-12-25 17:23:49
1.媒体来源:《报导者》 | 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
文字/陈洁、黄浩珉
摄影/陈晓威、林彦廷
设计/黄禹禛
核稿/杨惠君
责任编辑/黄钰婷
3.新闻标题:从癌症检测卖到月老配对、咨询师却无认证,如何不让基因检测沦科技算命?
4.新闻内文:
伦理篇》医疗与商品的界线
从癌症检测卖到月老配对、咨询师却无认证,如何不让基因检测沦科技算命?
https://i.imgur.com/nc9tYql.jpeg
基因检测项目包山包海,图为2023台湾医疗科技展期间,参展的检测机构摊位前摆放著各种
供客户参考的检测产品DM。(摄影/陈晓威)
如果你做了基因检测,报告显示30年后会发病,你希望得知结果吗?如果检测结果你比一般
人高了4成机率成为癌症患者,但也可能终生健康,你又要怎么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基因检
测工具如同刀刃两面,精准切割,有机会降低重大疾病的风险或后果,一旦失了分寸,检测
结果就像潘朵拉的盒子,再也无法收回,甚至连动整个家族的恐慌情绪。
然而,具备高度专业的遗传咨询师,目前却未列入国家专业认证中,导致人才良莠不齐,坊
间不少工作坊,参加者完成短短2天讲座就标榜能解读基因;近年更有不少商业公司“越界
”提供健检、药物风险等医疗检测,多数却仅提供报告书、不负责解读,让民众花钱却换来
看不懂的数字图表,甚至可能做出错误的医疗判断;更有新生儿筛检直接与保险公司搭配,
让产妇纳保,基因市场乱象丛生,品质该由谁来把关?民众又该如何自保?
在搜寻平台打上“基因检测”、“基因诊断”、“癌症基因”等关键字,各式各样的“防癌
套组”、“药物基因检测”、“遗传疾病”到“抗衰老”组合,动辄数千到万元。就连电商
平台也有卖基因检测套组,一键下单付钱,会得到一组序号,再由基因公司专人联系,买基
因检测,跟买美食餐券的流程一模一样。
《报导者》记者走在每年年底都在南港展览馆举办的“医疗科技展”,更有生技公司递来宣
传单张,上头大字写着“掌握健康!长长久久!”宣称可以检测上百种癌症基因,且展场价
7折,“只要不到万元”。
基因检测项目包山包海,从癌症筛检到月老配对
根据《2023年全球基因检测市场报告书》,2023年全球基因检测市场规模已达172.3亿美元
(约新台币5,300亿元),预计2027年将成长到262.1亿美元(约新台币8,000亿元),且亚
太地区的基因检测热度将持续上升。
基因的应用可粗略分成4种类型,第一是针对癌症患者,透过基因检测可了解患者的基因,
再去搭配相对有效的标靶药物“精准给药”,目前已逐步纳入癌症标准治疗中;第二是为了
了解新生儿可能的疾病,而进行的产前遗传诊断、新生儿筛检及罕见疾病检测;第三是药物
相关检测,例如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代谢、抗药性等检测;最后是消费型基因检测,例如祖
源分析、月老配对、用于“潜能开发”的儿童基因检测等,这类非医疗目的的基因检测,争
议也最多。
https://infogram.com/1pyxp0zxe0zmq5f399ke2ymr33ty2q9je7k
但哪些基因检测才有医学证据和意义?什么实验室有资格做检测?做出检测后,什么人才有
资格解读和说明?台湾未有把关机制下,商业巿场已蓬勃发展。
乱象1:消费型基因检测大量越界做医疗型检测
政治大学法学院生医伦理与医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宏恩指出,在美国,只要跟疾病、癌症
、药物反应等医疗相关的基因检测项目,都必须以医疗器材或实验室开发检测项目管理,意
即“要取得政府许可或由医院医嘱执行,不能直接卖给消费者”。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对消费型基因检测的规定,包括医疗检测、中高
等级健康风险,如带因筛检、遗传健康风险等,都必须要通过FDA审核,目前商业公司只有
“23andMe”可进行4项与遗传健康、乳癌基因等相关检测。简言之,除非通过审核,在美国
可以直接卖给消费者的基因检测项目都必须与医疗无关,或是与一般健康相关的低风险检测
,因此最多人使用的是家族祖谱溯源,用基因来找远亲、交朋友。
台湾目前法规仍未完备,导致消费型基因检测“越界”从事医疗类基因检测非常普遍,因为
除非出现消费纠纷,几乎无法可管,商业公司光明正大地贩卖医疗相关基因检测产品。在知
名电商平台以搜寻关键字“基因检测”,就会跳出失智症、肥胖基因、营养代谢基因检测套
组,这类贩售就像“餐券”一样,下单之后只会拿到序号,再由买家与基因检测公司联系兑
换,且执行方式简单,通常都采口水检测,民众只需要在家中进行再寄回指定地址就行。
对民众来说全无保障,对医院咨询师也是一大困扰。当民众拿着在坊间进行的基因检测到医
院,“报告的检验单位是不是可信任的?执行方式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没办法确定的,也
就不敢随便解释,”台北荣总妇女医学部遗传咨询中心遗传咨询师林稚琇说。
最怕的状况,是检测结果失误或错误解读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检测结果认为有风险,民众
白白担心,浪费更多医疗资源去做检查。刘宏恩举例,假设检验结果比一般人多了8%的罹癌
风险,“听起来很危险,但若一般人罹癌的机率是万分之一,相对风险值就是万分之1.08,
其实并没有数字呈现的可怕。”反之,若检测结果表示没有风险,但实际上有,则可能让民
众忽略警讯、没有积极治疗,反而造成健康伤害。
台北荣总妇女医学部遗传优生学科主任张家铭的“基因咨询门诊”,每周至多看诊20人、迄
今已和500多人解释基因检测的目的与报告书。他表示,门诊约有1成的民众,会带着自己在
其他医院或商业公司所做的基因检测报告书前来“求助”。
台北荣总妇女医学部遗传优生学科主任张家铭在“基因咨询门诊”向民众解说检测报告。(
摄影/陈晓威)
https://i.imgur.com/90gLamF.jpeg
“民众在其他地方做检验,听到某个基因有问题、以后会得某某疾病,觉得很害怕就跑来门
诊。”张家铭说,通常遇到这类个案,他会将这些基因资讯与几个国际大型基因数据库多方
比对,确认文献、临床证据程度,再和病人解释,“其实按照过往经验,常常看到这些报告
预测出来说有问题,事后再确认就发现都是没有问题的。”
他也遇过民众拿来的报告,写得简略又果断:可能会得高尿酸血症。“其实只是与尿酸相关
的特定基因ABCG2有变化,可能会导致尿酸较高,但这是‘倾向’不是‘一定’,尿酸跟后
天饮食习惯也很有关系。这样的写法,民众看到就会很惊慌,”张家铭说。
此外,非医疗需求的商业型基因检测服务出现后,还衍生出许多社会性风险和歧视,甚至有
基因检测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如果你想买医疗险,保险公司要你进行基因检测,知道你
风险比较高不卖你或是调高保费,这在美国都是法律禁止的事情,但是台湾却没有法令规范
,”刘宏恩说。
消费型检测和医疗型检测项目及机构在台湾目前没有明确划设规范,卫福部2021年修正公告
的“特定医疗技术检查检验医疗仪器施行或使用管理办法”(简称“特管法”)把涉及医疗
决策的高风险基因检测纳管,癌症、产前、新生儿、罕病、药物反应等医疗型的基因检测都
必须要在医疗机构执行,给予3年的补件和申请期限,明年(2024)2月9日才全面上路。因
此,生技业者若要施行这些被“特管法”纳管的基因检测,得透过医疗机构才能做,但“特
管法”的管理对象是医疗机构,并未直接管辖生技公司,所以若生技业者推出“特管法”表
列以外的基因检测而产生纠纷的话,仍旧只能依《医疗法》或《消费者保护法》等法规替民
众权益把关。
卫福部医事司司长刘越萍接受《报导者》专访时强调,明年2月9日后,医疗机构若未完成申
请、实验室未通过认证,通通“不准做”。记者实际拿出笔电打开基因检测产品网页,秀出
“非医疗机构”的生技公司在网络上贩售基因检测套组,疾病风险评估中就包括癌症等项目
,刘越萍见状强调,“2月9日以后,将会全数要求下架!”
乱象2:恶性竞争,卖产品附中国保险、个资外泄风险高
产前基因检测的市场竞争激烈,有些业者也会私下抹黑其他业者,像是非侵入性产前染色体
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s,简称NIPT)在业界的不成文规定是,如果产生伪阴
性的结果,会理赔最高200万元,这也显示出,坊间许多基因检测品质的“风险”有多高。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也在2022年初发表调查报导,其中一家大型检测制造
商纳泰拉(Natera)针对基因微小异常(microdeletion)进行超过40万次筛检测试,相当
于对美国约1成的孕妇进行检测,再结合多项研究数据,综合研判有85%的阳性结果都是误判

更夸张的市场乱象是,台湾有些业者的理赔却是搭配中国保险公司,有个资、基因外泄疑虑
外,境外保险更可能无法申诉及理赔。禾馨医疗创办人、妇产科医师苏怡宁也证实,几年前
台湾有生技公司与中国基因公司“贝瑞和康”合作,搭配了中国的保险,孕妇在考量产前诊
断时,基因公司会同步提供保险──如果孩子出生后,不幸出现没有检测出来的疾病,就提
供理赔。
苏怡宁说,“孕妇来门诊就会说,其他家都有,你们怎么没有?所以我们只能被迫加入”,
禾馨与国泰人寿合作,设计出专门针对母胎儿筛检的产业保险,但他强调,“(禾馨)至今
没有理赔过。”
禾馨医疗创办人、妇产科医师苏怡宁证实,孕妇在考量产前诊断时,基因公司会同步提供保
险,是数年前就开始的现象。(摄影/林彦廷)
https://i.imgur.com/N7u4q6p.jpeg
民众隐私也是问题。今年(2023)5月,民进党立委林岱桦召开记者会质疑,使用中国华大
基因检测工具,可能会有基因资讯外泄的疑虑。但刘宏恩观察国内的几间公司,在同意书上
就写着“同意进行国际传输”,“关键不在用什么工具,现况是用任何平台、任何方式,都
可能将资料送出去!”
“民众要付费给检测公司、奉上自己的基因、还被要求给姓名、身分证字号、电话号码 ,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刘宏恩说,在美国最多只提供姓名,台湾却习惯性要求提供各种个资
。除了基因本身就是无法去识别化、且终生不变的个资外,身分证字号更会连动医院病历、
健保资料、手机通讯 民众就在不知不觉间,把所有资讯交出去。
乱象3:“遗传咨询师”良莠不齐,资格未被国家认证
基因看不见摸不著,对一般民众来说门槛较高。当民众做完了检验,得到一份报告寻求解释
时,如果负责告知的医师、遗传咨询师没有事先沟通,轻易说出口的检查结果,短短几句话
可能代表着职场歧视、家族风暴或宣告人生终点的令牌。
因此,负责解释报告的医师、遗传咨询师,不仅要具备基因检测知识,能正确解读内容,更
要拿捏与每位民众沟通的技巧。林稚琇说,在美国,民众若想在医院进行基因检测,通常需
要医师、遗传咨询师、社工师以及心理师四方配对,对民众沟通与心理评估,确认可以接受
检查才会放行。
相较之下,台湾不但没有完善的人力配置,有专业能力的“遗传咨询师”人数更是寥寥可数
。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相关学会“中华民国人类遗传学会”及“社团法人台湾遗传咨询学会
”都有提供课程、研讨会、个案讨论会等,并办理认证考试,要求6年换照一次。遗传咨询
学会理事长、花莲慈济遗传咨询中心遗传咨询师简纯青说,至今共78人取得认证资格。
在一般人力培训的“教、考、用”之中,遗传咨询领域教学就不足,阳明交通大学最早成立
学分班,并于1999年成立遗传学研究所,但每年仅招生2~4人,要有专门师资、开课都显困
难。林稚琇说,目前最具规模的是台湾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遗传咨询组,1年招收13人。
考试部分则完全缺乏。简纯青说,卫福部国民健康署的“遗传咨询中心审定要点”要求,遗
传咨询中心必须具备2人以上具两会认证,或具临床遗传咨询2年以上经验的遗传咨询人员。
然而,遗传咨询师未被国家正名,不是正式的“师字辈”职业,就没有相对应的职缺。以林
稚琇为例,本身是护理师的她,仍然以护理师受聘,但工作内容为遗传咨询,“有些人在医
院的职位甚至是研究助理,薪资当然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通过认证的遗传咨询师散落在全台14家具遗传咨询中心的医院、妇产科诊所如禾馨妇幼
诊所,部分人则在与医院合作的生技公司实验室。人数不多又因没有正式职称,导致许多人
选择出走,简纯青说,第一年遗传咨询学会有48人通过认证,但换照时,仅剩下32人。
基因检测在近几年成为一块极具潜力的大饼,简纯青和林稚琇观察到,坊间出现许多“基因
咨询师”、“基因精准医疗咨询师”等,透过2天、4天的工作坊,就能为民众解释基因检测
报告。“他们很可能也不清楚自己讲错了什么,或者给病人什么错误的观念,这是很恐怖的
事情。”林稚琇说。
做基因检测前,你该思考的事
https://i.imgur.com/FlvxBdo.jpeg
台北荣总妇女医学部遗传优生学科外的电子看板,有许多基因相关的检测项目。(摄影/陈
晓威)
事实上,人的基因没有“完全正常”的标准,如果检测出现行医疗无法对应出意义的、或是
无法有治疗方法的“异常”,这样的检测是否必要?要不要告知当事人?是很复杂的议题,
它必须考虑个人身心状态以及社会性的连锁效应。
在美国,2008年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颁布一项法令《基因遗传资讯反歧视法案》(The Genetic Information Nondiscriminatio
n Act of 2008),公司不得因为员工的基因遗传资讯而拒绝聘用、解雇、或在报酬、任用
条件等方式歧视。但台大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教授、多年研究基因检测
伦理的蔡甫昌说,虽然有了法律保障,但实际职场也有不少用其他理由解雇员工的例子。
过去10年间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开始盛行,全基因定序
已是成熟的技术,意即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定序出人体20,000多对基因,但检查结果可
能会出现许多意外。此时遗传咨询师要如何应对,就会出现各种难题,例如:
民众得了癌症,希望孩子也做基因检测确认,可以吗?
孩子检测出成年后才会发病的疾病,要不要告知孩子本人?
没有药物、无法治疗的疾病,要讲吗?
不见得会发病,但带有该基因,风险较一般人稍高,要讲吗?
要告知家属、儿女、甚至亲戚吗?
蔡甫昌说,基因检测后会出现太多种情境,受试者要不要知道结果?只是有风险不代表一定
会罹病的结果,要不要讲?尤其是与原先检测的目的无关,结果却发现有其他疾病。种种风
险都应该要在民众检验前,就说清楚,才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以孕妇在医院进行产前基因检测为例,林稚琇说,一开始会和孕妇共同绘制3代家族图谱,
了解个人与家族的病史,确认有哪些项目需要特别注意,下一步会与孕妇沟通,了解其对检
测的想像与目的。整个咨询过程短则20分钟,也有可能超过1小时。
这些影响人生甚钜的报告,也可能让民众直到最后一刻,都对于“知与不知”感到犹豫。简
纯青说,也有遇过不少民众,前期同意咨询、完成检验,但直到要来看报告的那一刻退缩。
“我到底要不要面对?每个人的做法不一样,有些人提早面对,想知道手上的这张牌可以打
到什么程度,用有限的时间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办法这么乐观积极,也有些人
就此自暴自弃。”蔡甫昌说。
多数时候,医师与咨询师都会尊重民众的决定,也包含未成年的孩子。虽然他们多数是被家
长带来做基因检测,但林稚琇说,遗传咨询师建议父母等孩子成年再让其自行决定。蔡甫昌
也提到,以乳癌基因BRACA检测为例,既然是短期内没有发病机会的疾病,就不建议未成年
子女做检测,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表现。
不过,有些基因变化确实可能会造成疾病,若提早告知民众,就能提高警觉、做到预防。美
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
G)明列一份“最小告知清单”,就算并非民众当初检测的目的,若这些基因出现问题,依
然建议告知民众。目前清单已到第3版,共有81个基因、48种疾病。
目前,遗传咨询学会正积极奔走,目标是让遗传咨询师有正式的国考制度,成为真正的“师
”字辈职业,才能留住人才,也才能维持一定的品质。“我们要让咨询师角色的重要性被看
到。以产前诊断来说,如果没有好好解释报告,家长很紧张就决定堕胎;或是该预防、该检
验出异常的部分没有做到,现在生育率低落,这些都是动摇国本的事,”林稚琇说。
遗传咨询学会理事长简纯青(右)与台北荣总妇女医学部遗传咨询中心遗传咨询师林稚琇(
左)正积极推动遗传咨询师国家认证。(摄影/林彦廷)
https://i.imgur.com/z900LmU.jpeg
刘宏恩则认为,卫福部除了将上路的“特管法”外,对于消费型检测也应把关,若内容有不
实广告宣传,公平交易委员会也应介入,卫福部应连同行政院消费者保护会,针对消费型基
因检测颁布定型化契约范本,并明确定型化契约条款得记载与不得记载的事项,借此提供消
费者具有保障效果的知情同意书。
“如果政府没有好好管理,很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愈敢乱宣传的人有可能卖得愈好;就
算没有,也已经慢慢地让‘基因检测’在民众心中公信力逐渐下降。”刘宏恩说,若要让基
因检测产品长远发展,就得建立健全的市场,不该忽视市场上各种不实宣传、没有科学依据
的产品,否则可能影响消费者对疾病的判断,进而造成风险与伤害。
林稚琇则提醒民众,“你要很清楚自己做的是检验、是筛检,不是诊断。”基因检测有其用
途,人们对基因的了解不断增加,今天认为的疾病判断,明天可能就有所不同,尤其检验认
为有风险,不代表就一定会发生。民众能做的,是与医师、咨询师仔细讨论,厘清自己想做
基因检测的目的,清楚知道并确认知情同意项目、可能会得知哪些资讯,再决定是否要进行
检测。
5.连结 :https://www.twreporter.org/a/regulating-genetic-testing-ethic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