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出现老蒋拼命印钞
透支台湾民生物资导致白米价格大涨
民不聊生
后来逼不得已用四万块旧台币换一块新台币
在人口红利不错的前提下
先印钱出来消费的最占便宜
可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一栋一栋点土成金的房地产被盖起来
基本的印钞流程是这样的
政府举债搞公共建设
然后用贩售国有土地所得填补负债
卖的越贵 财政空洞填补越快
又能继续举债
得到土地的财团再转手N次以后给建商
盖好房子再转手N次到最终使用者身上
所以不管是缴房贷还是缴租金
都是在变相鼓励政府继续举债
那大家想想
是花钱消费公共政策(建设)执行者的人比较富有
还是被消费的人比较富有?
如果公共政策执行下去
长远来看并不会改善税收总额
那这些从公共预算得到收入的人群
拿着政府举的债去消费民间民生物资
而且预算编列又会吸引更多人群加入执行政策(因为其他地方工作机会有限)
这还会导致既有的缺工产业更难招到员工
人民对法币价值的信任度也会越来越低
而产生被剥夺感
这是不是就是在创造通膨?
那到底原本存钱的活老百姓要怎么避免手里钞票随着印钞不断贬值?
除了一起炒房真的没办法了吗?